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马克思的人学思想

2015-11-17

长江丛刊 2015年22期
关键词:人学恩格斯本质

张 杨

(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 100042)

浅析马克思的人学思想

张 杨

(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 100042)

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众多伟大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的人学思想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大致可以分为人的本质、人的存在、人的发展。科学地研究和正确地分析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将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与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及其整个思想体系。

马克思 人学 本质 存在 发展

关于人学理论体系,马克思的著述中并没有明确建立,但是这不妨碍我们从其思想著作中去发掘人学理论的一个大致框架。而且,人学也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谓人学,就是以人为研究对象,探寻其生存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关于人的问题的研究:“在马克思那里,完整的人指的是他的本质、存在和历史发展相统一的人。由此,他的人学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本质论、存在论、发展论。”[1]所以,我们研究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就可以从人的本质、人的存在、人的发展这样的思路来进行探讨。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黑格尔、费尔巴哈在他们各自的著作中都有关于人的问题的理论研究,这对马克思形成他自己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说马克思是在吸收、借鉴二者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黑格尔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劳动”,但是这里他所说的“劳动”指的是一种精神领域的“劳动”。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观点做了扬弃,指出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劳动,这才是人的形而上的本质,“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2]“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3]费尔巴哈则认为人的本质指的是感性、意志、理性、爱等一些属性,当然,马克思并没有接受这一观点,他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

在马克思的研究中,他非常强调人的现实生活,认为必须从生产劳动出发,从人与人之间互相发生联系的社会关系出发来认识人,也就是从实践的角度去理解人的问题。马克思认为一切人类生存的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前提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活动,因此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生产方式也是个人的一种活动方式,是表现人的生活的、交往的一定形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5]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物质生产实践活动造就了人的本质。生产方式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决定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所以,作为现实的人总是处于这种社会关系中,他们无法摆脱社会而独立存在,必须要在这种关系的框架里生存、发展。

总之,人的本质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性质与状况决定的,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意义也就在于物质生产活动一方面创造了物质条件以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这种活动也在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以及思维方式,最终强调了人的社会本质属性。因此,马克思的实践唯物史观的确立,正确地解决了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也显示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论述的规范性与科学性。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存在”的观点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可以把人的存在形态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类,这是人存在的一般形态。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从基础的角度来看,把人作为一个类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根本特征就是生命活动是否自由自觉。人的这种自由自觉性是人的类的特性,也正因为这一点,人是类的存在物。马克思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6]在这里,马克思把生命活动是否有意识作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又说:“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7]因此,马克思把生命活动是否具有自由自觉性看成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其次,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类不是每个个体在数量上的简单相加得来的总和,而是在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基础之上,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的人的统一性。对个体而言,他所处的社会关系肯定是独一无二的。不管是从纵向角度来看,处于不同时代的个人,以及处于同一时代但却不同阶段的个人的社会关系都是不同的;还是从横向角度来看,处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的个人,其社会关系也是不同的。再次,从理想的角度来看,这是人完成了本质的复归的一种状态,解决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矛盾以及个人、社会和自然的对立。这种状态也正是通过人并且是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全面地发展,从而实现了“自由人的联合体”。

第二种是个体,这是人存在的个别形态。首先,这是历史的自然前提。个体的存在是有差别的存在,因为当每个人的生产方式不同的时候,也就决定了他的生活方式是有差别的,从而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人们彼此之间的欲望、需求不同,那么他们在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也带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其次,这是主体性存在。所有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承担者都是个体,个体所处的不同社会关系也就决定了他的社会角色。譬如,一个人是奴隶还是奴隶主、农民还是地主,工人还是资本家等等,都是由他们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的。再次,这是现实的完整性存在。现实的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更好地存在,而不是处于脱离社会和固定不变的的状态。作为社会整体的一部分,人必须要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学会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并且能够将个人的解放与全人类的解放联系起来。

第三种是群体,这是人存在的特殊形态。作为个体与类的中介——群体,既是个体获得发展的手段,为个体的发展创造空间,同时又是类的一个亚种,群体的发展体现类的发展。相对于个体,群体具有直接的社会性;相对于类,群体具有直接的现实性。这种社会性与现实性也就决定了群体在人的存在形态中的特殊地位。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人们交往的深入发展,民族、国家成为人们比较关注的群体概念。

人的类存在、个体存在和群体存在是人的不可分割的三种形态,它们并不是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是可以彼此相容的,任何时代的人都具有这三种形态。

三、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观点

根据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第一, “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主要是指与自然经济形态相适应的一种关系。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一直到封建社会,基本上都是这样一种“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地点上发展着。”[8]在这个时期,人类与自然相抗争的能力还非常弱,生产力有非常落后。一个人要想活下去,单单凭借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所以他们之间就互相依靠,借助整个群体的力量来维持自己的正常生活,达到生存下去的目的。由于人们之间的这种互相依靠,可以说,一个人的生活是受制于另外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的,无法摆脱他们完全独立,这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可想而知,在这样一种密切依赖的体系中,个体的自由度也是极其低下的,或者没有自由可言。个人都是城邦、家族、部落亦或是民族、国家的一部分,是一个附属品,个人要无条件的完全服从于群体。为了实现群体的利益,必须完全付出,共同体的利益在任何时刻都是优先考虑要去维护的。

第二,“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主要是指与市场经济形态相应的一种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人的发展的关系主要就表现为这样一种状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9]在这个阶段,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发达,生产工具的进步,人类已经开始掌握了征服自然的一些本领,慢慢的从完全依附于自然的状态下解脱出来,从从完全依靠群体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具有了一定自由度。但是,在马克思看来,这还不是全面发展的自由,因为仍然存在着人对物的依赖性。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而不得不奴役般地服从分工,以及承受由此带来的压迫。这种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在形式上表现为自由与平等,而实际上由于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奴役与控制,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是非对称、非平等的,存在着利益分配的严重不均,以及两大阶级之间的对抗。这种社会层面的对抗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因此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人被异化为生产及其产品的附属品,成为异化了的人、片面的人。

第三, “一切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阶段,主要是指与产品经济形态相适应的一种关系。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10]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阶段,在这一时期,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资料极其丰富,人与人之间相处更加和谐,完全消除了城乡、工农、体脑等差别,达到了人的全面的自由,实现了人、自然、社会之间的真正和解与融和,“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平等、个体和类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11]P120在共产主义社会阶段,人的各方面能力,包括体力、智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感受能力等等都得到了全面发展,每个人都将变得更加完善,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和谐、完美。

[1]韩庆祥.哲学的现代形态——人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猜你喜欢

人学恩格斯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设计的本质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人学视野与世界文学建构:蒋承勇教授学术访谈录
北人学没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