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肚菇大棚栽培技术
2015-11-14李建麟
李建麟
摘 要:猪肚菇属中温偏高温型菌类,子实体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为23~32℃。根据漳州地区的气候条件,栽培的形式以大棚规模化墙式叠排袋栽生产。培养料的处理方式为室外淋水预处理、混合堆制发酵和常压蒸汽灭菌。接种后的栽培袋在24~28℃进行发菌培养,一般经30d左右菌丝可长满袋。为了使猪肚菇子实体原基分化较快形成菇蕾,昼夜需有8℃以上的温差刺激,菇蕾形成后,为了提高菇品质量,菇棚温度最好保持在23~32℃,菇棚内的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合理通风和光照,有利于子实体生长发育,生物转化率高且稳定的效果。
关键词:猪肚菇 大棚栽培 墙式叠栽 堆制发酵料
中图分类号:S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7(c)-0086-02
猪肚菇学名大杯蕈,又称大杯伞。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无隔担子菌亚纲,伞菌目,白蘑科,杯蕈属。猪肚菇的营养丰富、鲜嫩可口、味道鲜美、鲜菇中蛋白质含量较丰富,与香菇、金针菇相当或稍高;菌盖中氨基酸含量高于大多数食用菌。猪肚菇属于中温偏高温型菌类,适于在自然气温较高的季节进行栽培,其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5~28℃,子实体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为23~32℃。猪肚菇适应性较广、抗逆性强、栽培管理简单,但对培养料中的木质素、纤维素等物质的分解能力一般,因此栽培料需经过堆制发酵,使高分子物质得到适当的降解和软化,才有利于猪肚菇菌丝的分解与吸收。根据漳州地区的气候条件,栽培的形式以大棚规模化墙式叠排袋栽生产为宜。现将其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 生物学特性
1.1 营养
猪肚菇是一种生命力较强的木腐菌,菌丝生长和菇蕾发育过程中,所需的营养物质均从栽培料内获得。在熟料袋栽中,生产上用棉籽壳、木屑作为主料较好,适当添加麸皮、石膏粉、过磷酸钙等辅料。
1.2 温度
猪肚菇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28℃。在适温下,菌丝洁白浓密,生长迅速,10~12d可长满试管。子实体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在23~32℃,为了使猪肚菇子实体原基分化较快形成菇蕾,昼夜需有8℃以上的温差刺激,原基形成和分化形成菇蕾的适宜温度为23~28℃。
1.3 水分
猪肚菇为喜湿性菌类,抗干燥能力较弱。培养料的含水量应控制在62%~65%。菌丝生长达到生理成熟后,栽培棚内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80%~90%,利于子实体原基分化形成形成菇蕾,子实体的生长发育,棚内相对湿度控制在85%~90%为宜。若栽培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低于75%,原基难形成;相对湿度高于95%时,子实体幼蕾易变软腐烂。
1.4 空气
菌袋发菌阶段,对氧气要求不高,一定浓度的CO2对菌丝生长反而有促进作用。菌丝生长达到生理成熟后,棚内积累一定浓度的CO2,有益于子实体原基形成,而原基分化形成菇蕾和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要合理进行通风换气,确保棚内有充足的氧气。
1.5 光照
菌袋培育阶段不需要光照,子实体发育阶段,则需要一定的光照,散射光可诱导原基分化和菇蕾形成。光线过暗,易形成畸形菇,过强对子实体会造成伤害。
1.6 酸碱度
猪肚菇喜欢偏酸性的环境,培养料配制时,其酸碱度应调节在PH值5.5~6.5,才能有利于菌袋发菌。
2 栽培技术
2.1 栽培季节的选择
根据猪肚菇的生物学特性及漳州地区的气候条件,大棚栽培猪肚菇,春秋两季栽培分别以4月份、9月份作为制作栽培袋的时间较适宜。
2.2 栽培场所
菇棚场所要选择地势高、通风、用水和交通方便的空地或波度较小的山坡地。周围环境要求清洁卫生,远离畜禽养殖场所,以减少污染源,有利于栽培管理。
2.3 菇棚搭盖
菇棚整体用竹子搭建,一般菇棚长为20~30m,宽为10m左右,侧高为2.5m左右,棚顶中心高度为3.5m左右。整个菇棚先用竹子做骨架搭好,棚顶及四周围用薄膜盖上,然后在菇棚外层再加一层遮阳网,利于遮阳及调节透光性。菇棚两头中间留有门帘,棚顶须留有换气天窗,以利通风和调节光线。棚内设墙式排叠架,排叠架的行距约1m左右,长度3.5~4.0m,分两边排列,中间留1.4m左右的通道。
2.4 原料预处理与发酵
2.4.1 原料预处理
由于杂木屑质地不纯,常混些有害成分(如单宁、树脂等),因此新购买来的杂木屑应进行预处理,先堆在室外定时向料堆喷淋清水,使杂木屑中有害成分得到挥发或降解。一般杂木屑在室外预处理2~3个月为宜。
2.4.2 原料配方
棉籽壳30%,木屑50%,麸皮18%,过磷酸钙1%,石膏粉1%。
2.4.3 培养料的发酵处理
近年来的栽培实践表明,培养料经发酵处理可显著地降低污染率,按配方要求,先将棉籽壳预湿,再与木屑、麸皮、过磷酸钙、石膏粉等料混合拌匀,加水调节培养料含水量至62%~65%,拌料后把培养料堆成一堆,堆高约70cm左右,长度视场地而定。建堆后,当堆温上升至45℃左右时,嗜热性放线菌及细菌迅速繁殖,对培养料中的木质素、纤维素等物质有降解和软化作用,有利于猪肚菇菌丝的分解与吸收。整个发酵过程要翻堆3~4次,发酵时间约需3~4d。
2.5 栽培袋的制作
发酵处理好的培养料,即可填料装袋,栽培袋采用17cm×33cm的聚乙烯或聚丙烯薄膜袋。每袋装料重约450g左右,袋口加套环及套环盖。装好的培养料袋要及时进行灭菌,灭菌采用常压蒸汽灭菌,料温达到100℃时保持10~12h。
2.6 接种及发菌
将灭菌好的料袋,料温降至35℃以下移入接种箱(或接种室)进行无菌操作规程接种。接种后的栽培袋可以直接移到栽培棚内以墙式排叠法进行排放。堆叠第一层离地面约10cm左右,每堆叠一层栽培包,在其上面放置两片宽2cm左右的薄竹片相隔,以利于固定栽培袋,栽培袋袋口层层交错,如此层层叠高,叠至高度达1.5m左右为止。在自然条件下培养,一般发菌阶段,棚内的温度控制在24~28℃,温度低于20℃,菌丝生长缓慢。温度高于32℃,菌丝生长稀疏。发菌阶段不需要光照,空气相对湿度不要超过75%,湿度过高时,容易造成杂菌污染。发菌期间,要适当通风换气,以促进菌丝生长。一般经35d左右菌丝可长满袋。
2.7 出菇管理
菌丝长满袋后,先将栽培棚内进行消毒,杀除害虫杂菌,以减少开袋后造成污染。然后用小刀将袋口齐料面割掉,露出料面,3d内不宜喷水,让新开袋口回菌、收水,这时棚内相对湿度控制在75%~80%,菇棚温度保持在23~28℃。催蕾期间,昼夜需8℃以上的温差刺激,有利于原基分化和菇蕾形成。菇蕾形成后,菇棚温度保持在28℃左右,喷水保湿(不能直接向袋口喷水),使菇棚内的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气温在26℃以下,白天将菇棚四周围的薄膜、遮阳网、天窗及前后门帘等覆盖关好,以提高棚内的温度。菇蕾生长期间要适当加大喷水量,并结合喷水加大通风换气,保证棚内有充足的新鲜空气,以利子实体的生长发育。幼蕾期菇棚内相对湿度要保持在80%~90%;成菇期要保持在85%~95%。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出菇期间菇棚温度要保持在23~32℃,每天喷水量要根据出菇量与天气变化,一般菇多、晴天要多喷,菇少、阴天要少喷,灵活调节,科学喷水,合理通风换气。从现蕾到发育成熟在温度较高时需4~5d,温度较低时则需7~8d。
2.8 采收
当猪肚菇子实体七八分成熟、呈漏斗状,菇蕾边缘内卷时要及时采收。采收前1天停止喷水,菇棚内相对湿度要保持在85%左右。采收后2d内不可直接向料面喷水。此时菇棚内的相对湿度维持在75%~80%,养菌10~15d后第二潮菇蕾就会形成,菇蕾分化后的管理同第一潮,一般可采收3~4潮菇。大面积栽培头两潮菇的生物学效率可达50%~80%。
3 结语
该文提出一种适合于漳州地区气候条件的栽培模式,即堆制发酵料大棚熟料袋栽墙式栽培模式。栽培料采用堆制发酵,适当降解和软化原料中的木质素和纤维素等高分子物质,以利于猪肚菇菌丝对养分的吸收。堆制发酵料,在栽培过程中可以有效减少杂菌污染,有利于栽培管理。栽培袋接种后直接采用墙式排叠法发菌和出菇,能充分合理利用菇棚空间,有利于栽培管理中水分、温度、通风换气和光照等因素的调节与控制,才能有效提高猪肚菇的产量与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士瑜.珍稀菇菌栽培与加工[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165-175.
[2] 王波.图说平菇高效栽培关键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18-36.
[3] 刘振祥.食用菌栽培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201-218.
[4] 黄毅.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实践[M].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3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