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地区本科高校职业生涯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5-11-16郭沂
郭 沂
赣南地区本科高校职业生涯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郭 沂
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对于高校学生的职业生涯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好的研究目前赣南地区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针对赣南地区高校的在校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其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构建以“政府支持、社会企业参与、高校主导、大学生为主体”的“四维一体”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赣南地区,职业生涯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更好的迎合现代社会和企业对竞争的要求、对人才的要求,为社会和企业培养和提供符合其发展需要的人才,为更好的提升社会和企业的竞争力,这样要求高校在学生的培养中,需要更加的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更有针对性、更为专业的职业生涯教育,构建高校教育中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科学和有效的培养和指导。
一、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研究
1971年,美国教育专家MAELEN博士,最早提出职业生涯教育的概念,倡导美国政府进行了影响深远的教育改革运动,以立法的形式引导学生由原来教育倡导的升学主义向关注自我职业发展和未来发展转变,这是职业生涯教育最早的雏形。到了80年代,《雇佣和训练法》(英国联邦政府,1982)、《生计教育法案》和《学校-就业法案》(美国联邦政府,1985)、《职业发展纲要》(澳大利亚联邦政府,1986)等法律条文的陆续颁布,进一步的促进了高校教育中对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发展的发展,是西方国家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和重要成果。
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中国的职业生涯教育发展较为缓慢,初期的发展主要源于西方的理论指导。20实际20年代,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教育理念,更有教育学家黄炎培先生提出“生计理论”,共同提出我国的教育应当更加重视学生的生活的发展问题,从为了学习知识而学习向为了生活和发展而学习转变,这就是我国职业生涯教育的萌芽阶段的发展成果。21世纪初,由8所首都高校共同发起了的开展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活动,其后逐步演变成了各具特色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诸如影响较大的“清华模式”、“复旦模式”,以及“分阶段指导模式”等。
二、样本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调查分析
(一)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本论文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江西赣南地区本科院校在校学生为研究样本,共计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调查问卷182份,问卷回收率为91%,其中有效问卷为168份,问卷有效率为92.3%。通过问卷调查进行样本数据的收集,利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研究分析。
表1 摇样本基本描述性统计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1.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亟待重视
调查数据分析显示,94.6%的大学生表示受过学校设计安排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课程,但是仅有53%的学生表示愿意在大学阶段一直保持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学习,由此可见,表面上职业生涯教育在高校具备较高的普及,但是却并未受到学生的欢迎和重视。调查数据中显示,认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育“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比例达到85.7%,这表明,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意识到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仅仅是浅层次的理解,对职业生涯教育缺乏真正的深入的认识和重要性的理解。在问到“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相关理论和教育方法”时,仅16.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非常了解,大多数的学生表示对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只有一般性的了解;受访对象中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过清晰规划的也只有29.7%。由此表明,高校虽普遍开设了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但在教育教学上还重视不够,未能帮助学生做出清晰的职业规划,高校还亟需开展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教育活动,并让学生真正的认识到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和对职业生涯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
表2 摇大学生接受高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意愿调查
表3 摇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认识
表4 摇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和方法的了解程度
表5 摇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情况
2.大学生亟待提高自我认知和践行差
调查数据显示,在自我认知问题方面,76%的学生表示对自己有比较的了解和认识,但是对自我的了解82%的学生表示来源于自我的感觉或他人的评价,而对自专业测评途径的仅有6.5%,这说明高校中的学生自我认知相对较为感性,缺乏科学、准确、全面的自我认知。同时,数据显示90%多的大学生没有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付诸实践,这表明高校学生对待职业生涯规划仅停留在理论学习层面,缺乏相应的实践,致使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效果相对有限。
表6 摇大学生自我认知情况及认知途径
3.大学生亟待提高职业准备
当问及“目前的知识和能力能够胜任理想职业”时,55.3%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所欠缺”,15.5%的学生甚至认为“完全不能够”,这说明高校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能力与职业存在差距。在问及“在校期间是否有实习或兼职且经验如何?”,80.3%的大学生表示有实习或兼职的经验,但只有14.3%的学生表示自己的在校实习或兼职经验丰富,73.2%的学生表示稍微有所欠缺欠缺。同时,据高校职业指导部门的专职工作人员反映,大学生们搜集就业信息的能偏差,自主学习的意识薄弱,许多在网站可查询的信息还是依赖咨询班主任、辅导员老师。这表明大学生认为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储备不足,职业准备不够。
表7 摇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胜任职业情况
表8 摇大学生在校期间是否有实习或兼职经历
调查数据显示(表9),96%的学生都认为自己对所学专业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具有清楚的认识,说明高校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有过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表10数据显示,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认识“比较不清楚”和“没有考虑过”的比重为40%,这表明相当多的大学生缺乏对自我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规划,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不明确,由此可能导致在未来的就业、择业过程中会产生从众、盲目选择的现象。
表9 摇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了解情况
表10 摇大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清楚程度
4.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亟待发挥作用
书籍、报纸、杂志、网站、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等作为高校学生获得职业信息和就业信息的重要来源途径,而就业指导中心作为高校中专门服务于学生就业的机构,调查数据显示,在学生的信息来源中,仅有14.2%来源于就业指导中心,比例非常的低。这表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远远没有发挥出该有的就业指导作用,没有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有效的指导。而在实际上,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在学生就业信息发布,就业招聘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工作,但是学生在实际的就业过程中很少想到获取就业指导中心的帮助,调查数据显示,当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方面遇到问题时,仅有1.2%的学生选择向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咨询,这说明就业指导中心在相关方面的工作还没有深入到学生心中,未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就业指导中心在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上未完全发挥主要作用。
5.大学生对职业生涯教育内容和形式的需求
数据分析显示,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职业生涯的教育内容、职业生涯教育的阶段,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当问及“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发展课程存在哪些问题”时,54.8%的人认为“教学方法单一”是最大的问题,其次是“教学内容脱离现实”、“教师缺乏专业知识、职业经历”和“课程评价以书面笔试为主”等问题。同时,调查显示,高校学生最希望的职业生涯教育方式是进行真实的职业体验或者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其比重分别占到51.3%和43.1%,这说明大学生体验式、实践式的职业生涯教育是学生认为最需要、最有效的方式。但是在实际的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职业指导课程都是以大班的形式开展,体验式教育在很多高校目前都是难以实施;另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这一点对于教师的要求非常高,而在当前高校职业教育师资缺乏的条件下,也是一个相当大的难题。
表11 摇大学生所了解的职业或就业方面信息的来源
表12 摇大学生遇到职业生涯发展方面问题时所采取的解决途径
表13 摇各年级最迫切需要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
表14 摇大学生感兴趣的职业生涯教育方式
三、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生涯教育存在认知误区
高校对职业生涯教育的认知存在重要误区,把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教育混为一谈,把职业生涯教育当成就业教育。于是就有了在日常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中,给大学生讲授就业政策、面试技巧、就业解读等教育内容。实际上,就业教育只是高校职业生涯教育链条上的一个小环节,只是一小部分内容,却绝对不是全部。其次,高校在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上,都没有充分的重视职业生涯教育,在日常的教学中,始终把职业生涯教育当成是一项选修课,或是仅安排一些零散的实践活动,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在认知上存在较大的误区。
(二)职业生涯教育缺乏教学标准
高校之所以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仅是为了追求学生就业率的工具,认为只要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为学生教授就业技巧,确保学生能够就业即为完成目标。在日常的教学中,将职业生涯教育相关课程以选修课的方式开展,甚至随意的安排一些讲座和报告会当成教学内容的全部。在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过程中,片面的、无差异的、断续的进行教育,缺乏系统性、差异性、连续性,造成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式单一。最终的结果,学生接受到的是碎片式的职业生涯教育,未能有效的引起学生的重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未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
(三)职业生涯教育缺乏强力师资
高校的教育,离不开教师,教师的师资决定教育的质量。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缓慢,成果有限,其主要原因是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缺乏强有力的师资队伍。目前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教师基本为兼职教师,而非专业教师,缺乏职业生涯教育教学所需的专业性和教学技能。因此,我国高校需要从专业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上提升师资质量,进行真正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
(四)职业生涯教育实践环节缺失
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最终实现就业的目标,通过职业生涯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大学生适应职场环境,这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不仅需要相关指导老师结合当前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指导学生参与就业竞争,还需要一定的社会实践。但这恰恰是当前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短板”。当前,高校往往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来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对于课堂教学以外的实践环节,基本是处于缺失的状态。
四、构建“四维一体”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在高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需要保持教学方向和教学目标的一致性,需要发挥政府、企业、高校和学生个体的作用,系统性的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据此,本文提出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构建国家政府支持、社会企业参与、高校主导、大学生为主体的“四维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性的教育活动。
(一)政府: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为了更好的构建职业生涯教育体系,需要政府转变职能,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一方面,从政府立法角度保障职业生涯教育在高校中的推行,及保障其顺利实施;两一方面,从政府行政角度为职业生涯教育提供政策支持,针对高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系列的支持政策,为高校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支持,为高校教育提供丰富和及时的职业信息和职业辅导。
(二)企业:搭建实践实训平台
为增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也为了帮助学生适应从学校到企业,从学生到员工的转变,高校应该整合社会资源,与企业加强合作,发企业优势,建立实践基地,搭建实践实训平台,给学生提供参观和实习机会,以适应工作环境,在实践中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将能力内化为素质。
(三)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学生发现并开发自我潜能与创造力,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而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高校应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职业生涯教育融合到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在课程设置上应遵循职业生涯教育具有的系统性和持续性,使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项集入学教育、学习指导、专业教育、毕业教育、素质教育和就业指导在内系统工程,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实现“人职和谐”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四)学生:培养职业规划意识
在整个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不论是初期的职业认识,中期的职业定位,还是后期的职业选择,高校学生作为主体。为更好的提升职业生涯教育,需要高校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自我选择和未来的人生规划的学习和实践。梳理正确的职业态度,由被动承受转变为主动参与,由消极等待转变为积极出击,积极发展自我规划意识、增进职业机会意识、发展专业和非专业素质,真正实现从学校到工作世界的顺利转变。
[1]蒋嵘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2004,(5).
[2]周玲.论高校大学生生涯辅导体系的构建[J].兰州大学学报,2004,(7).
[3]陈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吴秀霞.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历程与趋向[J].理工高教研究,2008,(4).
[5]董丁戈,许鸣,王广义.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福建论坛,2009,(4)。
[6]李兵宽,刘启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建设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责任编辑:邵猷芬]
郭沂(1981—),男,赣南师范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西赣州3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