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一些“静式的大众麦克风”

2015-11-16耿银平

声屏世界 2015年3期
关键词:柴静麦克风舆论

耿银平

2015 年2 月28 日,从央视辞职的记者柴静推出了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柴静火了,成为穹顶之下、新闻纸之上的烫热话题,给公众带来深度的生活思考,也留下了值得关注的“静式的大众麦克风”:用平静的语调叙说内心的犀利,用专业化权威性的解说和数据刻画社会生存危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用公益和爱点燃公共责任,造出了卓越的舆论关注度、社会美誉度、公共影响力。先不说《穹顶之下》能否引领出立竿见影的公共决策,单说这种“安静而深刻,平和而犀利”的传播和诉求的态度,对社会发展,就是一种无形而震撼的推动。

社会需要“心底有爱惜”的“大众麦克风”,大众需要值得信任、启迪心智的观念的植入和唤醒。这样的声音多了,对于各种重大话题、公共话题,总有“静式的大众麦克风”的喷薄而出,拨云见日,及时引领,无论对于公共决策,还是大众智商和思维,都是一种积极的提升,让社会在无声无息中不断进步。一个成熟的社会,一个注重法治和公共责任的社会,无论是公众,还是公知人士,就应该让这种理智、理性、独立、平和而不乏尖锐的声音,更有市场,更能得到关注和赏识。

“静式的大众麦克风”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她在当下舆论传播环境中别出一格。现在网络舆论中,动不动就骂娘,动不动搞极端对立的偏激的言论,以及充满仇视、威胁等公共腔调。这些论调虽然有的不乏积极动机,因为诉求方式、传播方式太偏激,不仅搞乱了平和协商的公共氛围,污染了视听环境,也把网络弄成了充满暴力情绪、愤怒情绪的公共空间。不注重发言技巧,丢失了平和的传播态度,这种所谓的“爱”,形成一种不折不扣的“公共的伤害”。不少专家成为“砖家”,就是最好的明证。

因此,更多公共言论、公共知识分子,请多学一学“静式的大众麦克风”:多一些专业性、权威性的公共调查,多一些充满真挚的“爱和珍惜”,多一些积极而公益化的公共担当,为大众提供更多积极而有见地的观点,为互联网带来更多健康和明朗。

猜你喜欢

柴静麦克风舆论
Binaural Rendering based on Linear Differential Microphone Array and Ambisonic Reproduction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基于数字麦克风的WIFI语音发射机
在通往梦想的路上一路狂奔
麦克风的艺术
论柴静新闻采访对客观性的践行
麦克风
柴静:有一种日子穷开心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