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四则运算教学策略
2015-11-16邓资伟
邓资伟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离不开计算教学,它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必备基础。四则运算在计算教学中又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四则混合运算正确率并不高。因此,教师在教学生学习解答四则运算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恰当地运用尝试教学理论,以旧拓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知识,正确处理了教与学的关系。以此提高学生四则运算能力和思维灵活性。对此本文通过自己教学经验探讨出以下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四则运算;教学;策略
现行小学数学课本中安排的四则运算教学是从数学源于生活的角度,结合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现实素材逐步引进的,其四则运算的顺序和简便运算的方法,以后还要迁移到小数、分数的运算中去。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要注重遵循教学规律,综合发挥学生已掌握的口算、笔算技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四则运算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一、培养学生四则运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四则运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二、抓住教材关键,强化运算顺序
义务教材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混合运算是在两步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发展的,是对已有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教学时,不但要通过温故而知新,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还应抓住运算顺序这一关键,开展专题练习,使学生切实掌握四则混合运算试题的三条运算顺序法则。为此,可充实以下教学内容。
1.看试题,标算序
具体做法是选出教材中十几道混合运算试题,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逐一在试题的运算符号下标出正确的运算序号。如
(1)75+360÷20-5(2)75+360÷(20-5)
②①③③②①
(3)(75+360)÷(20-5)
①③②
2.看式题,讲算序
这是在上一步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学生能根据四则运算的意义,结合具体试题,概括地讲述运算顺序。例如,当学生给试题75+360÷20-5标上算序后,让学生这样讲述:首先求320除以20的商,接着求75与商的和,最后将和减去5求差。
3.看试题,口编题
这种练习,主要是通过对试题的多角度、全方位地叙述,沟通试题与文字题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本班实际水平,由易到难地指导学生应用不同的数学语言,从不同角度口头叙述四则混合运算试题,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三、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业书写要整齐、清楚,格式要规范,要求学生“一次做对”,不要有“反正我还要检查呢”的思想;同时,做题之前和做题的过程中,教师务必要求学生认真检查。检查的项目有:①题目有没有抄错;②计算的过程中有没有错写、漏写、少写、多写数字和符号;③每一步计算是否正确;④特殊数“0”“1”的计算是否得当。学生做好后要进行验算,这是一道必须进行的程序。验算时要求学生掌握“纵横检查法”。纵查法:上下式子间检查、核对数字、运算符号是否写错,有无漏写或重写。横查法:检查每一步的运算顺序是否有错,每一步的计算是否有错。这样不仅确保了计算的正确,而且对学生逐步养成严谨、认真、踏实的学风,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发挥两主作用,精心设计练习
教学大纲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时,教师通过积极的“引”,来激发学生主动地“探”,使教与学产生共振,和谐发展。如教师出示例2时,问例2与例1相对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索出:分数四则运算题,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练习要有层次,有针对性,讲究方式,使全班学生都得到较多的练习机会等。”老师在课堂练习中,除基本训练打基础外,还应出示了“尝试题”,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边算边讨论,成功地解答尝试题后。教师还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专项练习:①基本训练。②变式练习。③游戏练习。为学生设计多层次的尝试思维情景,让学生看有所思,练有所想。
五、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尝试题的出示,促使学生心理上产生疑惑而发生认识上的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内部动机,有利于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展开教育。因而老师应注意在关键处提出一些问题,且内容恰当,难易适度,并富于思考性,易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老师出示尝试题后,说:“谁能不通过老师的讲解就能做题?”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做的过程中提出:“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由于学生对这些知识并不陌生,很快会根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而计算。这一系列问题,对于学生的思维,有明确的导向作用。
六、掌握解题技巧
一是观察题目特点。做题之前,让学生先观察参与运算的数以及运算符号有什么特点,选择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寻求简便运算的方法。二是确定运算方式。加法计算时常会用到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计算时又常用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大简便方法的教学力度,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寻找简便运算的规律、方法,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从而使计算过程简化,化繁为简。三是加强估计。鼓励学生在计算之前先进行估算,有效地估算可以大大提高运算的正确率。
七、加强信息交流,促进尝试成功
尝试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学生讨论,是在学生获得自己的努力结果之后进行的生动活泼、独具一格的“语言和思维训练”,这种讨论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情感上得到交流和满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加深理解教材。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学生讨论,根据学生输送的信息,针对学习新知识的缺陷,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与此同时,老师也要参与讨论,及时了解情况,并根据学生输来的信息,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以“教”促“学”,“学”中有“教”,密切了教与学的关系,保证了尝试成功。
八、运用数学术语读题意和口述运算顺序
在复习两步混合式题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读题意。如:16×4+18读作:16乘4的积再加18,和是多少;50-35÷5读作:50减去35除以5的商,差是多少。这样做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差、积、商、乘、除以、除”等数学用语的含义,不但可以减少学生在读题时读错数的现象,也为后面学生学习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叙述题作了必要的渗透。
总之,上好一堂四则混合运算课,教师在表演技巧、艺术及设问等方面还需作进一步的探讨,尽快过尝试题出示关、学生讨论关,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科书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