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古诗文教学的困惑
2015-11-16许爱珍
许爱珍
【摘 要】诵读是学生赏析古诗文,丰富语文素养,接受熏陶感染的有利途径。但教师的“满堂灌”,学生过多的机械记忆,是古诗文教学低效的两大原因。那么要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重要的途径是重视诵读。只有诵出古诗文中的韵味意境、人文精神、中华文化,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传承中华文明。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不困惑;尝试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各年级的古诗文教学都要重视诵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诵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现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古诗文教学中碰到的一些困惑以及解决的方法:
一、古诗文诵读的作用
诵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
它与默读的心理活动方式比较如下:
诵读:目→脑→口→耳→脑。
默读:目→脑。
以上可以看出,默读程度较诵读程序大大地简化了,虽速度快了,但使口、耳缺少了锻炼,对语感的培养也大大削减了。
由此,从诵读这一原理来看,诵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发掘文章中的美学因素,从而增强文章原有的感染力,也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他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这些能力作用于语言表达上,学生必然会说得趋于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通常比较强,这也验证了诵读能够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
二、古诗文诵读的困境
1.古诗文的学习目的存在古今差别
对于古人,从隋唐两代确立科举制度以后,学习古诗文成了千千万万读书人改变命运、实现自己远大理想的一把钥匙,因为关乎到自身的前途命运,所以不敢丝毫马虎。借以此,耗时长、节奏慢、坚持下去效果十分明显的古诗文诵读,在古人的学习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而对于当今的学生而言,学习古诗文无非是了解传统的古代优秀作品,传承民族文化,增强自身文化底蕴,为做人做事奠定基础。而且如今的科目繁多,又由于语文学科所具有的容量大、课程设置紧等一些特点,往往导致古诗文诵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干脆被讲解、做题取代了。
2.古诗文的学习与运用的不同语境
古诗文在古人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因此诵读也顺理成章的被人接受。但是反观我们现在的学生,古诗文的学习和应用的比重可以说微乎其微,已经缺乏了学习古诗文的语言环境。就犹如在外国学英语与在国内学英语的效果是不同的,如果周围人都在说英语,自然而然便会轻松学好了;而在国内学英语缺少一个语言环境,即便是学了也由于没有交流的环境而会在一段时间内遗忘。可见,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即便是以诵读为主体的教学法主导古诗文教学,但是最终的效果依然令人质疑。
3.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
目前,教师不能完全摆脱应试的压力,不敢放手让学生诵读,很多老师在教学中提倡“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把古诗文进行分解,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和感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古诗文教学的课堂中,没有个性的阅读必然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和能力的降低。而作为学生而言,在古诗文方面的积累少,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所以学习的兴趣不高,学习很被动、效率低。从而导致教得不顺畅(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实际效果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学得不快乐(古诗文的背诵与机械理解加重了学生的负担),造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低效。
三、古诗文诵读的突围
在文化环境、课程结构己经发生了重大改变的今天,如何充分发挥诵读的作用,摆脱诵读的困境,提升学生古诗文学习的水平和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必须要有所突围。
古人对“读”也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如何诵出层次,诵出韵味,诵出精神,真正的从诵读的困境中摆脱出来,我认为须从以下五方面抓起:
1.诵读,要事先设计
诵读,一种训练活动,一种阅读活动,一种文学活动,也是一种情感活动。它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韵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语文实践活动。我们可将诵读作为一种课型来设计,可将诵读作为一种教学线索来设计,可将诵读作为一种欣赏过程来设计,可将诵读作为一种教材处理的手法来设计,也可将诵读作为一种信息提取的活动来设计等等。
2.诵读,要读出语感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现代的人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农村初中的学生,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在阅读和理解古诗文方面存在不小的难度,我们需要通过“诵读”来打破这种局面。多诵,一定能诵出它的韵味。因为古诗文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要诵出语感,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大致的文义;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感情。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
①赏读:可以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②学生试读;③集体诵读:小组合读、全班齐读; ④分角色有感情朗读(深层了解文本)。
3.诵读,要读出情感
教师只有找准每篇古诗文的动情点(这是突破重点的关键),引导学生加以体味辨别,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场景之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自己的情感才会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迸发出火花,促使学生展开一定的联想和想象。除了树立范读的模仿对象之外,教师要对一些难读出感情的句子做一些分析,并且反复地带领学生诵读。只要学生愿意开口,读个三五遍,再加上老师的合理、适度的调节,感情就慢慢得以加深。当然,学生的程度不同,效果也不同。
4.诵读,要读出美感
我们知道音乐是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感染听众,从而显示艺术魅力的。好的音乐,总给人余韵袅袅,绕梁三日的美感。古今好的诗文莫不如此。在汉语中,汉字有四种声调。由汉字组成的文章只有通过诵读,学生才能直观体味到汉字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独特魅力,感受到文章的音韵美。同时,文章还有急切舒缓、起承转合的律动的特点。学生也只有通过恰当地诵读,才能从语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速的快慢感受到文章的旋律美。中学语文课本中编排了的古诗文一般都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好似高山流水的特点。教师在教学古诗文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才能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古诗所具有的音乐美,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美的感染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热情。
同时我们还可以运用美术的审美方法,通过背景图、联想画等方法让学生直观了解诗文所表现的意境,进一步加深对古诗文的理解,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效果。
总之,诵读要求读者把自己的心放到文章中去,要和作者想在一起,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教师要精心设计诵读的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只有如此,诵读教学才能体现出其美感的一面。古诗文教学要关注文本的作者情怀,要挖掘文本的人文素养,对文本进行充分鉴赏,充分利用文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突破古诗文教学的困境,找到科学、高效、独特的古诗文教学之路,逐步实现学生学习古诗文从想读,到会读,最终实现读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