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FID技术的实验室动态上机管理系统
2015-11-16李伟春
李伟春
基于RFID技术的实验室动态上机管理系统
李伟春
李伟春
公安海警学院电子技术系
李伟春(1966-)教授(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系统集成、软件工程。
本文以分析无线射频识别模块为基础,通过对海警学院实验室管理实体、设备组成要素等相关内容分析,结合物联网射频技术,实现了实验室学员动态上机数据的采集、传输和显示,并把其应用于日常的实验室管理。
前言
实验室是高等院校开展实验教学的主要场所,其主要担负实验教学、实验科研及实验器材的日常管理。作为学院唯一一个从事电子技术教学和研究的实习基地,电子系实验中心每年的授课任务多达5000多学时,管理的设备达到500余种、12000多台套,使得实验中心的教员在实验教学、实验研究和器材管理三者之间的工作角色转换比较被动。为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为解决实验室管理效益低下问题,电子系组织相关人员开展RFID技术研究,并且研制一套基于RFID技术的实验室动态上机管理系统,目前已经投入试运行,效果比较明显。
系统原理和硬件设计
数据传输原理
本系统采用的是异步通信,其一帧字符信息由4部分组成:起始位、数据位、奇偶校验位和停止位。每一个字符的前面都有一位起始位(低电平,逻辑值0),字符本身有5~7位数据位组成,接着字符后面是一位校验位(也可以没有校验位),最后是一位,或一位半,或二位停止位,停止位后面是不定长度的空闲位。停止位和空闲位都规定为高电平(逻辑值),这样就保证起始位开始处一定有一个下跳沿。
硬件模块设计
为提高系统的开发速度和标准化程度,我们在RFID部分采用了北京泰格瑞德科技有限公司出品的FR105无线射频识别模块。为了提高本系统的应用通用型,我们把学员的饭卡作为进入实验室唯一的RFID标签。该模块由数据处理部分、标签识别模块、电源模块和数据传输模块四个部分组成。
1.数据处理模块
该模块由Intel8051单片机作为数据处理的核心,加上稳压电路和单片机晶振电路组成。
2.标签识别模块
该模块包括识别RFID标签的天线部分,以及最主要的FM1722射频基站芯片,该芯片是由复旦微电子设计的射频读卡芯片,其完全支持ISO14443 type A和type B协议。
3.数据传输模块
该模块主要的核心为RS232接口部分,其实现并行传输到串行通信的转换。其一帧字符信息由4部分组成:起始位、数据位、奇偶校验位和停止位。每一个字符的前面都有一位起始位(低电平,逻辑值0),字符本身有5~7位数据位组成,接着字符后面是一位校验位(也可以没有校验位),最后是一位,或一位半,或二位停止位,停止位后面是不定长度的空闲位。停止位和空闲位都规定为高电平(逻辑值),这样就保证起始位开始处一定有一个下跳沿。
软件设计
功能设计
系统软件主要包括4大部分,共包括基础信息管理模块、业务信息管理模块、日常上机管理模块和综合统计查询模块。系统功能结构图见图5所示。
读取标签学员卡号核心代码设计
unsigned char AntiColl()
{
unsigned char temp;
unsigned char i;
unsigned char row,col;
unsigned char pre_row;
row=0;
col=0;
pre_row=0;
while(1)
{
if(temp==FALSE)
return(FALSE);
temp=Read_1722reg(FIFO_Length);
图1 串口通信数据格式
图2 数据处理模块结构图
图3 标签识别模块结构图
if (temp==0)
return(FALSE);
Read_FIFO(buffer);
Save_UID(row,col,temp);
temp=Read_1722reg(ErrorFlag);
temp=temp & 0x01;
if(temp==0x00)
{
temp=Read_1722reg(CollPos);
row=temp/8;
col=temp%8;
buffer[0]=RF_CMD_ANTICOL;
Set_BitFraming(row+pre_row,col);
pre_row=pre_row+row;
for(i=0;i<pre_row+1;i++)
buffer[i+2]=UID[i];
if(col!=0x00)
row=pre_row+1;
else
row=pre_row;
temp=Command_Send(row+2,buffer,
Transceive);
}
}
}
图4 数据传输模块结构图
图5 系统功能结构图
结束语
本系统采用RFID射频技术完成了实验室学员动态上机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其主要包括基础信息管理模块、业务信息管理模块、日常上机管理模块和综合统计查询模块等功能。解决了实验室管理过程中的上机学员数量统计复杂、实验室器材借出、归还超期、设备维护保养难度大等问题。目前该系统在实验中心应用效果良好,我们将在以后的运行过程中把其功能继续完善。
10.3969/j.issn.1001-8972.2015.0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