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研究

2015-11-15周高琴谭科宏

新闻前哨 2015年12期
关键词:网络安全素养大学生

◎周高琴 谭科宏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研究

◎周高琴 谭科宏

本文探讨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素养的内涵,分析了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素养缺失的主要表现,并提出相关的培养途径:结合互联网的特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加强教育和引导,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合力机制,为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提供各种支持;跟进最新形势,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的宣传和普及,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

移动互联网大学生网络素养

根据CNNIC的最新报告,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青少年手机网民规模达到2.43亿,青少年手机上网的比例占总体的87.6%;从年龄分布来看,青少年网民中19—24岁的群体在总体中的占比(52.6%)最大。[1]大学生正好就是处于19—24岁这个阶段,是这个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调查曾指出,2014年,大学生的周上网平均时长为29.3小时,[2]明显高于往年。这些数据显示,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密不可分的“第二生活空间”。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由于网络新应用、新设备层出不穷,大学生在虚拟社会的人际互动更加频繁,人际关系也更加泛化,其网络“卷入度”呈现出越来越高的发展趋势。然而,大学生尚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他们还不能成熟地处理好网络技术与网络使用之间的关系,常常产生对网络的滥用、误用,不但给自己也给社会带来诸多不良的影响。因此,在移动传播环境中,社会公众对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培养尤为关注。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素养概述

1994年,学者McClure首次提出“网络素养”(Networkliteracy)的概念,他认为网络素养包括网络技能和网络知识两个方面。之后,学者Art Silverblatt将网络素养的内涵延伸至网络消费、网络媒介文化、网络内容等7个方面。在我国,学者们将网络素养的概念进行了本土化的深化,并提出了各自的理解。其中,代表性的定义包括网络素养是“媒介素养的有机组成,是识别、检索、评价、组织、有效创造、利用、交流信息处理问题的能力”;[3]网络素养是“网络用户在与网络的接触与交往的过程中所习得的技能或能力”等等。[4]这些概念主要源于传统的互联网时代,由于当时的互联网环境并不是太复杂,因此,这些概念的内涵界定相对来说比较狭窄,它们或是聚焦于网络信息素养,或是集中于网络交往素养等比较单一的方面。显然,它们并不太适用于如今的移动互联网社会。

移动互联网是指“以移动网络作为接入网络的互联网及服务,包括3个要素:移动终端、移动网络和应用服务”,[5]它是移动和互联网融合的产物。笔者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再根据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特点,对现阶段的网络素养做出新的界定: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素养是指社会公民对互联网尤其是移动终端、移动网络和移动应用服务等方面出现的各种网络信息、网络行为、网络安全事件等能保持理性的批判思维,从容应对和处理变换莫测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中涌现的各类问题,以及具有推动网络发挥正面作用、有效规避其负面影响的技能或者能力。笔者认为网络素养是一个内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的概念,在未来,它的内涵还将被学者们继续延伸和补充。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

移动互联网克服了过去带宽窄、数据传输慢等技术瓶颈,使得多媒体手段能够真正融合在一起,它将大学生带入一个多感官同时卷入的感知世界,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新的媒介环境在给大学生带来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例如,移动互联网的碎片化特性使部分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日趋减弱、爆炸式的信息呈现使部分学生陷入知识海洋........笔者将从上文中提到的网络信息、网络行为、网络安全这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当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

1.网络信息方面——易受信息支配,应对复杂信息环境的能力有待提高。

网络信息素养是指有效地使用网络信息并进行创造信息的能力,[6]它不仅是当前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信息时代每个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7]对于大学生来说,良好的网络信息素养也是新媒体时代对他们提出的一项重要的能力要求。

移动互联网作为移动通信和传统互联网联姻的产物,兼有两者的优势:既具有开放、互动、共享的特性,又拥有较强的流动性。用户只需要通过手机、IPAD等移动通信终端接入网络即可获得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当繁杂的信息无孔不入地渗透到大学生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无以数计的“小圈子”进行病毒裂变式传播时,他们当中很多人在面对多元信息环境中出现的信息污染、信息欺诈、信息过载等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并不具备有效应对的能力。比如,华南理工大学的一份调查显示,超过4成的大学生曾被微博谣言误导。[8]从现实状况来看,大学生确实很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支配,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信息崇拜、信息焦虑、信息依赖等现象。以信息依赖为例,《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指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非常依赖网络”的比例为15.3%、“比较依赖网络”的比例是43.5%,均高于网民的总体水平。当前,大学生的阅读对象主要是电子书、书写对象主要是电子文档、查阅资料主要的方式是利用搜索引擎找到相关的内容、写作的主要方式是复制粘贴等等,他们的学习方式已悄然改变。在浩瀚无垠的网络信息面前,很多大学生丧失了主体深度思考的能力,更不用说独立的逻辑建构和知识创新等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2.网络行为方面——失范行为频现,网络道德意识有待提高。

网络行为素养是指网络主体恪守网络道德底线,不损害其他网络主体的正当利益,保持较强的网络自律意识的能力。移动互联网时代,原有的时空阻隔、社会格局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消解,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重新被编织,个体角色的解构与建构也成为必然。媒介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内容多元、编码便捷的移动符号环境的包围下,部分大学生对现实与虚拟的分辨更加模糊,出现网络失范行为。

目前,大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主要有涉黄行为、网络沉溺、网络盗窃、网络传谣、网络诈骗、黑客攻击等等。以网络传谣为例,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崛起为谣言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平台,不少大学生就成为谣言传播的主体和帮凶。2013年,南京一大学生因微博散布禽流感谣言而被拘留;2014年,呼和浩特一大学生因微博散布暴徒谣言而被警察调查……大学生是社交媒体的重度使用者,不少人有意或无意参与过网络传谣:有些大学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归属社群关注焦点而主动传播谣言;有部分大学生缺乏辨别真伪的能力而又热衷于在人云亦云中寻找自己的存在感,从而成为传谣大军的一员;也有大学生在他人的利用下而成为谣言传播的帮凶等等。总之,网络失范行为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也损害了大学生的整体形象。

3.网络安全方面——对互联网信任度高、网络安全意识薄弱。

网络安全素养是指网络主体不仅有网络安全意识、网络安全知识和网络安全技能,还有维护网络安全的能力。当下,移动互联网的无线传输、全IP化和开放性的特点,方便了恶意代码的开发与入侵,使移动网络面临越来越多的恶意攻击。跟踪定位、DDoS攻击、窃听等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威胁着整个移动网络的正常运行。然而,我国的网络安全教育未能跟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步伐,很多网民包括大学生网络群体对网络安全事件产生的途径和后果缺乏清晰的认识,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亟待提升。

例如,大学生乐于在微博、微信等各种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生活的点滴,如个人信息、个人照片、个人观点等等。有关数据指出,大学生的网络分享意愿在“比较愿意”程度上的比例为52.1%,高于网民总体水平(47%)[9],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他们对互联网的信任程度比较高。最新调查显示,大学生网民对互联网信息“比较信任”的比例为59.6%,高于青少年总体水平(56.3%)和网民总体水平(51.3%)。然而,来自网络的安全威胁是客观存在的。学者马克·波斯特早就提出电脑数据库会将社会变成一个“超级全景监狱”,它可以将个人行为转化为公开布告。在大数据、云计算的移动时代,个人数据更是容易获取。但是,大学生往往忽视社交分享下隐藏的不安全性,不太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常常遭遇网络安全事件。2014年,大学生在网上遭遇消费欺诈的比例为13.3%(网民总体水平为12.6%),大学生的账号或者密码被盗的比例是30.1%(网民总体水平为25.9%)。[10]大学生缺乏对网络安全问题的防范意识,当他们遭遇网络安全问题时受到的伤害会更严重。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养对策

1.结合互联网的特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加强教育和引导,提高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

网络信息素养是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培养自主学习、完善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作为大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各大高校都应该重视网络信息素养教育,将其纳入日常的课程教学体系中。有学者就认为,“媒介素养教育只有在正规学校教育体系里扎根,才能取得更彻底的成功”。[11]在加强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教育方面,高校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各种应用软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引导,如创立网络信息素养教育在线APP,方便大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或者在微信公众号上开展“网络盗版”、“网络依赖”、“网络色情”等专题信息的推送活动,拓宽大学生对此类现象的认识;或者开发网络益智游戏如网络警察闯关、网络黑客防守等,提高他们在移动网络环境中明辨是非的能力;或者发起微博话题,加强他们的学习兴趣等等。并且,高校还可以与其他教育机构形成常态化合作,引进某些前沿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并将其网络视频化,这样既能及时跟新理念,也为大学生的相关学习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2.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合力机制,为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提供各种支持。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呈高发态势,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担忧。大学生网络素养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在信息飞速发展、技术更迭迅猛的今天,这项工程建设尤为艰巨。CMP(协作性公共管理)理论认为,多方协作的方式更容易解决在单一组织中不能解决的难题。因此,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建设可以从社会整体环境着手,形成一种联动运行机制,有力推动其发展。我们可以调动社会上的一切积极力量如慈善机构、社区组织、网络服务供应商、研究机构、志愿者团体等参与到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建设中去。例如,网络服务供应商具有强大的数据资源,可以汇总大学生最新的移动网络犯罪案件及犯罪态势,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大量的研究素材;研究机构可以从刑法学、犯罪学等多个视角对大学生的移动网络失范行为进行研讨,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志愿团体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免费的网络素养咨询和培养,加强大学生移动网络接触行为的自我管理等等。

3.跟进最新形式,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的宣传和普及,增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

目前,我国针对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安全使用方面的管理文件相对较少,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大学生网络主体安全意识的薄弱。我国有关部门应该加快研究移动互联网的既有特征和未来趋势,抓紧制定移动互联网安全管理规划,从宏观上确立新时期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目标。为了能使网络安全教育落到实处,有关部门还可帮助各大高校建立专业的网络安全队伍,一方面既可以提高网络安全知识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又能解决大学生在网络安全方面的实际问题。此外,政府还可以根据网络的最新发展形势,发起专项行动或启动专项项目来推动大学生学习网络安全知识,提高网络安全技能,以便有效应对钓鱼Wi-Fi、移动终端失窃等网络安全领域中的新现象。近段时间,我国就推出了“护苗2015·网上行动”、“网络关爱青少年行动之家庭护卫行动”及“第二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等活动,通过开展公众体验展、网络安全知识讲座等在大学生当中掀起“共建网络安全、共享网络文明”的热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他们对网络安全问题的认识。

结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也呈激增之势,给高校网络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技术层面的网络,它只是一个中性的工具,阿诺尔德·J·汤因比提出:“技术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分。这种力量可以用于善恶两个方面。”[12]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络素养教育,使大学生在移动网络接触方面具有良好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在当前复杂的移动网络环境中,我们还需要整合政府、社会、学校等各方的力量,培养大学生对新媒介信息的分析力和判断力,提高他们处理各类网络问题的能力,推动他们在移动网络环境中走向创造自我价值的道路。

注释:

[1][2][9][10]CNNIC:《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http:// 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

qsnbg/201506/

P020150603434893070975.pdf

[3]蒋宏大:《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及对策分析》,《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第19期

[4]陈华明、杨旭明:《信息时代青少年的网络素养教育》,《.新闻界》2004年第4期

[5]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 Research of MIIT.Mobile InternetWhitePaper.May.2011(in Chinese)《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移动互联网白皮书》2011年5月

[6]娜日、吴晓伟、吕继红:《基于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的网络信息素养评价》,《情报杂志》2011年第7期

[7]《信息素养:网络时代的能力要求》,学习时报网.http://www.china.com.cn/xxsb/txt/2004-07/16/content-5611158.htm

[8]《高校“微博控”增多,逾4成大学生曾被微博谣言误导》,网易校园.http://daxue.163.com/11/1121/11/ 7JCM1QRU00913J5O.html

[11]李月莲:《香港传媒教育运动:“网络模式”的新社会运动》,《(台湾)新闻学研究》2002年

[12]荀春生等:《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因大作对话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

(广东省嘉应学院)

广东省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微博时代”高校校园信息传播的变革(项目编号:2013WYM-0079)

猜你喜欢

网络安全素养大学生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应“实战化”
上网时如何注意网络安全?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