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历史课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015-11-14潘文武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15年10期
关键词:都江堰科学人类

潘文武

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教师应切实承担起传播科学精神、孕育科学素养的责任。但如何才能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笔者从教师专业发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探究方法四个方面谈谈个人看法。

一、注重专业发展,不断提升个人专业素养

历史课程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拥有最广泛的教育资源,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方面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而要把这种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离不开教师。由于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不统一以及时代的飞速发展,教师无论在专业知识还是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上都要不断更新。教师一方面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导向意识,另一方面要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时代发展需要复合型教师,教师要一专多能、文理兼通。要改变这种情况并不难,只要做到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可。教师不仅要阅读文史类书籍,也要阅读其他学科的书籍,特别是科普类书籍;不仅要了解过去的科技成就,也要了解最新、最前沿的科技动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光读书不行,还要放下书本走出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最成功的水利杰作,可是对于它的精妙之处我始终感到困惑,在给学生讲解的时候也就只能照本宣科。直到我亲身来到都江堰,对岷江流向、玉垒山地形、工程结构有了直观的认识后才终于明白其中的奥妙。当我拿着从都江堰带回来的材料走上讲台,引导学生探究都江堰奥秘的时候,自信油然而生。

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

新的历史教材已经完成了从阶级斗争史到人类文明史的转变,科技发展史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进行科学精神培养的最好素材。从茹毛饮血的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蒸汽时代、电气化时代以及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次次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的面貌,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的物质进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中寻找事例,让学生自己列举、对比、体验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人文价值趋向等。在引导学生崇尚科学精神的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科技是把“双刃剑”,科技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伦理等方面带来巨大挑战,科技不能成为脱缰野马,必须把它置于理性的指导之下,让它造福人类。

三、注重引导,让学生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科学的意义在于求真,但追求真理的道路荆棘丛生,充满了艰难险阻。布鲁诺因为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伽利略继续传播“日心说”,被判终身监禁。求实是治学最基本的态度和道德规范,这也是科学的内在要求。不管是人文学科还是自然学科都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尊重事物的本来面目。

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所在,知古是为了通今,继承是为了发展,发展就是创新。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普及科学,更重要的是启迪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宽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给他们足够的自由度,学生只有成为学习的主体,主观能动性和潜力才会被充分激活,创新思维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

四、利用课堂阵地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恩格斯指出:“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简言之,假说是指科学的猜测或设想,是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科学认识的必经阶段。自然科学发展史每一次重大的理论突破几乎都与新的科学假说的提出密不可分。广为人知的有狭义相对论、万有引力、暗物质、宇宙大爆炸理论、大陆漂移论等。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思维最活跃的阶段,如何引导他们走上科学之路?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渗透科学假说的思想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途径。尽管学生构建的假说对人类来说是已知的,但是对学生个人来说却是新的,教师不需要严格地按照科学假说的流程去操作,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并习惯于构建、验证假说的过程。爱迪生发明炭灯丝就是从最初级的假说开始的。因此要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责编 陈 颖)

猜你喜欢

都江堰科学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彩铅画《锦鲤》
国画《李冰垂钓图》
人类第一杀手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BONBONLAND—2017都江堰·西部音乐节将于国庆黄金周举行
谁变成了人类?
拜水都江堰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