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钙片对心绞痛患者临床效果分析
2015-11-16刘英
刘英
[摘要]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70例心绞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以及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优于对照组。结论: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心绞痛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钙片;心绞痛;效果
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日益显著,中老年人口数量也不断增加,导致冠心病心绞痛这一中老年慢性疾病发生率不断提高。为研究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心绞痛患者效果,我院选取170例心绞痛患者分别给予常规治疗与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心绞痛患者17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5例。观察组男45例,女40例,平均(59.1±4.8)岁,平均病程(2.1±0.9)年;对照组男46例,女39例,平均(59.5±4.9)岁,平均病程(2.2±1.1)年。本次所有研究对象均满足WHO制定的心绞痛相关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程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比较价值。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吸氧、低分子肝素、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以及改善心肌代谢药物等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基础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口服,每次40mg,每天2次,连续用药3个月后进行效果评价。
1.3疗效判断
统计两组治疗前后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治疗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减少超过80%,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基本正常或明显改善,可视为显效;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部分好转,可视为有效;患者心绞痛发作情况及心电图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可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选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用X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显效56例(65.9%),有效25例(29.4%),无效4例(4.7%),总有效率为95.3%(81/85例);对照组显效34例(40.0%),有效30例(35.3%),无效21例(24.7%),总有效率为75.3%(64/85例)。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全血黏度为(5.2±1.4)mPa·s,血浆黏度为(2.2±03)mPa·s,红细胞压积为(48.2±3.1)%,纤维蛋白原为(4.8±3.9)g/L;治疗后,全血黏度为(3.6±0.9)mPa·s,血浆黏度为(1.5±0.2)mPa·s,红细胞压积为(45.3±3.0)%,纤维蛋白原为(3.5±3.1)g/L;对照组治疗前,全血黏度为(5.1±13)mPa·s,血浆黏度为(2.3±0.5)mPa·s,红细胞压积为(47.9±3.5)%,纤维蛋白原为(4.6±3.8)g/L;治疗后,全血黏度为(4.7±1.0)mPa·s,血浆黏度为(2.0±0.4)mPa·s,红细胞压积为(47.0±3.1)%,纤维蛋白原为(4.0±3.2)g/L。治疗前,两组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等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的一种心肌细胞缺氧、缺血性疾病,其中主要临床表现为心绞痛。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的发生与患者血脂水平异常升高、代谢紊乱以及血流流变学异常等关系密切,因此应给予降脂治疗。
阿托伐他汀类药物属于新型他汀类降脂药物,通过抑制β-羟基-β-甲基戊二酰辅酶A来实现其降脂目的,可有效改善患者内皮细胞功能,抑制血小板凝聚,并缓解其炎性反应,从而可有效稳定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阿托伐他汀钙片与其他他汀类药物相比,其半衰期更长,药物作用更加持久,可显著抑制患者肝脏合并脂蛋白,改善其血液黏稠度。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3%,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也优于对照组,由此可知,阿托伐他汀钙片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中应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心绞痛患者临床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血液流变学指标,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