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吾心里诗缠绕
——忆诗歌评论家张同吾先生

2015-11-17王久辛

中国诗歌 2015年9期
关键词:艾青新诗诗人

□王久辛

同吾心里诗缠绕
——忆诗歌评论家张同吾先生

□王久辛

我和张同吾先生认识二三十年了。在他生前,我一直想写两篇关于他的文章:一篇《诗歌大帅张同吾》,一篇《诗歌少帅祁人》,后一篇虽然写诗人祁人,但实际上还是写他,因为祁人是他的学生。结果还没来得及写,他就先走了。他的离世太突然了!不久前,我还在一个诗歌研讨会后给他敬酒,他看上去身体还不错呢,我们合影,说了许多话。几天前,我陪高洪波一起与约旦作家代表团座谈,才听高洪波说,同吾可能不太好,住院了,他问我:你知道吗?我真不知道,我要知道,我早就去看他了。回来后我正琢磨去看他,谁知道他说没就没了。之前,我与郭晓晔去他家看望他,他说没事,病情都控制住了。我知道他得病了,可不知道是癌症啊。也许他不愿意让人担心,所以一直没有说吧。

我最早知道张同吾先生,是在1985年后,常常在报刊上读他写的关于诗歌的文章。真正的交往是1988年,他编一本书名为《诗人眼中的诗人》,邀约100位诗人谈对另100位诗人的印象与评价。当时我在兰州军区文化部任职,那会儿我还是诗歌界的毛头小子,没什么知名度,接到约稿信很意外也很高兴。他的约稿信,是打印好的,但附在其中的信,却是他的亲笔,意思是希望我选一位诗人谈谈我的看法,写谁都行。凭他的名望与这一份信任,我几乎是当即就铺纸,我选了郭沫若的那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按要求写了将近两千字的文章,连底稿都没留,就挂号寄走了。再后来有一次我到北京出差,拐到作协去看他。那是用简易板搭的两层小楼,办公条件之差,令我唏嘘。后来,书出来了,他给我寄了两本样书。1997年我调到北京后,见面的机会就很多了,因为活动很多,一年有十几次,包括外出釆风、参加作代会、评审新会员入会,我们都在一起聊天、散步、吃饭。每次不管什么时候碰见,虽然他是长辈,但从来都和蔼亲切,我们是没有老少之分的,什么玩笑都开的,他好像非常喜欢我,待我也特别好。他对我的欣赏,在他的多篇文章中都有体现,但我没有请他专门写文章评论我的诗歌,因为我知道他太忙了,我不愿给他添麻烦。在浙江海宁举办的首届徐志摩诗歌节上,他首先点我发言,我发言后,他点评我说:这个小子胆气、才气、狂气集于一身,并说如果他不狂,那就不是王久辛了,也没有《狂雪》了。——既说毛病,又说优点,给我留下非常难忘的印象。

对张同吾先生,我总体上有三个印象,也就是他对诗歌的探索心、虔敬心和同我心。先说同我心。就如他的名字,同吾即同我。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猜想,他这个名字,是他的父亲给予他的一个提示——待人如待己。自己不高兴的事,别人也肯定不会喜欢。所以他与人相交,始终低调、亲切、和蔼、儒雅、大度,是个格局大、有气质、讲风度的儒雅君子。他穿衣服虽然随便,但开会一定穿西装,这显然是对会议与参加会议人员的尊敬,当然也有自恋与自尊的成分。稍年轻时,他开多大的会,上台都潇洒从容;七十岁后上台下台的劲头,仍然风度翩翩如少年。那真有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傲视群雄的感觉,又有彬彬有礼的书香人家子弟的风釆。就连他手拿一把小折扇,指夹一支女士坤烟,都非常的恰到好处自然儒雅。他身上有一种天然富贵的类似徐志摩的精神气质,我非常敬仰。他对老一代诗人、中年诗人、年轻诗人,从来都是“待人如待己”而又始终有自己的态度与个性,是当代诗坛的稀罕精神。很难想象,他都七十多岁了,对小年轻还是哈着腰说话。他的谦恭与自信融入了他的日常生活,正如荣格所言,他的“文化最终沉淀为性格”,是真正的谦谦君子。

再说虔敬心。同吾先生对老一代诗人如鲁迅、徐志摩、蒋光赤、臧克家、郭小川、艾青、贺敬之、流沙河、徐迟、李瑛,及稍后进的杨牧、伊蕾、叶延滨、刘小放等等诗歌大家,都有独特宽阔的理论阐述,对小说家巴金、曹禺、老舍、夏衍、郁达夫、沙汀、艾芜、陈白尘等都有专论,有的是长达上万言的理论研究文章。他博览群书,深钻细究,下大功夫,这是他获得深厚学养的很重要的原因。同时,我还从他的行动上看到,他对老一辈的尊重、敬仰,不仅仅是态度上的,而且是行动上的虚心学习、刻苦研究、深入思考,并有心得收获,写成专论。这种学习也使他自己的小说、散文、诗歌创作,获得了相当大的格局和丰沛充盈的表达。比如,艾青去世都快二十年了,他不仅每年都多次去探望高瑛阿姨,而且毎每遇到艾青的纪念活动,他都会写文章作发言,虔敬之心在言行的高度一致上表现出来。他对艾青夫人高瑛阿姨非常尊敬,像尊敬艾青一样,给我和很多诗人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说到张同吾先生对诗歌的探索心,就不能绕过他对中国新诗的两大贡献。一是同吾先生在论述中国新时期诗歌创作方面所写的四篇重要论文,分别谈到中国新时期诗歌创作的轮廓、掠影、嬗变与展望。他的观察、研究、思考、写作,起承转合,梳理得非常清楚。其实,中国新诗的发展是比较庞杂无绪的,但同吾先生凭着对中国新诗一直葆有的、属于自己的独立的清醒的认识,对中国新诗从“文革”时的概念化、标语化、口号化,一直发展到现在的人性化、审美化,始终有自己清晰的理论解读与阐述,这对中国新诗史的理论建设,具有极其宝贵的诗歌理论价值,是宝贵的精神遗产。二是同吾先生对中国新时期诗歌所做的十年扫描式的“年论”,既有坚实的理论支撑,又有当时现代性的洞察,既有对诗歌本质的探索,又有对诗人的评价。在中国新诗相对最活跃的1987年到1996年,他每年写一篇诗歌年论,在《文艺评论》和《文艺报》上发表。他既敏锐地发现诗歌的先锋创造的意义,又时刻关注着新诗传统的艰难跋涉,哪一个诗人、无论老少,只要有了新意,他都会及时总结并吸纳,所以他对新时期中国新诗的论述,我可以负责地说:是公允、饱满、令人信服的。当时,诗人们聚在一起,只要一谈到诗歌,都要说到他的“年论”,说张同吾是怎么说的,以他的评价作为基本的评价标准,再进一步丰富。那时他在中国作协创研部,逐年收集当年的诗歌。在作协当时的简易房里,他的办公室里堆满了书,天气很热,他在那种环境下坚持写作,非常艰苦也非常不容易。他的“年论”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我们后来人不该忘记!

张同吾先生给很多诗人写过序跋,我看到的都是他的用心之作。尽管其中有不少应酬的成分,如对一些高官、将军以及无名作者的诗歌创作有溢美之词,但他总是用同我之心去衡量每一个人的长和短,所以他的评论总体来说是在鼓励诗歌创作者,启发他们,牵引他们,提升他们,甚至是率领他们去对诗歌认识与热爱。现在我们常常批评说,文学没有批评,只有鼓励了。实际上,如果一个人的写作到了一定的程度上,你鼓励一下他,他可能就上去了。我认为:不是只有批评才是最好的帮助,其实鼓励对人也是很好的帮助。他给许多青年诗人,甚至幼稚的诗人写序、写评论,用鼓励的方式呵护他们的成长,我有时真是觉得他有点“过”了!否则,他应该比现在高寿,他的逝世,也是他的积劳成疾所致,其中就包括停不下来的写呀写。此外,张同吾先生在担任诗歌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和名誉会长期间,组织了很多诗歌活动,如采风、会议等。无论是对会务还是对作协领导发言,他都投入很大的精力,经常亲自起草领导发言稿。在他之前,雷抒雁、韩作荣、李小雨先后都去世了,他们的年龄或与他相仿,多数比他还小。但他们的后事却都是他这位兄长处理的。他真的很忙,很累,令人既敬佩,又心疼!

生活中,张同吾先生是个说话很幽默、很会讲故事、演讲很有风度的人。他每次发言都会博得大家的掌声。他资历老,但总是待人亲切,也很会开玩笑,像个老小孩。你要说他帅,他就特别高兴。他抽烟,老伴不让,他就换成坤烟,并声明:我就拿着玩儿。他把烟当成他社交生活中的玩物,遇到别人问起来,他就笑着举起夹烟的手说:“我这样夹着,不是看着很儒雅吗?”我曾对身边诗友说,你看同吾老师抽烟的姿势就是资本家少爷。有的人配抽烟,有的人就不配抽烟。张同吾先生就配有支烟作伴,那范儿,是气质。又比如穿西服,同样是老同志,有的人穿着名牌西服,也还是有一股子穷酸气,而他都七十多了,穿着却怎么看都是帅哥,没办法,这也是女孩子都很喜欢他的一个重要原因吧。有一次,我打趣他说:张老呀,像您这样的老爷子,应该纳上三妻四妾。他说:啊?我说:人一老,爱钱、怕死、没瞌睡。在旧社会,孝顺儿子都给老爷子纳几房妾,就是为了让老爷子高兴,忘了钱、不怕死,长寿。站在边上的将军岳萱义点我脑门子说:久辛!你可是军人,不敢乱说。同吾先生说:久辛是逗我们玩开心,让他说。现在诗歌界的诗人学养很差的特别多,你说他读了点书,我相信,但谁能像同吾先生对巴金、老舍、夏衍、曹禺等等逐个写个专论呢?他们装点下门面而已。当代诗人与同吾先生这一辈人相比,只能望其项背啦。他研究过曹禺、老舍的戏剧,所以穿西服很讲究,知道鞋怎么穿、裤子怎么穿、衬衫怎么穿、领带怎么系,真的风度翩翩。我当他面说,你拿把扇子,都像少爷羔子。他不但不生气,还笑道,你个坏小子!

今同吾先生远去,心里很难过。可沉下心来思念他,我竟然几次都笑了!缓过神來,又有一股难以表达的伤痛涌上心头,泪水止不住往下流……

猜你喜欢

艾青新诗诗人
艾青《我爱这土地》
艾青来了
艾青来了
新诗之页
新诗之页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新诗之页
新诗画
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