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斯宾格勒与《西方的没落》

2015-11-17陶力溶

长江丛刊 2015年22期
关键词:宾格阶段文明

陶力溶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长春 130000)

20世纪初,德国学者斯宾格勒发表了著作《西方的没落》。该书以全新的视角解读历史,阐述了西方文化所面临的危机,并试图揭示危机所产生的根源,引起了西方文化界的强烈反应。在世界文化发展多元化的今天,以今人的视角对其问世的影响进行剖析,或许有一些新的认识。

一、关于“文化”与“文明”

斯宾格勒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应被称为“历史的世界”这个世界与“自然的世界”有着本质的不同,是一个有着自我规律的世界。在这个世界当中“文化”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基本单位。

斯宾格勒花了巨幅笔墨来叙述文明和文化的差别。仅从他提出的观点出发可以看出:文化的象征是人文精神,文明的自然科学,文化时期的文化更理想主义,文明时期的文化更物质、功利,艺术陷入形式的桎梏之中。文化的宿命是文明,而文明并将走向没落。斯宾格勒所说的西方的没落,并不是整个西方文化的没落,因为他所说的西方文化只是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文化,而且这个阶段的文明没落以后在西方将会出现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出现预示着新文化形态的到来,这是一种有机论的世界观。

按照自己的理论,斯宾格勒将以往的世界分为八个自成体系的文化,即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伊斯兰文化、墨西哥文化,还有就是西方文化。这八种文化在价值上都是等同的,他明确表示:“不承认古典文化或西方文化比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等占有任何优势地位,他们都是动态存在的个别世界,从分量看来,它们在历史的一般图景中的地位和古典文化是一样的。”

二、关于时间感

道格拉斯著写的《西方世界的兴起》是从经济角度出发,将经济学理论返回到历史中用来解释历史演进的事实,为理解世界提供了新的角度。而《西方的没落》则从时间感和类比方法来分析。以人对时间认识的发展为线索,来看西方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可以看出人们的需求,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对时间的要求越来越高。

并非所有的民族都不存在强烈的时间感,也不是所有历史感的民族都是有时间感的。《西方的没落》中提到,欧洲人与其他地方的人不同地方之一就是有历史感,这一点使得欧洲人非常重视时间的流动。

中国拥有十分长久的历史,却没有精准的计时器(沙漏之类的计时性能是在算不上精准),我想这其中原因大概是潜意识中对我们来说时间只是事件发生的副产品。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一些乡村村民使用以记事记时的方式,会有“我在解放后3年出生”这样的说法。用阴历计时在当时也是少数的。也许就是因为西欧时间感的萌芽,使他们提早适应了工业时代紧迫的节奏。

三、悲观主义的宿命论

斯宾格勒认为,时间与命运是可以互换的名词,未来是可以预测的。历史世界中每一种文化都有生长盛衰的周期性规律,这种周期性是不可逆转的,是每一种文化的宿命,一种文化的生命运行周期不依赖于任何认为因素,而是一个命运注定的生命周期,这就是斯宾格勒阐释的宿命,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趋向。

他认为每一种文化都要各自走完生命历程:前文化阶段、文化阶段、文明阶段。而文明阶段就是每一种文化发展的最后阶段。由此他得出西方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法兰克王国的墨洛温王朝和加洛林王朝;第二阶段是基督教文化;第三阶段则是西方文化的衰落时期,而斯氏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方文化开始衰落的时期。

这种宿命论定义促使欧洲人对西方文化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进行重新定位并修改,不得不说是具有积极的警醒意义。但也可以看出来这并不是以客观世界发展规律为标准的,而是带有历史的主观性,也就是作者视觉上的主观性,因而显得这种悲观宿命论有不科学、不准确的嫌疑,毕竟社会文化的兴衰怎么会只以人的意志来决定,更不可能预先设定。尽管如此,斯宾格勒的思想对于今天的史学者们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宝贵财富,值得为之探索。

[1]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2]历史与时间:斯宾格勒与<西方的没落>[EB/OL].教育学刊.

[3]侯西安.斯宾格勒的观念[EB/OL].

猜你喜欢

宾格阶段文明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不同零世代史宾格种母犬繁殖性能的比较研究
请文明演绎
满语宾格的用法
漫说文明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