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初探

2015-11-17

长江丛刊 2015年22期
关键词:中华中华民族培育

王 强

(燕山大学,秦皇岛 0660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初探

王 强

(燕山大学,秦皇岛 066004)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条件。十八大报告提出了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总书记2014年5月4日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作了《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社会青年提出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号召。如何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用,作为青年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指南,实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魂”引领青年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行”的目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青年大学生 和谐 精神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作用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名片、身份证和识别码,是民族的集体记忆、文化符号和精神家园。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我国是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优秀传统文化的矿藏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思想和人文精神资源,成为影响深远的跨时空精神力量。在当代,这些精神资源更应该发挥其引导作用,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高校应充分践行高等教育“立德树人”育人使命,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优秀时代新文化的有机结合,转化为青年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利条件,促使大学生陶冶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社会和谐意识、培养优良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科学价值观。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大以“三个倡导”的形式向全社会发出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伟大时代号召。

“富强民族文明和谐”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特征,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和发展过程中对家国未来的美好向往和理想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们对社会发展的心理期望;“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对每个公民道德要求。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能量”的传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发展,是高校德育工作应借鉴利用的宝贵精神资源。因此,我们应广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思想价值,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功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价值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高校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建设者的重任。如何以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凝练、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引领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中华民族经历五千年风雨历史,有过坎坷曲折,有过灿烂辉煌,在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物质文化,与此同时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奋斗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民族特性和深远影响的非物质形态思想精髓,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大学生思想,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本质来讲就是在青年大学生身上充分释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引导青年大学生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入发掘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青年化”

文化对当今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发展繁荣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正因为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培育和发展对本国有利的文化。

在新世纪新形势下,为提升文化在国家民族发展中的地位,并把文化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强调和确定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战略任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战略目标和“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功能的战略定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精神文明成果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宝贵文化精华理应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乃至全社会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给养和源头活水。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发展战略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站在历史高度和时代前沿,集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提出的,以十八大报告的形式隆重呈现,足以说明该理论的建立条件已经成熟,是时候提出给我们的事业以指导。十八大以来,理论学术界成为学习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沿阵地。无论是理论权威、知名专家学者,还是普通教师、基层研究者都正在以极大的热情发掘着这些领域的宝贵精神财富,深入探索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渊源关系及指导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种理论能否为人们所接受,主要取决于该种理论的科学性与实践性。其中科学性是指理论的彻底程度。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年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首先高校教师自身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研究透彻,研究好、研究精。做到真懂、真会,换句话说就是准备好接受这种理论的条件,然后才有教育学生的资本和基础,否则就是自欺欺人。高校教师和理论研究人员除了具备教育引领学生接受这种理论的条件外,还需要一个关键步骤和环节: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发掘和引导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青年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政府在全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和很强的理论性、抽象性。在校大学生多为二十岁上下的青年,要想为他们所乐于接受、在青年中生根开花结果,“填鸭式教育”已经不合时宜,就一定要具备青年人所喜闻乐见的风格。在这方面,理论研究专家已经为我们做出了表率,他们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上下了极大的功夫,实现了深奥复杂的理论体系从生硬辞令到格言警句、从理论界到普通大众、从学术圈到老百姓的可喜转变。实现了将复杂理论体系变成了短小精悍、朗朗上口、过目不忘的“四字成语”和格言警句,通俗易懂、入耳入脑,符合广大民众记忆习惯,对于青年大学生,这种转变更是迎合了他们的口味。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成语化也是大众化、“青年化”可喜的尝试。一些优秀文化特别是国学经典的成语化和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了广大青年大学生的欢迎,这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引领青年大学生培育核心价值观,实现大众化、“青年化”的成功之处。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应看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的整体研究水平还不尽如人意,需要我们拿出更多的精力去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精神价值,使之进一步大众化、“青年化”,被广大民众所接受,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利条件。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引导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难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重要来源和精髓,可以称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魂”。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魂”对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行”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广大青年学生的生力军作用,落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键。青年大学生在接触、了解、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实质之后,要取得理想的成果,最重要最关键一个环节就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就是理论和实际的相结合。在中国哲学中有关于“知”与“行”的争论,在两者关系即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有两种派别。分别认为“知易行难”,“知难行易”,但是笔者更认同“知难、行亦难,知行合一更难”。青年大学生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最为困难的恐怕就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魂”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行”的两者的统一,即“知行合一”。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对青年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建设和谐校园亦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在高校大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学教育,弘扬国学精髓,在全社会营造学习中华文化的良好氛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魂”引领青年大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行”,用国学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成长和实践。通过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可以事半功倍地达到牢牢把握思想引导和教育的主动权的目标,进一步做好人才培育工作,提升人才培养水平。这不仅有利于和谐高校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崔晨光.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4094/4932424.html,2006-10-18.

本文系2015年河北省委讲师团科研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中的作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号为:201536)。

王强(1984-),男,山东济宁人,天津大学中共党史专业,现工作于燕山大学,辅导员、讲师,主要从事党史党建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猜你喜欢

中华中华民族培育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蟑螂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