浅析内蒙古包头市的蒙汉民族关系
2015-11-17崔艳军
崔艳军
浅析内蒙古包头市的蒙汉民族关系
崔艳军
【摘要】内蒙古包头市是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长期以来,蒙汉民族在经贸、文化、宗教、风俗等方面交往交流交融,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团结,改善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民族关系蒙古族包头市
一、经贸往来
蒙古族世代居住在辽阔的草原上,但是明末清初以来,曾经居住在山西、山西、河北、河南等地的汉族人迫于生计来到人烟稀少的漠北之地,经过长达三百余年的走西口,大量的汉族人涌入到河套地区,当地的游牧民族与外来的汉族人开始了交往,尽管存在着民族差异、民族隔阂、语言障碍、利益纠纷等问题,但是民族关系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改善,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和谐。汉族人给游牧民族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耕文化。蒙古族人不善于耕种,却精于放牧,他们把牲畜产品卖给汉族人,或者通过物物交换,获得生活必需品。古有民族之间往来的互市、榷场,近现代以来的商业市场更加繁荣,俗话说:“先有复盛公,后有包头城”,晋商和旅蒙商给包头带来了发展的良机,把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包头发展成为近代著名的皮毛集散地。建国后,来自于全国各地的人才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积极支援支援包钢、一机、二机、包铝等国有企业建设,包头才发展成今天的工业城市。
二、文化交融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在包头设九原县,秦设九原郡,西汉改称五原郡,包头市地处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早在中国古代社会,草原民族就创造了独特的游牧文化,后来的历代王朝,为了巩固疆土的统一,很多汉族人以戍守、屯兵、移民等方式来到了边塞,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产生了激烈的碰撞,蒙古族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集大成者。到了封建社会末期,阴山以北的蒙古族主要以达尔罕和茂明安部为主,阴山以南主要是土默特部,清末大肆开垦蒙地,内蒙古周边地区大量的汉族人开始了艰难的走西口,具有地方浓郁特色的西口文化与土默特文化、黄河文化、阴山北面的游牧文化开始接触、碰撞和融合,各种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是复杂而又是漫长的。以包头市东河区北梁地区为例,这里居住着很多走西口过来的汉族人,一些晋式风格的民居一直保留至今,但是他们的饮食、风俗、宗教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很多人喜食肉食、奶制品等农畜产品,信仰蒙古族人的喇嘛教,通晓蒙古族语言。这里还聚居着大量的回族人,他们虔诚地信奉着伊斯兰教,诵读古兰经,食用清真食品,但是他们不可能只在本民族范围之内活动,伊斯兰文化与农耕文化、游牧文化之间也会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一种适合本土的新的文化,这种文化交融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
三、政治认同
民族是构成国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国家在民族形成的过程中起了推动的作用。国家强则民族兴,国家弱则民族衰,民族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2014年3月,习近平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指出:“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更好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包头市各族人民要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强对国家的政治认同,拥护祖国领土统一和主权完整。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的正北方,包头市达茂旗的蒙古族与蒙古国的蒙古族毗邻而居,虽属两国,实为同族,他们“同宗同源”,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加强境内外民族之间的交往与联系,又要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55个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少数民族可以自己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事务,体现在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任用、数量、职权和主要领导职务的安排,这在民族区域自治法中都有明确的规定,保证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具体利益,当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国家利益要高于一切,各民族一定要维护国家的统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圆中国梦。
四、社会交往
“民族交往不仅仅是物质与精神的交往活动,而且是婚姻家庭、人口方面的交往与活动。”[1]民族交往是社会交往的一部分,民族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个具体形式。民族社会交往主要表现为婚姻、人口的变化,我国各民族之间的通婚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社会交往的的情况,蒙汉之间族际通婚率很高,这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民族之间的通婚受到地域、民族成份、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蒙古族往往选择同一地区或者相近的地域的人来结婚,他们与汉族通婚非常普遍。回族、维吾尔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往往选择族内婚,族际通婚的比重较小,主要是因为宗教信仰的限制。新时期各民族的社会交往程度还是很高的,也反映出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和睦关系。从人口角度来分析,包头市是一个移民城市,已经形成了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多民族分布格局,大量汉族人的迁入,部分蒙古族的迁移,各民族人才的流动,加强了民族之间的交往,增进了各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交融。
参考文献:
[1]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修订本)[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蒙古族游牧文化与草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以包头市达茂旗为例项目,项目编号: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NJSC14360)。
作者简介:崔艳军(1980-),男,汉族,内蒙古鄂尔多斯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