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农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显著特点与回应策略

2015-11-16李耀锋钟志锋

老区建设 2015年20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村民精神

李耀锋 钟志锋

江西农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显著特点与回应策略

李耀锋 钟志锋

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农村文化建设的立足点。基于江西的调查发现,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如下显著特点: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视度相对较低;对文化娱乐设施及文体活动的满意度偏低;休闲娱乐与购买书籍等文化消费在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偏低;偏好亲身参与的文体活动而对政府主办或营利性的文化演出评价略低;对村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需求有较明确认知。基于上述特点,可采取如下回应策略:制定并实施科学的精神文化需求测评体系;增强农村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认知度与认可度;基于村民兴趣爱好促进村民自办文化的开展;调动包括社会组织在内的各方社会力量协同参与。

江西;农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回应策略

一、背景与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服务需求呈不断上升趋势。据统计,1978年我国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67.7%[1],到2011年这一比例已降至40.4%[2],精神文化消费日益成为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现实要求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有新的发展。2015年5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发展各具特色的农村社区文化,丰富农村居民文化生活,健全农村社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因此,在新形势下不断推进农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成为我国民生改善与基层治理创新的一项重要工作。

既有的相关研究主要从如下三方面展开:(1)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学者强调了不同方面,比如:重视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精华来促进农村社区文化建设[3];从思想认识和组织管理等方面解决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问题[4];通过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推进农村文化建设[5];要突出农民的主体作用[6];加强基层文化干部队伍建设和文化设施完善[7];破解村庄空心化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困境[8]。(2)农村群众文化需求。代表性观点有:当前农民文化需求呈现新变化[9];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在于满足农民的基本文化需求[10];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在新农村建设中有重要作用[11];创新农村广播电视服务体系满足群众文化需求[12];重视文化站的作用[13]。还有一些研究关注某个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比如:农村青年[14]、农村老年人[15]。(3)农村群众文化消费。代表性研究有:顾丽君(2009)认为文化消费是农村群众文化的互动机制[16];刘文娟(2012)以山东为例对农村群众文化消费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对策建议[17]。综合来看,既有研究中理论分析或结合个人经验阐述观点的居多,对农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尚缺乏科学的内涵界定与实地测评,且缺少在此基础上的对策建议,这种不足无疑会阻碍农村文化建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本文以江西省为例对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及其回应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江西乃至更广大范围内的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参照与启示。就江西这个中部省份而言,随着其经济与社会发展,农村居民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势必有更多元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这些需求也会不断展现出新的特点,因此,这方面的理论和对策研究亟需加强。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农村文化市场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点和立足点。本文所言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与物质需求相对应而存在的,由于需求指一种个体内心期待被回应与满足的不均衡状态,这种不均衡状态具有刚性,是个体存在与发展的客观必然,因此,精神文化需求是指人们在精神文化方面期待被回应和满足的不均衡状态,这种不均衡状态的纾解需要有相应的心理与社会文化资源。尽管精神文化需求体现为个体心理的客观状态,但从其现实性来讲,其存在、变化和满足都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

本文在上述概念界定基础上,采用自编的“江西农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查,问卷设计主要从“文化需求的认知”、“文化需求的层次”、“文化需求的类型”、“文化需求的满足途径”等方面着手,试图体现农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结构及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反映出农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突出问题。共分发问卷280份,收回有效问卷242份,有效率86.4%,有效问卷涵盖了江西的吉安、赣州、上饶、九江等七个地级市(详见表1)。由就读于井冈山大学的江西籍农村学生2014年寒假期间携带问卷回家,在本村或自己家完成填答。问卷调查的同时适当辅以访谈法。为了保证实地调查的质量,事先对参与调查的大学生进行了培训。

三、江西农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显著特点

(一)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视度相对较低

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视程度属于生活价值观方面的问题,所谓生活价值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评判是非、好坏、优劣、划算与否等的一整套观念体系,它指引着人们的生活行为,是人们与周围环境互动联系的缘起与中介,对精神文化生活及农村社区文化等方面的赋值与评判直接影响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资源投入和行为方式。合理的生活价值观有利于农村居民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适应环境变动,维持协调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而拥有较高的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

表2 农村居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所关心的问题

从表2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的整体需求层次依然偏低,村民在生活中最关心收入问题,选择的比例高达近60%,其次是子女教育和村容整洁,而对于乡风文明、精神文化生活和休闲娱乐等的重视程度还相对较低,基本都在20%以下。这可能与江西作为一个中部不发达省份所面临的特定经济与社会境况直接相关,也可能与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成效有关,制约了村民对精神文化生活及相关方面的认知与评判。

(二)对文化娱乐设施及文体活动的满意度偏低

对文化娱乐设施及文体活动的满意度反映出农村居民的生活态度。所谓生活态度是个体心理中形成的对生活相关方面较为稳定的内在倾向性与评价系统,包括了认知、情感与行为倾向等基本层面,生活态度的结构与程度是个体生活状态的综合反映,从中可以窥视出农村居民的生活形态特别是精神文化生活的状况,它虽不能直接决定人们的生活行为,但是对人们的生活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表3 农村居民对生活中哪些方面感到满意

表4 农村居民家庭月开支中开销最大的几项内容

从表3可以看出,农村居民对饮食、穿衣、住房等物质性对象的态度更为积极,满意度较高,皆在50%以上,而对文化娱乐设施和文体活动的态度偏于消极,满意度都在10%以下。这说明,近些年的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确实有其成效,明显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但是,人口流动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更高的精神性需求还不能得到很好满足,精神文化生活的物质条件和活动成效等都有待改进。

(三)休闲娱乐与购买书籍等文化消费在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明显偏低

消费行为是了解人们内在需求的窗口,是人们实现需求满足的载体,不仅具有个体性,也具有社会性与文化性。从消费行为中可以透视出人们的需求层次与类型,同时也可以观测人们生活方式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结合农村文化建设及农村发展的实际状况,可以从中发现指引人们改善生活的路径与方法。

从表4中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的日常消费中,用于购买食物、子女教育和抚养老人的费用在月开销中为最大的三项,选择的比例分别占74.4%、66.1%、40.5%,这符合了当前农村居民重视物质生活和子女教育以及抚养老人负担加重的客观事实,但同时也可以发现,在人们物质生活和经济能力不断改善的同时,人们用于休闲娱乐和购买图书的开支太少,选择的比例才6.2%。

(四)偏好亲身参与的文体活动而对政府主办或盈利性的文化演出评价略低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与农村社区文化的不断发展,在农村社区中出现了诸多形式的文化活动,提供的主体包括了政府、文化类企业、公益组织以及村民自身等,这些文化活动在满足农村居民需求的途径和成效上有较大的差异性,农村居民对这些文化活动形式的认知与评价也各不相同。

表5 农村居民喜欢哪种文体娱乐活动

从表5可以发现,农村居民对于“自己亲身参与的文体活动”最为喜欢,选择的比例高达近五成,对盈利性文艺演出的喜欢程度最低,选择比例仅占11.2%。

在对县文化局或乡镇文化站等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访谈中发现,政府对基层农村普遍开展了“送图书、送电影、送戏”下乡或者类似的送文化下乡活动,部分地区还组织了专业性的客家文化艺术团下乡为群众表演节目,这些活动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村民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够高,相关人员认为是由于专业艺术人才缺乏、村里年轻人偏少和留守老人忙于照看孩子没有时间参加等原因。有些村里成立了老年乐队、舞狮队和舞龙队等,但由于专业水平较低以及组织水平有限等原因,村民的喜欢程度还不高。总体看,农村文化活动中依然存在基础设施条件差、经费不足、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和村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五)对村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需求有较明确认知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满足农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物质载体,其数量多少与使用质量直接影响到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水平,因此,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提供足量的可供村民便捷使用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基础性工作。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提供主体涵盖了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等不同方面。

表6 农村居民认为村里应有哪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从表6可以看出,农村居民对于村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需求已有较为明确的认知,这是一种积极的信号,意味着村民对于精神文化生活已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与认可,在问到“您是否愿意在农闲时间去村里农家书屋看书”这一问题时,回答“愿意”的人数为167,占总人数的69.0%;回答“不愿意”的占66,占总人数的27.3%,态度不明确的人数为9,占总人数的3.7%。同时,在访谈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或村委工作人员也较为普遍地提出要改善农村的公共文化娱乐设施。可见,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场地与设施作为基础性的条件,是当前进行农村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江西农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回应策略

(一)制定并实施科学的精神文化需求测评体系

农村文化建设的现实状况与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出现错位是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矛盾,这一矛盾背后的成因很复杂,但关键点是缺乏科学的精神文化需求测评体系。这种缺失直接导致各类不同性质的文化服务活动难以切合农村居民的内在需求,难以融入农村居民的社会生活,致使农村居民对既有的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或文化发展理念缺乏认同与好评,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有学者所指出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制存在的官僚绩效至上逻辑与公民需求导向逻辑之间的矛盾[18]。随着社会变迁,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出现新的形式,这都需要有一个科学的测评体系来动态跟踪与准确把握。

精神文化需求测评体系的构建首先要尊重文化建设的一般性规律,即要从文化的物质、制度与理念等构面着手,反映出需求与资源这一文化生活的核心逻辑,同时还需要充分尊重地方社会与文化的特殊性,把农村居民的群体特点和社区文化演变等内容涵盖进来,同时,随着网络化对农村居民的生活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力,还需要考虑到村民使用网络的需求、习惯与偏好,在此基础上来设计文化活动同时不断创新文化活动形式。

(二)增强农村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认知度与认可度

从实地调研看,村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普遍不是很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内涵及重要性的认识还参差不齐甚至存在误区,这不利于农村文化建设获得扎实的群众基础,也不利于外来的文化活动或文化项目融入农村居民的实际生活,因此,要真正促进以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为主体的“进村”文化活动与村民生活形成良性互动,发挥好文化富民与文化乐民的功效,就必须增强农村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认知度与认可度。在当前文化惠民项目日渐成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重要形式的背景下,增强农村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认知度与认可度,提升村民对文化惠民项目的能动性与回应能力,是解决当前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制存在的政府强力主导与民众缺乏反馈两者之间矛盾的重要切入点。

具体而言,要在农村开展现代社区教育,促进农村居民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基础上更新观念,逐渐培育形成新的更为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克服物质生活单方面改善而精神生活却相对匮乏的状态。可以充分发挥村委会及村庄精英的组织与带动作用,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沟通传播活动,促进村民实现思想观念上的进步。要在尊重农村居民知识水平与认知能力的基础上,针对农村居民参与文化活动中所表露出来的问题,探查其背后原因,针对认识的盲区和误区有的放矢,提高农村社区沟通与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三)基于村民兴趣爱好促进村民自办文化的开展

实地调查中发现,有些村也会自发组织一些文化活动,比如故事分享会、棋类比赛或者集体看电影等,听村民反映,诸如放电影等方式的反响还不错,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村民参与的兴趣,但总体上来看,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村民的喜欢程度仍不够高,造成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自办文化的专业性还较低,组织较为随意,还不能很好地切合村民需求。比如,据某村村委会工作人员说,“每次开展活动都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这也增加了我们工作的难度。”再比如,据一个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介绍,“现实中的问题是村里的老人大多是留守的或帮忙带孩子的,内心孤寂或者根本没有时间来参加活动。”

因此,村民自办文化的首要条件是要尊重村民的兴趣爱好,不能为了办文化而办文化,组织者要善于倾听村民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活动。随着村民的需求和兴趣不断变化,自办文化也要不断创新形式,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整合资源为村民提供协助,比如提供场地和设施、配备专业辅导老师等,使村民自办文化形式能够更好地兼顾专业化、娱乐化、人性化与社会化等多种要求。在村民自办文化过程中提升村民自助与互助的能力,同时体现出地方特色,使这种地方文化特色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调动包括社会组织在内的各方社会力量协同参与

实地调研显示,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尚存在着基础设施薄弱、经费不足、专业人员短缺等实际困难,政府相关部门、村委和村民都有发展社区文化的愿望,但是却苦于资源有限。出现这种问题的重要原因,是各方社会力量尚未实现有机整合,政府、文化企业、社会组织、村委和村民等不同方面都有自己的诉求,也有自己不同的资源条件和行动方式,他们在农村文化发展过程中往往难以协同行动,甚至陷入力量的抵耗与浪费。调研还显示,对于营利性文艺演出的评价偏低,这与我国当前农村文化市场发展不成熟密切相关。

因此,要在基层治理创新背景下,促进多方社会力量协同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多方面的积极性,使政府举办的公益性文化事业、企业主导的文化市场、社会组织推动的文化服务项目以及村民自办的文化活动等多头并举和相互促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社会工作这一社会力量在我国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功能日益显现,要注重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力量,使社会工作能够从理念、方法、人才和制度等多个维度全面介入农村文化建设中,从而使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加深入全面的回应。

[1]艺衡,任琣,杨立青.文化权利——回溯与解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3]姜美珍,吕剑红.广东农村社区农民文化生活及文化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4]葛星星.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音乐,2010,(2).[5]张国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对群众文化工作的思考[J].群文天地,2012,(8).[6]林枢.在新形势下如何搞好群众文化工作[J].大众文艺,2011,(24).[7]杨兆金.关于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思考[J].学园,2013,(10).[8]李祖佩.村庄空心化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困境与出路——以湖北省空心村为分析对象[J].中州学刊,2013,(6).[9]唐红艳.当前农民文化需求呈现五大新变化——对湖南省邵阳县农村文化消费的调查[J].人民论坛,2006,(14).[10]彭益民.文化需求: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J].湖湘论坛,2010,(5).[11]郭文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精神文化需求问题研究[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12,(3).[12]杨阿敏,朱康明,金亚瑾.创新农村广播电视服务体系,服务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嘉兴市“群众满意广电站”创建活动的实践探索[J].当代电视,2013,(2).[13]纪振君.推动当前文化站免费服务与群众文化需求[J].科技致富向导,2013,(5).[14]臧红磊.农村青年文化需求心理初探[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2,(4).[15]王涤,张旭升.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调查[J].人口学刊,2008,(5).[16]顾丽君.欠发达地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以浙江省仙居县为例[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09,(7).[17]刘文娟.当前我国农村群众文化消费现状及其引导[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18]陈水生.项目制的执行过程与运作逻辑——对文化惠民工程的政策学考察[J].公共行政评论,2014,(3).

[责任编辑:上官涛]

李耀锋(1981—),男,社会学博士,讲师,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社会管理教研室主任;钟志锋(1992—),男,井冈山大学政法学院2012级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江西吉安343009)

江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江西农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调查与政策建议”(YG2013065)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村民精神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70年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40倍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