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生活经历丰富物理教学

2015-11-16吴军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接线柱物态电压表

吴军

【提 要】在学习的过程中,物理学中的好多知识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获得的,但是仍有部分知识还是相当抽象的,学生很难接受,但我们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大多还是相当丰富的。只要我们大胆设想,留意生活,把其经历和经验作为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构建出各种我们学习过程中的物理模型,学生接受起来就相当容易了。

【关键词】电荷电路图;电阻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物理的基石。但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通常都是固守教学常规,依据教材设计的实验给学生加以演示,然后得出结论,草草结束教学过程。熟不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经历是学习物理知识的另一重要源泉。只要我们大胆设想,留意生活,把其经历和经验作为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构建出各种我们学习过程中的物理模型。我们可以把人作为电荷的模型、把路作为导体的模型、把电压表作为火钳的模型、把带有前后门的房子作为电路中的某个元件的模型等,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就相当容易了。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若能大胆设想,抛开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实验为契机,用具体的生活经历和实验代替那些抽象的物理概念,构建出合理、形象的物理模型,从而更进一步进行引导,讲解。

一、把人做为电荷的模型、把路做为导体的模型,来学习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电流本身是一个看不见不能摸的物质,导体对这种看不见不能摸的物质的阻碍作用理解起来是相当抽象的,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确实不好理解,但如果我们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引入到我们的生活实例中来,学生就容易理解、接受,比如,我们可以把生活中的路看作导线的模型,把人看作是组成电流的电荷的模型,理解起来就容易的多了。

1.导体的材料

不同材料做成的导体就相当于不同坡度的路,坡度不同,相同的人走在上面感觉就不一样,坡度越大,人前进起来就越吃力。同样,在相同的电压下,材料不同,就相当于人走在不同坡度的路面上一样,电荷通过的难易程度就不相同了。所以材料不同,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不同。

2.导体的横截面积

横截面积不同的导体,可以看作是宽窄不同的路面的模型,人经过宽窄不同的路,感觉是不一样的,走宽阔的路心里敞快,也容易通过;走窄小的路就如同人走在钢丝绳上一样,必须小心谨慎,也就不容易通过了。同样电荷经过细导线和粗导线的难易程度就和人走宽窄不同的路一样。所以导体的横截面和不同,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

3.导体的长度

把长度不同的导体看作是远近不同路的模型。当然,走较长的路比走较短的路累多了。那么,电荷经过长导线和短导线的难易程度我们就可想而知。

4.导体的温度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因此,当导体的温度升高时,导体中的分子运动的越快,我们可以把温度升高的导体构建成一段人头窜动的路面,比如正值热闹的集市一样,让学生们只需要回忆一下一辆通过热闹的集市和在荒无人烟的宽阔大道上行驶的汽车的情景,就可以很容易理解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容易的多了。

二、把火钳构建成连接了两根导线电压表的物理模型,巧用电压表

在电压表的使用方法中,只是简单的说电压表是并联在被测电路的两段,这对于初中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电压表在电路中的作用相当于它所在的位置是断开的,几乎不影响电流的分配。因此,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我们只须给电压表的两个合适的接线柱上连接两根导线,这样,就已经把电压表制成了一个夹碳的火钳子,当主体电路连接成之后,要测谁的电压就象用火钳夹一样,我们要用那一块碳,我们就夹谁,同样我们现在要测谁的电压,就把电压表夹在谁的身上就行了。我们的学生冬季都有生火取暖的生活经历,这样一来他们理解起来就很容易了。

三、把带有前后门的房子构建为电路元件的模型,人为电荷的模型,巧连电路

在实验中,有些同学在连接电路时,都不能让电流经过各元件,而只是在元件上选择一个接线柱连接在电路中,造成电路不能正常工作。此时,我们可以把元件上要连入电路中的两个接线柱构建为一个房子的前门和后门。认为电荷模型的人只是从前门进去,后门出来,才算经过了房子,就象我们要旅游一个旅游景点一样,必须从前门进去,然后从后门出来,这样才算完全的旅游完了这个景点一样,同样电流只有经过了电路中的元件才能使该元件工作起来,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给学生介绍,我们所用到的电学器材,不管它本身的接线柱有几个,而我们要选择要连入电路中的只有两个,我们可以把其中的一个接线柱认为是一个旅游景点的前门,另一个接线柱认为是这个景点的后门,只有让电流从前一个接线柱进去,后一个接线柱出来,才能让这个元件在电路中真正的发挥它的作用,这样学生不仅连接实物元件容易了,而且在绘画实物图时或者在连结电路时就更容易了。

四、把电表的量程比作人的能力,巧选电表的量程

在电学实验中,好多学生对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量程不理解,这时我们可把电表的量程比作一个人做事的能力,人的能力不同,所做的事的难易程度也就不相同。比如一个只能吃一碗饭的人,你一次给他吃八碗一定会把他撑坏的,有了这个实例,学生们每到用到电表的时候就会不再理解电表的量程了。

五、利用爬山的经验,巧记物态变化

物质的三种物态六种变化及物态变化时伴随的吸放热关系,对初中学生来说的确是个难点,但如果我们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进来,比如我们可以把物体的三种状态按照轻重比做一座山,而把物态变化的过程看作是人向上爬山和向下下山的过程,物态变化的过程如果是向上进行,就象我们要向上爬山一样,没有能量就爬不上去,所以向上变化的物态变化都是要吸热的,而向下进行的物态变化,就向我们由山上向山下走了,这时就可以不需要太多的能量,于是我们可以理解为向外界放热了,如图,借助这个实例我们就可以把我们的学生从学习物理知识的死记硬背的枯燥的学习方式中解放出来了,而且学生也就乐于接受了。

总而言之,在学习的过程中,物理学中的好多知识都是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获得的,而它本身就是一门来源于生活,但最终要走向生活,回归社会的一门自然科学,所以仍有部分知识还是相当抽象的,学生很难接受,但我们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大多还是相当丰富的。只要我们大胆设想,留意生活,把其生活经历和经验作为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构建出各种我们学习过程中的物理模型,学生接受起来就相当容易了,这样要比我们在课堂上苦口婆心的单一讲授知识效果好多了。

参考文献:

[1]赵海明.寓素质教育于物理教学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0(29)

[2]申陈海.认识论与中学物理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0(17)

[3]孟凡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04)

[4]任太然.浅谈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2)

[5]沈荣斌.浅谈物理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2)

猜你喜欢

接线柱物态电压表
如何判断电压表的测量对象
电压表的妙用
再探电压表内阻的测量方法
电磁阀线圈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