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湖秧歌的艺术特色与传承路径

2015-11-16张少君

剧影月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秧歌曲调

■张少君

金湖秧歌的艺术特色与传承路径

■张少君

金湖县地处苏北腹地,三面环湖,水域宽广,盛产稻米、鱼虾,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金湖秧歌是金湖地区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插秧劳动中,用朴实的情感和集体的智慧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演唱形式。它集歌词、曲调和锣鼓伴奏为一体,演唱方式有专业和业余两种。传承主要以家族血缘关系传承为主、师徒关系传承为辅,流传的主要区域为金湖、高邮、宝应、兴化等里下河地区。金湖秧歌格调清新、语言生动、曲调优美、独具特色,2004年10月被江苏省列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项目,2014年11月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和认定,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编码为Ⅱ-27,属传统音乐类。

一、准确含蓄、生动形象的辞格特色

金湖秧歌之所以深受群众喜爱并广为流传,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运用了大量而又恰当的辞格。金湖秧歌歌词中除正常运用对比、衬托、反复等表现方法外,还着重运用了比喻、夸张、双关等表达手段,使语言准确鲜明、精练含蓄、生动形象、朴实幽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1、比喻形象、含蓄隽永。金湖秧歌大都采用比兴、类比手法,以事寓理,借物传情,使被比喻事物的内容含蓄地表达出来,生动形象、意味深远。例如:“秧歌如同大麦芒,钻皮钻骨钻肚肠,一直钻到心坎里,五赃六腑都舒畅”,这是一首“四句头”秧歌,词中把秧歌比喻成“大麦芒”,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借助大麦芒表达出秧歌具有无限的吸引力,人们一旦演唱或欣赏秧歌就会感到无比愉悦。又如:“姐姐在塘里打藕莲,掰一颗莲米子送到郎嘴边。七月十五尝一口,八月十五嘴还甜”,这是一首秧歌号子,前两句平铺直叙,后两句意味深长—“七月十五尝一口,八月十五嘴还甜”,象征着爱情的甜蜜与美满,印象深刻,余味无穷。

2、高度夸张、想象丰富。金湖秧歌常常运用夸张手法,借助于丰富的想象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尽力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以增强艺术效果。例如:“想姐姐想得渴焦焦,四两灯草不能挑,哪位大姐允了我,石磙子能挑好几条”,这首秧歌描述小伙子思念情人之苦,浑身无力,连四两灯草都挑不动。但只要哪位姑娘应允了他的婚事,立刻陡长精神“石磙子能挑好几条”。这种对爱情力量的高度夸张,既真实可信又感人至深。又如:“结识个姐姐在河西,我去看姐带只鸡,路远迢迢难寻找,小母鸡拎成了老母鸡”。小青年交了个女朋友,却不知女方家住何处,千里迢迢四处寻找“小母鸡拎成了老母鸡”还未曾找到,仅此一句,便将他寻找女友的千辛万苦和对爱情的追求,表述得淋漓尽致。如此夸张,令人叫绝!

3、借代恰当、一目了然。金湖秧歌的歌词中经常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和他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从而引人联想,使人一看就明白所指的事物。例如:“姐在河边洗蒜苗,一双白手水上漂,顺带一个白米淘。三寸金莲站跳板,八幅罗裙顺风飘,车轴身子水蛇腰”。这是一首秧号子,描写的是一位窈窕淑女在河边淘米洗菜时的情景。用“三寸金莲”代替古时女子的小脚,即用借体(金莲)的特征来代替本体事物(小脚),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4、一语双关、生动活泼。金湖秧歌许多地方利用语音或语义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兼有两种意思,表面上说这个意思,实际上是另一个意思,这另一个意思才是说话的真义所在,如此手法,能使语言表达含蓄委婉、幽默风趣。例如:“姐姐门前一棵槐,我手攀槐枝望郎来,娘问女儿望什么,我看是家槐是野槐,小郎才,我真心实意望郎来”。这是一首“五句半”的秧歌。“我看是家槐是野槐”,利用“槐树”的本义和转义巧妙构成双关,表面上指女儿看的是具体的槐树,实质上指的是女儿看郎君。这种双关手法的恰当运用,使表达曲折生动,活力增强。

5、顶真叙事、格调清新。金湖秧歌不少地方用上一句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叙事准确、严谨周密、条理清晰。例如:“百面郎怕个蚊虫咬,蚊虫又怕红蜻蜓,红蜻蜓怕个蜘蛛网,蜘蛛网又怕刮狂风。狂风怕个高山挡,高山又怕蟒蛇钻,蟒蛇怕个花子捉,花子又怕恶狗村……”这是一首“四句头”的秧歌,它借助于临近句子的头尾蝉联,不断顶接出新的内容,表述如行云流水、环环紧扣、引人入胜,给人以格调清新的感觉。

6、倒置影射、别具风韵。金湖秧歌中有一种比较奇特的修辞手法,它为了营造特殊的意境,或为了押韵、平仄的需要,而临时打破语义通顺原则,有意识地颠倒词序,通过影射的办法,批评和揭露现实生活中的不合情理之处。例如:“姐在房中头梳手,忽听门外人咬狗,姐拿狗子砸砖头,反被砖头咬了手。”在这首“四句头”的秧歌中,作者通过颠倒词序说反话,反映人民群众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无奈,起到了独特的表达效果,且耐人寻味。

二、旋律悠扬、节奏明快的曲调风格

金湖秧歌的曲调则以业余唱法为代表,调名主要有“四句头”、“五句半”、“抢八句”、“串十字”等。受“运河文化”的影响,金湖秧歌曲调中众多“春词”、“荤段子”大都来源于扬州明清时代的勾栏小曲。随着时间的推移,金湖秧歌与外来的山歌、戏曲、宝卷等其它艺术互为取用并产生变异,经多年的交融与沉积,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曲调风格。

1、“四句头”调:苍凉激越、委婉典雅。这种曲调四句为一段、每句七字。当我们听到委婉抒情的秧歌歌词“鸡叫头遍离被窝,黑咕龙咚去插禾,四爪抠泥生活苦,不唱秧歌瞌睡多”时,就能立即进入情景,叫人痛心。还有“农民苦呀农民苦,打下粮食交地主,年年忙呀年年忙,一家老小饿断肠。”农民的日子苦得过不下去,还得含辛茹苦。这种悲凉撞击人心,令人沉重。曲调旋律第一句高亢而悠长,兼有戏曲唱腔的特点,接下来如行云流水,似情的喷发,似爱的泼洒,一气呵成,委婉而动听。乐曲富有传统音乐的种韵,而且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听起来感染力很强,耐人寻味。

2、“五句半”调:诙谐风趣、幽默抒情。这种曲调是在“四句头”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而成,乐曲清新悦耳。例如秧歌中唱道:“(女)月亮出来白沙沙,照见墙头扁豆花,一枝生在大树桠,小冤家,莫不是看出我爱上了她?(男)月亮出来白沉沉,照见墙头扁豆藤,叶子缠住树腰身,好姐姐,爱你决不爱旁人!”这首对唱秧歌,巧妙而风趣地描述了青年男女之间的恋情。乐曲采用大调式表现手法,使旋律具有较明朗而优美的色彩。生活中,明朗的大调就连少年儿童都容易上口。开始的乐段及中段,音乐上稍有变化。结尾情绪渐渐高昂,乐段紧缩,展示坚定决绝的意志。一气呵成,毫不滞碍。节奏带有行进的特点,我想当年的青年人一定大多唱过并十分喜欢演唱。

3、“抢八句”调:流畅活泼、淳朴细腻。这种曲调基本上属“四句头”调,只不过在中间插入四句快板式的念白和鼓点,使原来的曲调更加清新活泼,富于变化。例如秧歌中唱道:“我与妹妹隔条河,妹妹养鸭我养鹅,我帮妹妹,妹妹帮我,鹅鸭合趟,哥唱妹和,专业户对专业户,哥妹二人情意合。”这首秧歌反映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人们互相帮助,在共同致富中建立起纯朴的情感。乐曲含有许多高低不同、流畅动听的乐音,运用小跳进的旋律进行形态,表现深厚、内在的感情。音乐形象的本质、作品的内容、体裁、特征等都集中在旋律中表现出来。音乐也较为简约精炼,词与曲共同传达出一种情真意切、真挚和善的友情。如此的情深意厚,唱得人心微微震颤,听后使人余味无穷。

4、“串十字”调:高亢明快、粗犷豪放。这种曲调每句十字,两句一段,节奏短促明快、火热诱人,一股用来叙事褒贬或指挥生产,也可用来抒发较为强烈的感情。例如:金湖秧歌中唱道:“秧工姐,加把劲,快赶上趟;栽黄秧,抢季节,莫误时光。”又如:“想姐姐变一个西天亮月,郎变得似星星围在边边;想姐姐变一个梧桐大树,郎变得似箩藤树上缠缠。”乐曲选择二拍子的节奏,既符合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又符合旋律本身的要求。由于强拍和弱拍有规律的交替进行,对比鲜明,具有坚定豪迈、铿锵有力的表现特点,易于表达欢乐、喜悦、热烈的情绪。所以,听到这一曲调,人们的精神总是为之一振。乐曲旋律不仅坚定有力,而且还有气吞山河之感。加之,切分音和装饰音等多种表现手法的应用,金湖秧歌“串十字”的曲调显得更加优美而动听。

三、建立体系实施工程的传承路径

金湖秧歌保护传承工作总体目标是在“不变种源的基因传承”和“活态传承”的理论指导下,建立比较完备的金湖秧歌保护体系和保护机制,使其真实性、整体性、传承性得到科学的、全面的、切实的保护。为此,金湖秧歌保护传承的路径为建立三大体系、实施五项工程。三大体系的具体内容是:构建金湖秧歌保护、传承体系,通过确定传承人、引进培养新人,设立传习所、传承基地、秧歌博物馆,开展传习、展示、培训、传承活动等途径,组织专家学者加强对保护工作的研究,对金湖秧歌的发源地、分布区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使之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构建金湖秧歌传播、推广体系,通过拓展金湖秧歌的演出市场,扶持相关传承单位和业余剧团,复排传统秧歌,编演新创秧歌,推动秧歌进乡村、进校园,举办金湖秧歌学术研讨会,出版《金湖秧歌论文集》,摄制金湖秧歌录音录像,利用“文化遗产日”活动和媒体系统宣传推广金湖秧歌,促使全社会关心重视秧歌的保护工作;构建金湖秧歌开发、利用体系,在提高金湖秧歌项目与旅游市场结合度、确保金湖秧歌原真性的前提下,为金湖秧歌的资源利用搭建具有持久性的平台,鼓励调动金湖秧歌艺术表演团体和民间艺人的表演积极性,促使金湖秧歌拥有更多的表演及观众群,成为百姓喜欢的传统音乐之一。与此同时,扎实推进五项工程:

1、实施记忆保存工程。巩固完善此前的普查成果,收集、整理有关金湖秧歌的文字(含曲谱、剧本)、图片、音像等珍贵史料,添置秧歌教育教学的伴奏乐器、服装道具以及音像和多媒体制作设备等;制作出版《金湖秧歌优秀曲目欣赏》、《金湖秧歌名人名段》等光碟;借助本地高校和国内、海外的研究力量,继续做好对珍贵的秧歌文献、剧本、曲谱、图片等历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及研究工作。

2、实施理论研究工程。成立金湖秧歌协会;定期召开秧歌研讨会,出版《金湖秧歌记忆》、《金湖秧歌曲目选》、《金湖秧歌论文集》等书籍,在网络上兴办《中国秧歌论坛》。

3、实施艺术传承工程。命名4—6名国家、省、市级新的金湖秧歌传承人;委培歌剧优秀青年学员或招聘引进艺术类院校毕业生(含编、导、演、音乐等专业)补充传承队伍;推荐优秀青年秧歌爱好者向省级传承人张忠祥、张玉珍拜师学艺;组织年轻演员积极参加省民歌大赛等,推出秧歌新秀。

4、实施场所建设工程。积极建设金湖秧歌展示馆或金湖秧歌艺术传习所。争取多元投入、开掘秧歌产业、服务保护事业,力争建设一个以秧歌展演为特色的非遗保护、传承和展示的综合基地。

5、实施项目传播工程。继续在中小学开展秧歌进校园演出活动;开设金湖秧歌网,建立数据库,进入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继续举办“里下河地区风情演唱会”、“秧歌邀请赛”等演出活动;在媒体(报社、电台、电视台)开辟金湖秧歌专栏,宣传推介秧歌,在传承基地或传习所开展“秧歌大舞台,想唱你就来”活动,面向大众传播秧歌;借助中国荷花美食文化节,打造推出秧歌精品曲目;结合旅游开发,制作包装金湖秧歌中有代表性的曲目碟片,推出文化旅游产品;加强国内和国际间的传统音乐交流与合作,探索和实践新的保护传承机制,实现资源、效益共享。

猜你喜欢

秧歌曲调
心情如曲调般平衡缤纷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地秧歌”的探究
探究河北地秧歌发展受阻的外界因素
秧歌:老北京的“广场舞”
鸟Birds
空隙
撞色雅痞,撞色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