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2015-11-16
视点
VIEW POINT
试衣间不雅视频走火:公德?私德?还是营销!
7月14日晚间,一对青年男女在北京三里屯某品牌试衣间内的性爱视频在网上热传。在网民猜疑事件是否系营销策划的同时,视频当事者的真实身份也遭曝光。相关信息挖掘过程中还连累不少“无辜群众”被讹传为视频当事者,隐私遭泄露传播,影响恶劣。翌日下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约谈新浪、腾讯负责人,责令其切实履行好企业主体责任,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调查。7月19日,北京警方通报不雅视频调查情况,1人被刑拘3人被行拘 。
@石扉客2014:不管是假戏还是真做,我都不喜欢这种策划案,以及蜂拥而上的所谓借势营销。窥私欲是客观存在的人性弱点(我承认我也看了两遍视频),但这种视频如果能变成登堂入室的营销案,而且大家都趋之若鹜,一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没有价值观指向、未经审视的营销案,本就不应该成为一家正派企业的体面选择 。
@阑夕:男女欢好之事,其实与他人无关,只是智能手机等工具日益强大,人们对于隐私尺度的失焦,也让这种“不作不死”的案例愈加频繁。网络中立,的确能够记录一切用户有意或无意留下的历史,但私权的重要性依旧更高。欧洲已有累计近30万人向Google提出“被遗忘权”,认为搜索引擎等网络平台需要尊重当事人的意志,删除那些涉及个人隐私的链接指向,欧盟最终形成一项法案,要求Google响应用户请求,不能无限度记录那些有违用户意愿的私人内容。
@杜少裴: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叫旁观者效应,意思是说,施暴现场在有旁人围观的情况下,个体对受害者出手援救的概率会降低。网络就是一个匿名旁观者聚集地,在这里所有人都是虚拟的,道德责任感可以被无限稀释。他们俩拍的视频只是他们俩的事情。你可能会反驳,我们转发视频,写段子,抖机灵,人肉他们的背景,贴聊天记录,完全是因为他们首先做了这样的事情,不自重,活该。那么请问,自重,该由谁来定义?又有谁,没有做过一点只有两个人知道的小秘密?
人民日报评“校名保卫战”:除了口水还应包含师生对大学文化的敬畏
近日,四川省内“川医”之争尚未平息,南京大学与南昌大学两校“南大”之争再起风波。近年来,高校频繁易名之外,简称重叠现象几乎波及南北。从此番“南大”之争看,江西南昌大学自上世纪90年代由江西大学更名以来,被冠以江大、南大、昌大多个称谓,以致于该校师生、当地人都无法统一认识。经历新校区使用了十余年的“昌大”称谓以及新旧校领导班子交替后,是否重新更换简称为“南大”,并非学校实力或者简单的地域符号能够说清楚。这或许已成为当前国内高校师生对母校认同问题的典型案例。
@龙行旗舰: 简称尚是学校内功底蕴的争论,起码不会误人子弟;可是一些心怀鬼胎的院校靠着改取一个高大上的名词用以扰乱不明真相学子的眼球实为可恨。真应该完善院校升格机制,提高门槛,批次门槛的跨越要严格控制。学校名称的核准要广泛听取民意,即使批准也要在各类媒体通告学校改名前后的通知内容,让人民了解。
《探索与争鸣》: 乡土中国正在兴起新“读书无用论”
近日,《探索与争鸣》有学者专稿就中国乡村对教育的观点做了调查研究,认为:虽中国村落社会历来有尊崇读书和尊敬读书人的历史传统,但时至今日,中国村落社会中“读书无用论”社会思潮又开始日益凸显。作者通过在四川省“芥县”“云乡”“雍村”(均化名)这一完整的行政村驻村考察发现,当下社会上新一波的“读书无用论”并不是一个伪命题,其背后隐藏着一套复杂的新社会结构逻辑。
@李涛:村落中曾经只能寄希望于读书才能实现的流动理想,现在则有了多元化的替代性选择方案,更何况读书在村落中曾经所能发挥的类垄断性地位升迁渠道优势也渐趋弱化,农民的实用理性则会在这种“成本—收益”投资决策中从行为上强化“读书无用论”观念。经由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全国中小学和普通中学数量连续下降,在这27年内被撤并的中小学绝大多数为农村学校,而镶嵌在广大边远偏僻农村的教学点更甚,从2000年的17.81万个锐减到2010年的6.69万个,减幅达到62.41%。乡校的大规模撤并使曾经作为村落文化中心的学校逐渐远离村落,最终将导致村落社会沦为文化荒漠,“读书无用论”思潮在底层的流行顺理成章。
北大清华招生微博掐架
近日,实名认证的“北京大学四川招生组”和“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在微博“掐架”,互斥对方采取欺骗考生、金钱利诱等不当方式争抢生源,并称对方散布谣言、骚扰本校报考者,引发广泛关注。后双方将相关微博删除。对此,两校校方均表示,对于个别招生人员的不当行为应予以严厉禁止,希望继续给考生提供高质量的招生咨询服务。
@陈平原:高考分数690与688,其实是没有差别的。只是生活在一个科举制度源远流长的国家,大家都相信,只要考试,就必须争“第一”,第二、第三没意义。这里有大学的问题,也有媒体的问题,还有公众的问题。某种意义上,大学是被媒体及公众绑架了。民众追求“公平”,欣赏一分之差见高低、定生死;媒体则以造星的眼光及趣味来谈高考,弄出省市县三级乃至单科“状元”等莫名其妙的说法。让人不解的是,大学也顶不住了,屈从于世俗的偏见。抢“状元”的真正原因,不是因为爱惜人才,而是保护学校名誉——在媒体及民众心目中,抢到的“状元”越多,证明这大学越好。
中国人耶鲁校园种菜
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爷爷奶奶村”里,住的大多是中国研究生、博士后们的家长,他们到美国探亲。爷爷奶奶们的日常活动就是管管孙辈、种种菜、玩玩太极。在社区自家的花园中,美国人种的是花,而中国人种的都是吃的,从此改变了社区外观,也违反了有关社区美化的规则。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人来常春藤学校学习和发展,他们的父母跟随他们来到耶鲁,闲暇时,将中国传统的农业和作物带到了耶鲁校园,在荒地上种上了韭菜、西红柿和香菜等中式蔬菜。
@新浪教育:耶鲁种菜不过是一个美妙的插曲而已,不可能普及,要是所有的人都自己种菜,那城市的绿化得成什么样子?耕读传家确实是中国人的美德,不过,外国人恭维两句也别太自满了。当然,网友对耶鲁种菜的力挺,更多的是来源自对农耕社会的向往,尤其是在国内绿化那么差,蔬菜农药残留等那么厉害,人们都渴望那么一丝绿意,但付诸实施,还是需要人们考虑再三。
道歉
近日,贾玲恶搞花木兰的喜剧节目激起了不少争议,木兰文化研究中心曾要求贾玲及剧组道歉。7月18日,贾玲发长微博就此事致歉:“辜负大家,对不起!艺术无涯,传统有界!”同一时间,播出相关节目的《喜剧人》官微表示,为了改进栏目质量,当晚停播。另一方面,中道协权益保护委员会主任孟崇然也于近期发文向陈凯歌提出谴责声明,称他执导的《道士下山》肆意丑化道教。
@马伯庸:花木兰是全国人民的花木兰,她作为一个传统民间形象,不是任何团体的禁脔,其版权应为全部中国人共同拥有,任何人都有权进行演绎、改编。千万不要学某个学术组织,从未得到过作者授权,却以某一部虚构作品的监护人自居。@严锋:特意看了贾玲版的木兰从军,艺术品质当然是乏善可陈,可是内容是相当主旋律的成长故事。一个胖胖可爱,贪吃怕死,轻度花痴的小百姓,在部队里得到锻炼,成长为保家卫国的千古英雄,这有啥不好?谁是天生的英雄,谁不是从尿炕走来?假如让人看到木兰就是我们,我们身上有一个木兰,还有比这更励志的吗?
@共识网:贾玲已道歉,被指责调侃道士的陈凯歌还远吗?凡是不允许嘲讽的人和事都是脆弱的。对于一个人,一件事,我们可以平和地叙述,也可以按照自己的视角加以阐释。多年以来,我们习惯了一种塑造高大全的叙事魔障,习惯了歌颂时雄壮的音乐和流淌的眼泪,但仍然无法接受调侃和嘲笑。
美国队21年来首次“奥数”夺冠,中韩紧随其后
第56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于7月4日至16日在泰国清迈举行。根据奥数竞赛官网公布的竞赛结果,美国夺得冠军,中国和韩国分获第二和第三名。这次是美国自1994年夺得冠军后,时隔21年再度夺冠。在此期间,第一名获得者通常是中国。
@广州日报:所谓的“欧美国家学生数学差”不过是伪命题。就欧美国家的科技发展而言,没有足够数学人才的支撑就无法达到如今的水平。就难度而言,中国的数学难度其实不是最大的。我们觉得中国数学难是因为不管什么层次的学生都学习同样的内容。而在欧美国家,更多的是分层教学,学有余力、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挑战更高的层次。美国就一直提倡“给予不热爱数学的学生最基础的数学教育,而给予热爱数学的天才最高水平的数学教育”。美国中学生甚至可以开始学微积分,这可是我们到大学才学的内容。该制度的好处是,年轻人可以把时间和精力专注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