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侗族传统戏剧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与传承的途经

2015-11-16何琼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活态文化遗产

何琼

摘要:侗族传统戏剧文化实现当代转换是侗族传统戏剧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与传承的途经。1.在转换中审美取向上的自我调整与创新,以完成传统艺术向现代文化的承递。2.形式上保持传统的基础上注入时代新元素,赋予侗族传统剧目以新的生命,丰富其表现力和感染力。3.在侗族传统戏剧文化内容的转换中使其赋予新的内涵,富予新时代的意义。4.在作用和功能上向文化市场的转换,使其从单纯的娱人、传承的作用向文化市场的转换,这是进行民族传统戏剧文化当代转换的立足点,没有市场和受众,文化遗产就活不起来。

关键词:侗族传统戏剧;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与传承;当代转换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5)03-0124-08

一、概述

民族戏剧体现了一种非宗教性的民族共识和对劳动对生活的咏叹,在少数民族传承文化和数育后代上都有着突出的贡献。侗族约300万人口,主要聚居在贵州、湖南、广西、湖北等省区。侗戏广泛流行于黔、桂、湘交界的侗族聚居区,优秀剧目《珠郎娘美》20世纪50年代拍成影片《秦娘美》风靡全国,其剧目至今传演不衰,2006年侗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下,少数民族地方戏剧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仍然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顽强的生命力活跃在民族地区的乡间与田野。通过民族戏剧,少数民族群众能更好地认识自身,积极地融入社会并构成民族沟通的纽带,增强了民族地区的社会凝聚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是愈发密切,人民群众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精神生活亦有了空前的丰富和变化。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致使表寝艺术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在以西方流行音乐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大量传播下,当代年轻人的价值观更加倾向于流行音乐,传统戏曲艺术正逐渐退出城市舞台。一些职业剧团相继撤并,民族民间戏曲艺术的传承出现断裂,侗族传统戏剧艺术在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虽然国家也在逐年加大对“非物质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但效果并不明显;方言的演出形式也给侗族传统戏剧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地域障碍,所以侗族传统戏剧仍然给人一种“曲高和寡”的感觉而被普通人的审美观“束之高阁”。其实从民族戏剧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给人以鱼”不如“给人以渔”,只有抛开国家扶持的“襁褓”发挥自身的优势和创造力才能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故在当今如何使优秀的传统戏剧艺术“活态化”,如何使其在文化产业市场化趋势日渐明显的今天彰显出民族戏剧文化的独有魅力,保留其内在的文化性并配以市场化运营,真正完成当代转换使民族戏剧得到传承和保护并发扬光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侗戏的起源与流播

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侗族大歌被誉为“天籁的奇迹”,除此之外,侗族的戏剧亦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成为了侗族传统艺术中的一大亮点。侗族戏剧剧种主要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等侗族居住地区。由侗族民间说唱艺术“嘎锦”和“摆古”于清嘉庆、道光年间逐渐采用舞台寝唱形式发展而成。传统剧目多取材于侗族、汉族民间故事或侗族的神话传说,以“平调”“哭板”“仙腔”等唱腔搭配表演。器乐有胡、铃、锣、钹、鼓、琵琶和牛腿琴等。被誉为“滋润侗乡的甘霖”剧目《珠郎娘媄》最为著名,2006年侗戏被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侗族这个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创造了极其灿烂的文明,他们的艺术和生产水平在众多少数民族中也是比较高的。但是侗族与苗族一样,早先并没有自己的文字,这使得侗族大歌、侗族戏剧等言含侗族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都是口口相传。由年长的一代艺术从业人员传给年轻的一代。歌词和曲谱亦是靠着这种古朴的方式进行传接的,但是这并不妨碍侗族戏剧在侗族地区的广泛影响力。吴定国在其《侗戏的源流及特点》一文中认为,侗戏在19世纪30年代由贵州省黎平县村民吴文彩所创。吴文彩从小就喜欢唱歌、写歌,稍微年长一点他又接触到了其他民族的地方戏剧,于是他逐渐对戏剧有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当时,在侗族地区,大家所看到的大多是汉族戏剧,反应的是汉族群众的生活方式及文化特质,不易被侗族人们所接受。吴文彩在参考吸收了其他民族地方戏剧的艺术手法后决定以侗族大歌、琵琶歌为创作的基石,并完全以侗语来演出。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创造了《凤蛟李旦》等现在仍脍炙人口的侗族戏剧,对侗族戏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戏目由他组建的戏班进行表演,戏班都由侗族当地人组成,他们身着侗族传统服饰,用侗话进行演唱。这种贴近当地民众生产生活的表现手法广受欢迎,在侗族地区迅速传播开来,先由贵州黎平传入广西而后又由广西传八湖南。侗戏的产生,填补了侗族戏剧的空白,开创了汉文化与侗文化相交融的先河,在侗族群众接受汉族文化熏陶以及保护和发扬侗族传统文化方面都产生了颇为深远的影响,标志着侗族文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二)侗戏的传统剧目

侗戏从19世纪30年代产生至今已有了百余年底蕴,其中更是出现了很多经典剧目至今仍让人回昧。据戏剧学的专家们统计,至今仍可见到的侗戏约有300多出。侗戏剧目的蓝本主要源自于民间传说及其他民族戏剧,虽然,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演变,侗戏分为了传统戏剧和现代戏剧两大分支。但现在我们主要看到的和听到的还是传统戏剧为主。传统侗戏更具历史风潮并突出地体现了侗族文化的多样性,具有较强的舞台表现力。比如风靡一时的已被译成七种民族语言的《珠郎娘美》,这部戏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故事背景是19世纪50年代左右的侗族地区,以“珠郎”和“娘美”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为主要脉络,突出地反映了当地群众对父母包办婚姻的不满,对恋爱自由的追求。剧目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侗族地区的社会风俗习惯、家庭及社会关系等等。在《珠郎娘美》中,作者大胆地运用了很多人物心里活动的描绘,剧情紧凑扣人心弦,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婚姻状况,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而后,《珠郎娘美》又移植进了黔剧《秦娘美》,并最终被搬上银幕,好评如潮,风靡一时。在贵阳和北京等地演出时,场场爆满,场面亦是十分热烈。侗族戏剧的传统剧目除了代表作《珠郎娘美》外,还有《丁郎龙女》、《金汉列媄》等等,对中国戏剧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侗族戏剧中,除了上述以爱情婚姻和揭露封建社会旧习等题材外,还有一些以颂扬“个人英雄主义”为题材的作品在侗族地区颇受欢迎。侗戏《吴勉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代表。吴勉是侗族的骄傲,是侗族人民心目中的大英雄,他以身作则,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到了抗敌运动中,为侗族人民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侗族儿女。在侗戏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最能反映侗族民族特点的则是宣扬“真善美”的主题,这类主题在300多出侗戏中也占有很大一部分,还有一类就是从汉族的民间故事改编而来的了,此类戏剧的代表作有《天仙配》、《李旦凤姣》等等。

(三)侗戏的艺术形式

侗戏的唱腔、服饰民族特征突出。李延红在《民族音乐学视角下的传统侗戏音乐》中提到侗戏音乐的“本文”即艺术本体(或形态学)层面,从“语言性——音乐性”的两极变量出发,应包括:念白(当地称“白话”“表白”等)、唱腔(当地有称“唱口”或“歌”)、器乐(当地称“乐器”)三个部分。在中国的戏剧史中,侗戏已载八史册。它的丰富内容和基本特征及其传承历史,在中华其他戏曲中实属罕见。发掘、抢救、保护侗戏不仅对丰富和完善中国戏曲史有很大的帮助,对世界戏曲史的丰富和完善都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侗戏最开始只有男人参加演出,直到1950年以后才逐渐出现女人走上戏台的身影。其长度也是有大有小,侗戏中的“大戏”的寝出时间甚至会持续3天到5天。侗戏的艺术风格也并非单一不变,相反侗戏相对于“撮泰吉”等其他民族戏剧来讲,它的艺术表现形式是较为多样的而且表演人员基本由当地居民构成,在演出时统一穿着传统侗族服饰,唱腔更是以侗族大歌、琵琶歌为基础,有“歌腔”“平腔”等等。李延红在《民族音乐学视角下的传统侗戏音乐》一文中认为我们应该从侗戏的唱腔、器乐和“念白”三个方面来研究侗戏。侗族的唱腔较为特殊,他并非单纯的在“唱”,而是一种唱和念结合的形式,民族韵昧突出。演唱时配以二胡、大锣、钹、琵琶、牛腿琴等器乐,多奏时不唱、唱时仅尾音拖腔与伴奏交错。器乐的声音与节奏是贯穿侗戏演出始终的,而“念白”则是指其中纯文学的要素。侗族戏剧的演出时常也是长短不一,有的是几个小时,有的可以演到好几天,虽然有时时间稍长但由于侗戏本来就已情节扣人心弦,场景转换以自然合理著称,所以这并不会影响侗族戏剧的观赏性。但是在今天快时代的生活节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侗戏大多是几个小时的,是侗戏艺术工作者们去粗取精所整理出的精华部分,可以让我们很直观地感受到侗族文化的魅力,领略到侗戏的精彩。

在中国民族戏苑中,侗戏也是其中一朵瑰丽的奇葩。它寝出内容涵盖面之广,戏剧剧目之多,唱腔之独特都是我们民族戏剧文化中的宝贵的非物质遗产,也对其他民族戏剧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市场经济逐渐走进侗族村寨的今天,随之而来的还有西方的流行音乐及西方戏剧,侗戏生存与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一定的破坏。故保护与传承,完善其经营已经成为侗族戏剧工作者们的当务之急。在新的形式下,侗戏应该大胆引进侗歌丰富侗戏音乐;设计新腔,更好为剧情服务,在新的时代走出侗戏发展的新思路;写好新剧本,开发新唱腔以时代的精神促进传统侗戏实现当代转换,使侗戏这一传统的文化遗产“活”起来。

总之,侗戏广播黔桂湘地区,发展中吸收了部分汉族地方戏曲的表演程式,且以重唱弹轻表演、音韵优雅、唱词文学化、诗词化的风格见长,《珠郎娘美》《琵琶情》等戏剧都是当地具有亲和力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有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侗旅传统戏剧文化当代转换的原因分析

侗族传统戏剧产生于农耕经济的土壤,表演程式也是在农耕生活的基础上提炼的,并反映其时的生活和审美趣味。但20世纪后中国进入工业化、信息化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于是程式在反映现实生活和塑造当代人物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植根于农耕文明的戏剧,应该如何表现已急剧变更的当代生活,戏剧作为种程式化了的艺术,如何直面当代观众,以满足当代的审美需求,同时又保持自身独具的美学品格与价值意义,这是当下侗戏文化活态保护与传承所面临的最迫切的课题。

(一)侗族传统戏剧的生存危机

侗族传统戏剧传承着侗族的文化精神,凝聚了千百年侗族人民的情愫,富含社会发展中许多重要历史时期的鲜活信息,是侗族先民留给人类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可是多年来,由于在对待文化遗产上一些极左思潮干扰,许多民族传统戏剧优秀剧目、独特的表演技巧有失传的危险”。20世纪60年代随着全国禁演传统戏剧,十年的“文化浩劫”,将所有传统戏剧一律视为“封、资、修”来进行批判与禁锢。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化界得到拨乱返正,少数民族政策得以落实,才对优秀传统剧目逐渐解禁。然而“文化浩劫”期间不仅随着一些民族老艺人的逝世,失传了大部份可贵的优秀戏剧文化,更为严重的是整整形成了几代戏剧观众的断层,使后来的许多青年无法解读民族戏剧的文化内涵,对民族戏剧的表寝程式固陌生而形成审美梗阻。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整个精神氛围都弥漫着一种重估历史的冲动,对历史文化进行反思,对传统全面颠覆和解构越来越呈现出偏激的情绪。各种时髦观念、新的思潮,不可避免地对传统戏剧文化带来冲击与干扰,浮躁的社会思潮也使侗戏的文化生态环境再次受到破坏。在追求经济效益的驱动下,一些地方政府对民族文化艺术无暇顾及,演出阵地纷纷丢失,让本来衰微的侗戏表演团队陷入更为窘困的境地。近些年,黔东南地区、广西三江、湖南通道地区侗戏出现了复兴的迹象,部分地区节假日虽然也在演出,但其舞台的狭小,演出的现有设施,远不能满足今天演出所要求的硬件条件。加之技艺的掌握仅在少数年长的民间艺人之中,必然使演出越来越难,致使欣赏侗戏的观众也出现断层,民族戏剧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出现危机自然在所难免。没有演出实践的锻炼,出类拔萃的扛鼎演员难以产生,能日常演出的优秀剧目越来越少,作为非遗的侗族戏剧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困境也在所难免。

(二)外来文化的强势冲击

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生活、表演艺术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作为民族传统戏剧的衰落是必然的。因为侗戏形成、发展于百与年前,它的审美、理念、表现内容、艺术手段都是根据农耕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和发展的。到了近代以后,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与现实社会距离较大。改革开放前,虽然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地处西部贫困地区的侗族地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基本上还是处于农耕时代。所以,以戏剧的形式表现现代生活,虽然有些距离,但还能勉强承担。但改革开放后就不一样了,随着外来文化的进入,戏剧形式受到很大冲击,但关键还是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戏剧手段反映现代生活有些力不从心。还有就是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相当大,年轻人不太喜欢节奏缓慢的艺术形式。另外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影、电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对传统戏剧的冲击也非常大。过去,相当一部分人看戏是娱乐为主的,现在的娱乐形式很多,使戏剧文化艺术受到较大冲击。剧团的演出市场越来越小,许多县级剧团已经名存实亡,村寨的演出团队也处于困境。

(三)精神生活的需要

国内一些专家认为,中国传统戏剧有三大功能:一是娱乐,这是首要功能;二是教育,中国历来强调戏剧的高台教化的作用,以前老百姓的传统道德观念、历史知识甚至好多常识,都是通过看戏来的,因为他们没有文化,看不懂书;三是传承文化,戏剧是历史、文学、艺术等所有艺术门类的集大成者,代表了民族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戏剧的娱乐、教化功能越来越边缘化,但其传承文化的功能并没有消失。侗戏也如此,在黔东南、广西三江湖南通道地区,侗戏还有人看,有的地方还较为活跃,还有回归的现象。如从江、榕江前些年县城基本没有演出了,但这几年又慢慢恢复了演出。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需要文化的时候,还是有一部分人要看戏的。艺术欣赏有个规律,不同年龄段有变化的。人到中年以后,喜欢看一些高雅的、文雅的、抒情的艺术形式,戏剧能适应这种需要。另外随着改革开放,一些传统民俗在回归,现在的祭祖、过年过节、过生日、做寿、结婚,还需要戏剧这种艺术形式,因演戏能充分体现热闹的气氛。虽然戏剧不可能像过去那样成为一种娱乐的主流艺术形式,但它还是能传承下去。只要有精神生活需要戏剧就有存在的土壤,实现“当代转型”可以激活传统戏剧的三大功能,满足民族大众的精神生活需求。

(四)文化传承与文化建设的需要

中共党的十八大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这一重要论断充分体现了5000年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衔接、相互贯通和内在结合。当前,群众文化、尤其是农村群众文化,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其主要特色就是民族文化的繁荣。主要表现在:一是体现民族民间特色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广泛兴起,如歌舞、文化节、艺术节、各种演出大赛、跳花灯等;二是节庆形式的,即以当地名、优、特产等自然资源为优势,以开发利用当地特有的文化资源为手段,与商品交易、物资交流紧密相联的群众文化活动异常活跃;三是具有本地特色的,即在某种特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条件下,出现在某地的具有独特韵味的群体性文化艺术活动,如以戏剧扬名的戏剧之乡、以民歌擅长的民歌之乡、以及花灯之乡等等。

党和国家强调,促进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的政策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寻求乡土气息浓郁的传统文化形式与社会主义内容的完美结合,并使之为成为一种人民群众所喜闻乐的艺术形式创造了良好的契机。今天,我们要让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放光彩,就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在发展创新中给民族文化建设以新鲜的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而新的时代又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在传承民族传统戏剧文化艺术并借鉴、改造和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实现当代转换。我们只要按照时代和人民的需要,处理好借鉴和创新的关系,与时俱进,就一定能够在文化建设中创造出既有民族特色,又符台现代人欣赏要求的民族戏剧。

三、对侗族传统戏剧文化当代转换的路径分析

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发展的概念,这是文化的本质。任何一种文化形式都不可能脱离现实而存在,尤其是传统文化艺术,如是一味强调“遗产原生态”,以遗址和博物馆的方法来保护,只能是加速其消亡。“活态”文化艺术,如果不在“活”字上做足文章,就将必“死”无疑。只有当它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深刻省察历史和现实,并发出时代的强音,它的生命形态才能真正处于永恒发展状态。侗戏在今天的日渐势徽,固然有时代传播方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原因,但侗戏自身的创新与当代转换也是关键的因素。历史上,侗戏曾广播于黔、桂、湘地区,发展中吸收了部分汉族地方戏曲的表演程式,且以重唱弹轻表演、音韵优雅、唱词文学化、诗词化的风格见长,如《琵琶情》是其典型代表。这类戏剧都是当地具有亲和力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有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实施当代转换的基础和条件。只要我们找到转化的路径,实现转换就会成为可能。

(一)转换中审美取向上的自我调整与创新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侗族戏剧文化,不能仅仅成为静态的文本加以保护,应该进行活态传承与当代转换,使之与时俱进。

1.文化艺术的传承需要适应观众审美取向的时代要求,需要自我调整与创新,完成传统艺术向现代文化的承递。侗戏作为中国戏曲系统中的地方戏就在于能以自身的表现形式对生活内容进行表达。文化心理的惯性和自我确认意识会使人们产生对传统的尊重和依赖,侗戏在调整与革新中显然不能丢掉传统特色,不可在发展中丢掉自己根本性特征。可是时代在前进,历史在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人民群众的审美变化又迫使侗戏艺术不得不突破一些固有程式进行新的创造,以获得反映现实生活更强、更丰富的表现力,使之实现当代的转换。侗戏在过去的革新实践中更多的是在现代题材的思想内容表达上。至于舞台呈现和程式运用上虽然也作了些努力和尝试但力度显见不够,至今还没有再出现像《珠郎娘美》这样的传统经典剧目和具有强烈的程式感和精妙的舞台处理,更少见绝活亮相的精彩展现。

2.侗戏声腔艺术也有必要进行新的探索与改进。唱做念打,唱是列在戏曲的首位,它至关重要。从我国的京剧、黄梅戏、花灯戏的发展历史来看,由于这些剧种声腔不断丰富不断发展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剧种的发展,扩大了观众影响。侗戏的音乐旋律和声腔演唱如何引领观众达到至高的审美意境是我们面前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这里既有旋律创作上创新尝试,更有演员唱法上的改进,有专家认为侗戏的演唱音域上不够宽阔,特别是侗戏青年演员的嗓音训练上要大胆吸收姊妹剧种和歌唱艺术方面声音训练的科学方法,使之更具穿透力和表现的感染力。

(二)形式上保持传统基础,注入时代新元素

在当下,由于传播途径、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的不断创新与改变,已经不断对传统戏剧文化产生着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演艺传播媒介和方式的不断进步;二是演艺技术装备的进步和改善。因此传统侗戏必须与时代新元素相结合才具有生命力。

1.注入时代新元素,赋予传统侗戏剧目以新的生命。侗族传统戏剧中大量的优秀传统剧目是进行时代创新的基础,但是因为民族传统剧目产生于过去百多年,必然具有那个时代的特征和局限。无论是在语言、演艺、技术装备、舞台布景和服饰上,还是在思想观念方面,都会有与今天的时代精神不合拍地方,也会有与今天的欣赏习惯产生隔阂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持原生民族性的同时,赋予传统戏剧以新意。我们可以,也有条件实现科技进步影响下的舞台布景和服饰的创新发展以及戏剧传播途径、传播媒介和方式的创新改变。使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化艺术,注入新时代的活力,散发新时代的气息。例如,是否可以进行戏剧动画片对传统戏剧艺术的创造性转换。用动画的形式表现戏剧、弘扬民族戏剧文化是一个新的途径。在娱乐性上,戏剧与动画在一开始就有着共通之处,因此是可以共融的。如近几年贵州从江一带有的民间文化传承人对侗戏传统剧目《珠郎娘美》也进行了改编,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既保留了原著的主题精神,又对它的主人公作了新的阐释,在表演形式上注入时代的新元素。由原剧中的家族仇恨改变为强调正义与邪恶,为恋爱自由而不屈的斗争,特别是改编本充分地揭示了主人公的爱情观和正义终于战胜邪恶的正能量。《珠郎娘美》的改编者们就是试图努力寻找与当代观众思想情感的共鸣点,演员的演出也像是在对观众倾诉,使观众能理解人物的行为和思想,能为之感动,这便很好地赋予了民族传统剧目以新的生命。“2012年从江侗族大歌节”上就运用了现代科技的舞美设计和动画设计,使传统戏曲《珠郎娘美》的故事更加优美动人,也赢得了年青人的喝彩。

2.汲取其他文化艺术的营养,丰富戏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传统戏剧的各个剧种在发展中总是不断进行新的文化综合,汲取新的生活素材和姊妹艺术以丰富自己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但怎样汲取,汲取什么。这是一个复杂的选择和再创作的过程。汲取得不恰当,或没有与原来的东西很好地融合,对本剧种的发展就没有积极的意义,也不会被观众所接受。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戏剧创作形态的现代因素具有了多姿多彩的样态,如戏剧转接的蒙太奇化,舞台呈现的电影化等等都出现在一些传统剧目中。当然这种转换也有不同争议,我们认为只要用得好,用得恰当,也是值得探索和实践的。如黔东南从江县新编传统剧目《珠郎娘美》,从取材上来看是一个古代题材的现代再创作,颇具戏剧的张力。虽然现在的改编还没有完全版,只是部分的改编,但是从此戏的戏剧结构来看,实景化与蒙太奇化的舞台表现手法的尝试,实际上是有利于剧情的舞台表现的。这就为戏剧的传统继承与当代转换提出了一个悖论,如果一味地追求保持戏剧的原汁原味而摒弃一些现代戏剧的表现手法,实际上是无法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的,而过于追求戏剧的现代感,又抛弃传统而导致传统因子流失也是不可取的。这出戏在形式上的转换我们认为是较成功的,它虽可以引起许多的话题,但这个尝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传统戏剧文化内容的转换

传统侗戏文化中的一些命题、观点,剧目中的角色都需要进行新的诠释,使其赋予新的内涵,富有新时代的意义。我们可以将文本内容、角色进行新时代的再包装,体现时代精神实现当代转换,但是在转换中应该注意文化属性的重点把握。

传统侗戏都是来自于民间、扎根民间的。侗戏的演出都与广大侗族群众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相关联,而且传统剧目演出始终与民族习俗、信仰、宗教文化相伴相生,这是民族戏剧与生俱来的文化属性。如果抛弃民族戏剧的文化属性,也就剥夺了它生存与发展所依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它就失去了根基。民族戏剧的文化属性在民众中体现的尤为鲜明和集中,它与艺术性和文学性是有区别的,它着重关注的不仅仅是舞台,也不仅仅是演员,而是台下。还包括演出后的影响和作用,这可以说是民族戏剧突出的功能。尤其对于一些古代没有文字民族来说,戏剧既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与他们日常的行为思想有密切联系的生活方式和传播知识的舞台。如,在传统戏剧中的祭祀和民俗功能就突出。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这种文化的民族性并没有完全消解,反而是在逐渐复苏,这对民族戏剧来说具有根本的原生性。这种文化属性确保了民族戏剧在社会实践中对民众精神需求的慰藉和满足。因此,在实现内容上的当代转换时,更应该强调民族戏剧剧种从文化的角度予以传承、保护和发展,突出传统剧种中的民族性、文化性。如贵州土家族的傩戏有上千年的历史,有自己独特的源流传统。它的演出与土家民族全民的祭祀仪式、冲傩还愿等等紧密关联,尤其是节日期间的傩戏演出与土家地区群众进行祭祖、野游、娱乐等活动,都以不同形式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一个全民族性的娱乐、狂欢的节日。如果没有民俗节日的依托,土家族傩戏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就可能成为无根之树、无本之木。反之,在民俗节日里,傩戏不断显示其勃勃生机。

另外,民族戏剧在内容上转换时,要坚持贴近生活。如果戏剧的题材内容脱离了民众的生活,盲目追求所谓的“高、精、尖”转换就是去了它本来的意义。因此我们从事民族戏剧的编创人员要十分注重在传统戏剧内容上的改革,一方面要深入生活,努力把握时代脉搏;另一方面要在人物塑造、情节结构、戏剧冲突方面追求真实性和新鲜感,在保持传统戏剧本身民族性的基础上,汲取一些新的元素,反映时代面貌才会给民族传统戏剧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就是说,要从现实的需要出发,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积极的形式和内容的系统转换,使民族传统戏剧文化的精华,经过新的诠释,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之后,在现实社会中重放异彩,如对侗戏唱词的翻译、地方性知识的当代阐释等等。使民族传统戏剧文化的现代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作用和功能上向文化市场的转换

1.民族戏剧作用的转换上,要从单纯的娱人、传承的作用向文化市场的转换,这是进行民族传统戏剧文化当代转换的重要现实意义,也是侗戏进行“活态”保护,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之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戏剧从传统的自娱自乐形式向市场的转换是其发展的市场之路,也是一条必由之路。没有市场,就没有戏剧生存的环境。我们从戏剧史、剧种史不难看出,戏剧的发展、戏剧剧种的生成发展都是市场化的产物和结果。但是市场化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为生存、找观众。市场化不仅是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按艺术规律行事。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几年“多彩贵州”民族文化产业的市场实践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剧种的发展状况也是有差异的,有的风生水起,有的发展缓慢,有的甚至停滞不前。21世纪从单纯娱乐走向市场的民族戏剧,既不同于过去完全的自发与无序,也不同于当代某些时期的过于人为与滞缓,而是在科学理论引导下的市场探索,是在总结历史与当代经验基础上的市场探索。娱乐性与市场化追求的侧重点不同,但彼此并不是不相容的,转换的创新作品应该是有市场、有观众的精品,不应该是曲高和寡,束之高阁样本。市场化走向也不意味着不要质量,一味追求热闹,甚至低俗。不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市场化运作还不会是以精品剧目为主的运作,尤其在广大的民族地区的村村寨寨,民族戏剧的演出主要还是一种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结合的民俗娱乐,而随着市场秩序的不断完善,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国民文化素养的普遍提高以及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民族戏剧市场化发展会有更加广阔的空间。

为此我们认为:一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以品牌创建为依托、以旅游开发为平台,挖掘传统戏剧文化的市场潜值。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民族戏剧文化产品是民风民俗的载体,是特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为民族戏剧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条件,反过来,民族戏剧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八新鲜血液。二是保持地域特色,即不仅表现在语言、环境、服饰、动作上,更体现在心理、习惯、行为、情感、观念上。侗族戏剧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内容和方法也都有自己的特色,反映出多民族和谐相处的历史和现实生活,其展现的就是原汁原味、富有地方特色的本土文化。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还特别指出,表演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项目门类。那些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传统音乐和舞蹈作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代表性,有着极高欣赏价值,是与生活息息相关,在一定民族或地区人民的生产劳动的过程中相沿既久而形成的,为中华民族表寝艺术的直接体现,且许多项目蕴含着广大民众的感情与趣味、理想与愿望,内容广泛,主题丰富,有对日常生活的摹写,有对民族历史和传说的演绎,有对爱情的讴歌,有对丰收、节日的欢庆,散发着生活的气息和泥土的芳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特定民族、特定地域民众的性格气质,同时也展现了中华各民族、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多姿多彩的面貌。因此,我们在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借鉴和创新的过程中,应遵循“多彩”的原则,充分体现各地不同的民族风采。三是展现时代风韵,即具有时代气息、现实生活气息。我们借鉴和创新民族传统戏剧文化艺术,应当符台当代观众的审美心理、价值观念、欣赏习惯。在思想内容方面体现出现代意识、时代精神和时代主旋律,格调要健康、欢快、向上,能够充分反映生活在本乡土的各族人民的欢乐向上情怀、真挚情感和美好憧憬。还要贴近生活情感,贴近审美方式,贴近需求实际。反映民族精神,讴歌时代精神,记录民族复兴足音,反映社会前进的正能量。我们在对侗戏文化艺术借鉴和创新的过程中,应力求创作出风格各异,表现手法多样的精品,以其彰显新时代的艺术风采、人生风采和时代风采,体现出既有鲜明的民族个性特征,又具有强烈时代特色的力作。让人民群众真正领悟到艺术形象所蕴涵的生活气息和时代风采,感受到清新而纯净的艺术气氛,领略到侗戏文化艺术的典雅与和谐。

2.科学合理地评价民族传统戏剧文优,坚持三个原则和两个质的界定。民族传统戏剧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也需要具备精品意识和规模意识。构建现代与传统、城市与乡村、专业人士与民族文化传承人、民族技艺大师、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民间文艺演出机构及团队的资源整合,共同打造和推出在传统继承和当代转换中筛选出来的、已完成创造性转换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民族戏剧文化艺术精品。使其以它特有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在市场经济以及思想道德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积极作用。对民族传统戏剧文化进行发掘性研究和当代转换,是促进民族传统文化再生、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事。科学合理地评价民族传统戏剧文化是转换的必要前提;坚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辩证的转化,是转换的重要原则;转换的基本方式是形式的转换、内容的转换和作用的转换。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民族传统戏剧文化实现现代转有三个原则和两个质的界定:一是民族的、传统的、时尚的完美融合;二是大胆、创造性地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及新兴媒介实现转换;三是从文本内容、角色的丰富和注入时代元素、体现时代精神八手进行转换的原则。有两个质的界定既:一是其时空性,即贵州黔东南民族地区与桂湘鄂毗邻地区侗族群众对自己的传统戏剧文化进行现代的转换,焕发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二是对黔、桂、湘、鄂毗邻地区侗族传统戏剧文化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选择、改造、扬弃、创新发展,即冲破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两难的困境,进行现代的转换工作,实现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真正的文化价值。

总之,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对于传统戏剧固然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但是无疑也成为极好的机遇,在变化的时代审美中,如何发现民族传统戏剧的传统之美,既是发展、创新民族戏剧的基础,也是“活态”保护、传承民族戏剧文化遗产的必要条件,更是实现民族传统戏剧文化遗产造福当代社会的前提。

猜你喜欢

活态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ask 4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
Tough Nut to Crack
活态的民间艺术
日本民俗保护与工艺文化的“活态”发展
贵州民族民间活态儿童文学中的童谣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价值与途径研究
《留住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