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底上的新黑色方块
2015-11-16曲海波
曲海波
在布置道茨的抽象意念之前,承办此次展览的今日美术馆刚刚结束一场名为“西方抽象与东方水墨对话—抽象”的展览,反响甚大。从先前北京国际艺博会的“抽象热”,到今年巴塞尔大展整体的抽象走向来看,抽象今日之于中国艺术,更像一个参与者—相辅相生,相伴相行。似乎解读抽象已然变得不再那么迫切,展现,交融,感受,体悟,将客体思辨混入作品中呈现崭新意图成为新风尚。正如策展人黄梅博士对此展览的希冀:“道茨的抽象与中国的抽象十分不同,带给人很大冲击,非常期待它们在中国的碰撞与对话。”
这一对话,意味着穿越式的连接。
1917年的马列维奇与公元前476年的老子,黑方块与《道德经》。无形之作与无形之论。
我们在道茨的作品中同样可以看到这种对话的碰撞,将大象无形的“形”,延展为蓝色的倒三角,火红的交叉十字,黑色的切角方形……道茨将你我无法理解无法感知却真实存在的“形”在内心科学化,使之按照体系在内心建构,随着感官进化最终呈现。进一步阐释了艺术本体这一概念,以更加有序的形式,将有限形式与无限存在高度统一,转化为意念的,直觉的艺术。道茨在其2012年所著《意念抽象:拓展抽象空间》(PSY Abstraction: Expanding the Space of Abstraction)中提到:迄今为止,对未知的描绘还未以他所期望的形式呈现。为了更进一步地进行抽象创作,有必要扩展对内心现象的运用,这包括感觉、直觉、意识、潜意识、创造力。道茨发现一个可以描绘和整合这些心理状态的概念—“意念”(PSY),并把它作为其艺术创作的哲学基础,推出自己的“Psy Art 意念抽象艺术”理论及作品。不得不说,这与“致虚极,守静笃”在某种情况下再次不谋而合。
跳出展览内容来看,作为策划组织本次“碰撞”展览的策展人,不仅在学术探究方面充分运用了所掌握的资源—邀请嘉宾有谢苗·米哈伊洛夫斯基教授(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院长),依维娜·马列维奇(马列维奇孙女)、邵大箴、贾方舟、邓平祥、彭锋、张晓凌、王端廷等中俄名家;难能可贵的是黄梅博士将她的知识背景和学术思考完整投射在展览呈现中,打破展览前便“完成”展览的今日僵局,全程处于进行时状态,使得展览真正成为一个展览:从今日美术馆入口处大小不一的“马列维奇式”黑色方块,到开幕式以谭盾之曲为背景音乐的现代舞蹈阐释,以及展厅背后以无数细线牵连的具象图形组成的大型装置,全方位且立体的将“意念抽象”这一概念传递给大众。
此外,此次展览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并未设立一个传输式的媒体见面会,而是充分利用两个小时的媒体签到时间让媒体、观者与艺术家之间自由交流,为观者制造直接接触和讨论艺术的机会;丰富的展览形式与开放的交流模式让观众在美术馆中真正得到教育的机会。使得6月19日的今日美术馆不仅仅成为“黑色方块”的呈现载体,更是对观者于抽象的期待与思考的热切回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