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展农业机械化 促进农民增收

2015-11-15程晓文张淑萍

消费导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农机化机械化农机

程晓文 张淑萍

新疆塔里木大学后勤集团

发展农业机械化 促进农民增收

程晓文 张淑萍

新疆塔里木大学后勤集团

通过对农机化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分析,寻找出发展农机化对促进农民增收所起的作用和当前农机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对如何科学发展农机化,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实现农民增收提出合理化建议。

农机化 发展 农民 增收

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农民收入的提高在于农业的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随着《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出台、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深入实施,新型高效农业机械增量显著,农机装备结构更加合理,农机新技术示范推广效果愈发明显,农机服务领域不断拓宽,使农业综合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强度明显减轻,解放和替代出了大批农村劳动力,重新审视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民增收的现实意义

1.农机化水平的提高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决定着农民收入的高低。农业机械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关键要素,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最有效途径。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都要求农业劳动力从低效能的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转移,只有农机化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才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解放农村劳动力,才能使农民有条件从事二、三产业,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增加新的收入来源,促进农民增收。

2.农业机械组织化作业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各级农机部门立足本地实际,以市场为导向,把农机服务由传统的“小而全”的家庭生产方式逐步向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转变。各地已基本形成了以县为中心、乡镇村农机合作社或农机专业协会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的多种经营组织共同参与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市场农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机作业服务已由单一的跨区机收作业向多种机械类型、多种服务渠道转变,目前耕、种、管、收各农业生产环节,甚至农田水利基建施工等方面都存在农机跨区作业组织活动,使农民不离土、不进城就可增收。据测算:联合收割机机跨区作业,农机手每年平均纯收入不少于5万元,插秧机跨区机插每亩可收益60元以上,可以说这种既充分发挥了农机资源,又增加了农民收入的作业模式,已经成为农民提高收入的重要手段之一。

3.农机化技术日臻成熟保证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机械代表了科技在农业上的转化,目前,我国小麦、玉米精量播种,机械化收获,水稻机插,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农产品保鲜,饲料青储等农机技术已经成熟并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其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作物产量、减少损耗,优化土壤结构、改善中低产田等方面的作用显著,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和可持续发展。小麦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基本实现、水稻机械化栽植瓶颈的突破、玉米种收环节机械化的飞速发展、农业运输和灌溉作业项目的机械化水平的显著提高,不仅有力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为农业劳动力向其它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力条件,为增加收入开辟了蹊径。

二、农机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

农机化事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离全方位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还有一定差距,其影响农民收入增幅度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1.农机服务领域依然还局限于田间作业,不能完全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农村经济新需求。由于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短缺,相应的林、牧、渔业,以及高效设施农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的机械设备发展较缓慢,造成农机服务跟不上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依然处在三大主要农作物生产环节,影响了其它作物的潜力挖掘和发挥。

2.农机装备结构依然不够合理,还不能适应农机化全面发展提升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大型农机具少,中小型居多;农机具配套率较低,作业规模、作业效率受到限制;适用于粮食作物的常规农机具多,满足特色农林牧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机具少,特别是农产品加工机具少;产中作业和运输服务机械多,产前、产后机械少。

3.基层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严重制约农机化水平的提升。基层农业服务机构改革调整后,很多省份乡镇级农机管理机构变化很大,有的已不复存在。相应出现的基层农机管理人员锐减和更换频繁,导致农机管理推广人员匮乏,加之人员科技知识老化,创新意识不强,使发展中的农机化工作难以为继。

4.地方投入经费不足,限制了农机化发展步伐。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广泛实施,使农机装备增量显著、装备结构更加合理,但对农机的投入仍然是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农民个人自筹的模式,地方财政除提供编制内人员工资外,几乎无任何投入,推广示范、园区建设、新技术培训等经费严重短缺,直接阻碍了农机新技术的示范推广进程,农机发展多元化投入机制还有待健全。

三、科学发展农机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建议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农机化的发展也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只有采取行之有效的保障措施,加快农机化发展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才能构筑起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实现农民增收。

1.有的放矢的化解障碍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农机化发展状况依然不够乐观,首先从表面上看农机具供给总量很充足,但农机有效供给的品种、质量和农机作业项目不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多样化的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需要农机企业合理调整生产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按需生产;其次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刺激下,虽然农民购机积极性高涨,但由于农民收入依然总体偏低,在买机用机过程中还是会遇到资金困难,尤其是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和经济实力较低的农民群体依然难以承担购买性能较高农业机械的费用,还需要各级财政通过调整补贴方式将惠农政策向其倾斜;第三由于我国国情决定了农机化的发展需要通过健全的宏观调控和引导机制来实现,只有进一步完善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为农机化健康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创造良好环境,才能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才能实现农机化健康稳步发展。

2.因地制宜协调各种矛盾促进农民增收。处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农机化发展也必须站在新的高度,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协调各种矛盾,推进农机化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协调好农业机械化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矛盾,为结构调整提供机械化支持。二是协调好主要农产品生产过程机械化与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之间的矛盾,尤其要解决好制约生产过程机械化的瓶颈的机械化技术装备问题,以便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特色农机,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国际竞争力。三是协调好农业机械化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之间的矛盾,通过提供先进农业机械装备或农机作业服务,发挥产业优势,取得品牌效益和规模效益。四是协调好农业机械化与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之间的矛盾,通过农机化的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过剩的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减少农业人口数量,提高效益,拓宽增收领域。

3.构筑长效投入机制促进农民增收。多年实践证明,财政投入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导向作用,能有效地带动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对农机化的投入, 10%的财政扶持,约可带动90%的社会投入。农业机械化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农村公益事业,实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国家支持农机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中央财政逐年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幅度,各地政府可建立稳定的农机化投入渠道,逐年增加财政预算,不断扩大补贴范围,建立农业机械化示范基金、科技培训基金,为新技术的示范推广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时,切实解决购机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调动农民投入的积极性。

4.健全农机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健全和高效运转的基层农机服务体系是为“三农”提供优质服务的保证。农村基层农机管理服务部门和社会农机服务组织农机服务体系的主体,它们只有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才能发挥其职能。首先各地方政府要健全基层农机管理机构,配备其相应人员,使其不断完善各服务职能、及时更新人员知识层次和专业技术水平,为农村机械化发展提高正确指导。其次农机服务组织要抓好农机发展机制的创新,不断优化农机资源配置,使之与农村经营体制多元化的新形势相适应,与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相适应,使农机服务不断向农村各个领域扩展。第三农机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和扶持社会农机服务组织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专业化、产业化发展,以跨区作业为龙头,扩大作业区域,提高机具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全方位提升农机化水平,积极促进农民增收。第四基层农机服务体系各成员单位要努力研究和发展农机作业、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等市场,完善市场服务功能,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拉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五基层农机管理部门和服务组织要按照农业发展需要,有计划的做好科技培训,解决农民的整体素质普遍较低,知识匮乏,信息闭塞的现状,提高成员自身素质和农民掌握对农机技术、新机具的使用能力,为实现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1]梅莉.农业机械化与农民增收关系研究.湖南农机.2013(7)

表3 各省市技术创新效率汇总

从表3显示调查期内各省区整体上技术创新效率值偏低,最高值0.818,最低值0.638,其他三年的技术效率值处于0.7—0.8之间且均出现了规模有效省市区。

表4 东中西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技术效率比较

表4显示东部地区技术创新效率值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原因是东部地区经济最早实现对外开放,基础扎实,拥有良好的融资、创业环境,为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必要保证。而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企业对自身创新投入产出的控制不足,资源配置效率低,特别是中部地区的部分省份科技成果商业化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

表5 Tobit 回归分析结果

上表显示回归拟合效果较好,除X4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X1、X2均通过5%显著性水平检验,且X3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检验。由上可以看出: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对技术创新效率产生显著负影响。其原因是现阶段我国仍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较高技术消化吸收能力能帮助企业快速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但可能过分依赖国外先进技术,忽视自主创新而阻碍自身发展;研发投入强度、市场竞争度与创新效率显著正相关,说明研发资金投入得到了有效利用,显著地促进了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市场竞争度对创新效率的影响显著为正,表明各地区研发机构数与研发活动次数增多,达到规模经济,推动了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技术市场成熟度与技术创新效率负相关,但并不显著,表明在我国现有经济发展情况下,竞争激烈的市场不利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五、结论

根据以上研究,为促进区域效率的有效提升,可从以下方面考虑:首先,关注企业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对技术创新效率的显著负面影响。企业技术消化吸收能力的提高不仅没有对创新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反而显著地降低了技术创新效率,因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过程中,不能仅停留在引进、消化吸收的阶段,要更加注重再创新的过程,做好这三个阶段的衔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其次,重视研发投入强度与市场竞争度对技术创新效率的显著正面影响。高研发投入强度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保障,研发机构与R&D活动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二者同时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提高。最后,应考虑技术市场成熟度对技术创新效率的负面影响。虽然技术市场交易额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在充分尊重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政府可适当引导企业进行良性竞争,从而改善技术市场成熟度带来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婧.谭清美.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J].系统工程,2009(8):44-49

[2]肖仁桥,钱丽,陈忠卫.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科学.2012(5):85-98

[3]官建成.陈凯华.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测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26( 10):19-33

[4]丁云龙.赵杰.洪涛.黑龙江省大型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3(8):1069-1076

猜你喜欢

农机化机械化农机
沃得农机
春来好时节 农机备耕忙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不一样的农机展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2018年征稿启事
《山东农机化》2015年要目
如何加强农机管理发挥农机作用
农业机械化
对我国煤矿岩巷掘进机械化配套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