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英征婚广告的语言特点及文化差异

2015-11-14黄倩田微

科技资讯 2015年21期
关键词:语言文化

黄倩 田微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既依赖文化又折射文化。征婚广告是男性和女性试图通过报纸、杂志或网络找到配偶的一种广告形式。通过对中英两国征婚广告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两国人在自我介绍和择偶标准方面的语言差异大于共性。这些差异产生的根源来自不同的文化价值观,而了解这些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对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起着有用而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中英征婚广告 语言 文化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7(c)-0202-02

征婚广告即男性和女性试图通过报纸﹑杂志或网络找到配偶的一种广告形式。广告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自我介绍,第二部分是择偶的标准。根据内容,广告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生理条件(外貌、年龄)、物质条件(工作、经济状况、教育背景)和精神生活条件(兴趣、 个性、 品德)。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看重不同的内容,这些区别无疑反映了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著名语言学家Halliday认为“对语言符号系统的解释取决于对它所赖以生存的社会或文化语义系统的解释[1]。”,英国社会人类学家Malinowski说过“语言深深地扎根于文化现实和该民族人民的习俗生活之中,语言研究离不开这一宽泛的行为环境[2]。”,可见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依赖文化又折射文化;而文化制约语言同时也寄托语言这一载体把文化传承下去。因此,该研究旨在通过中英征婚广告来探讨其语言特点及背后所折射的文化差异。

1 样本收集

该文所涉及的130条中文征婚广告来自2010年至2012间的《武汉晚报》,另外130条英文征婚广告则选自同一时期的DatingDirect.com网站,中英两国男女征婚者的数量各占一半。

2 广告内容分析

中英征婚广告既有差异又有相似之处,然而,目前为止差异的地方比相似之处更为明显。因此,该研究将重点放在差异这一面。

2.1 生理条件的差异

(1)外貌:中国男女相比英国男女,更喜欢用比较文学、晦涩的四个字的词语或采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形容他们的外貌。“楚楚动人”、“冰清玉洁”、“面如桃花”等表达手段虽然给人们留下美的艺术感,虽有助于提高征婚的成功率,但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模糊不清的印象。相比之下,英国人所用的词都是很客观、具体的。大多数词是用于描述眼睛的颜色,头发或身高。如“长长的金发”、“浅棕色的头发”、“蓝眼睛”、“5.7英尺高”等,即便使用了形容词如“漂亮”、“优雅”、“非常有吸引力”、“帅”等,它们也不像中文那么夸大了。但在择偶方面,两个国家都并没有将其放在重点。

(2)年龄:中国征婚广告都体现了“男大女小”的婚姻观。而英国征婚广告则可以接收相反的价值观“男小女大”。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总是用“左右”、“内”或“以下”等模糊词语来修饰年龄要求,如“28岁左右”、“30岁以内”、“40岁以下”,而英国人则直接“从多少到多少”类似的词,如“寻找28到36岁之间的男士”、“寻找24到32岁之间的女士”说明具体的要求范围。

2.2 物质条件的差异

(1)工作:在中国广告中,几乎所有女性和男性都介绍他们的工作。所占百分比分别占97%和98%。实际上,征婚者提到的大多数工作都是体面的工作,如“高校教师”、“公司经理”都是高收入和稳定工作的象征。与此相反,在英国广告中,只有13%的女性和16%的男性谈论他的工作。然而,只有中国女性重视自己的配偶工作而中国男性和英国的女性、男性不把它列入重要范畴。

(2)经济条件:在中国,达93%的女性和96%的男性都喜欢炫耀他们的经济条件如上文所描述的工作一样。经济条件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收入、住房、汽车和家庭背景。用于形容经济条件的词语也是很模糊抽象,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如“家产雄厚”、“存款丰”、“豪宅多套”、“豪车多部”等,像“雄厚”、“丰”、“多”,让人不知不觉心花怒放,想入非非。在英国广告中,3%的女性提到经济条件,但他们都认为钱不是那么重要。简单地说,他们真正关心的是令人愉快和简单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像中国人那样关心收入、住房、汽车以及家庭背景。但是,中国人和英国人在选择配偶时对此方面的要求都很少。

(3)教育背景:在中国广告中,81%女性和 89%的男性提到他们的教育程度。因为中国人注重工作和经济条件,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也同样关注教育背景。如“名校硕士”、“EMBA硕士”、“武大工科博士”等,人们还特意在学位上加上修饰词“名校”、“EMBA”、“武大工科”来显示他们的优势与出众之处。在英国广告中,女性和男性都没有提及此项就像他们不关注工作和经济条件一样。然而,无论是中国还是英国都很少有人在择偶时提及此项。

2.3 精神生活条件的差异

应该指出的是,精神生活条件中的“品德”,无论是在自我介绍还是择偶要求上都只有相似之处,且中国人和英国人对此方面都很关心。因此,差异分析将只讨论兴趣和个性两方面。

(1)兴趣:中国人只有5%的女性和7%的男性谈及自己的兴趣。且词汇如“多才多艺”、“爱好广泛”、“兴趣广泛”等都显示他们兴趣爱好面广,但是针对这样广义笼统的词人们依然不知具体的兴趣和爱好为何。英国人有78%的女性和男性明确指出他们的个人兴趣,这样对方也会清楚彼此是否兴趣相投,而且英国人的兴趣那才是真的广泛,如“旅游”、“远足”、“唱歌”、“弹吉他”、“游泳”等。对择偶的兴趣要求,故而英国人也要比中国人重视的多。

(2)个性:中国男性和女性都不重视自己的个性表达,因此在这方面的词语是比较单调而乏味。如“性情温和”、“温柔贤惠”、“幽默开朗”等。相比之下,大多数英国女性和男性比中国人更乐于展示他们的个性而且还担心自己展示不够全面。因而,在英国征婚广告中相关的词汇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如“开放”、“热情”、“浪漫”、“随和”、“直爽”等。故英国男女用极其丰富的言语来传达他们对另一方的要求,而中国男女对配偶此方面的要求则屈指可数。

3 文化差异

3.1 “家庭观”与“个人观”

在中国征婚广告中,女性和男性把物质条件如“工作、经济条件、教育背景”放在第一,而非物质条件像“兴趣和个性”却很少提及。而英国的例子都是围绕兴趣和个性进行描述。通过这一点显示中国把焦点放在了维持家庭生存的物质基础上,而英国则强调个人精神上的享受。

3.2 “男权文化”与“平等文化”

在中国征婚广告中,“男财女貌”和“男大女小”这两种观点被人们普遍认可,然而英国广告中强调的则是相反的观点,像“男女平等”和“男小女大”。通过这一点表明中国社会实际上仍是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而英国社会则是男女平等的社会。

3.3 “面子文化”与“非面子文化”

在中国征婚广告中,女性注重外表,男性看重物质条件,即他们很在乎“面子”问题。但英国男女并不关心中国人所谓的“面子”问题。换句话说,中国女性不会用“相貌平平”来描述自己的外表,中国男性也绝不会写不体面的或一般的职业,因为普通的外貌和工作不能增加他们胜算的筹码和脸面的光彩。然而,英国人就一一如实报道。这表明中国人喜欢讲面子,而英国人则实事求是。

3.4 “模糊性思维”与“精确性思维”

在中国征婚广告中,人们用模糊的术语来描述其外部特征、年龄、经济条件和兴趣,而英国人则使用精确的术语来描述外部特征、年龄和兴趣。这表明中国人喜欢以迂回的方式来谈话而英国人则直接切入主题。

4 结语

征婚广告是现代人择偶的一个途径,其内容承载了中英两国的文化内涵,如“家庭观与个人观”、“男权文化与平等文化”、“面子文化与非面子文化”、“模糊性思维与精确性思维”,这些差异都深刻地反应了两国人民的民族性格和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 葛瑞红.从中英文征婚广告浅谈中西方语言与文化[J].中国校外教育,2008(9):58-60.

[2] 于秀芝.谈高职英语视听教学文化因素的渗透[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7):105-106.

猜你喜欢

语言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语言是刀
谁远谁近?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对语言磨蚀的补正之道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