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论任中敏诗词中的赤子心和家国情

2015-11-14程希

中国韵文学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汉民诗词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2491(2015)03-0110-04

*作者简介:程希(1989- ),男,河南驻马店人,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

一 任中敏先生简介

任中敏(1897-1991),名讷,字中敏,号二北,晚号半塘。江苏扬州人,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师从词曲学大师吴梅,1920年8月起先后任教于扬州中学、广东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南方大学。1930年7月任镇江中学校长,1932年7月任南京栖霞乡村师范学校训导主任,1937年6月创办汉民中学。1951年11月起任四川大学教授,197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兼职研究工作,1980年6月回到故乡扬州,任扬州师范学院教授。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生导师。1991年荣获国务院颁发的“为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11月7日不幸与世长辞,享年95岁。

作为爱国者,1919年,任中敏先生“曾携带‘五四’的风暴南下扬州,在二十四桥张贴了一批烈火投枪式的文字” [1](P113);作为教育家,任中敏先生严正办学、恪尽职守,在抗战期间用生命佑护着汉民中学的民族和文化血脉;作为学者,任中敏先生在词学、曲学、敦煌学、唐代音乐文艺学等诸多领域均有大的创获,堪称一代国学大师。

二 任中敏先生诗词创作和研究概况

然而除了教育家和学者之外,鲜为人知的是,任中敏先生还是一位诗人。他在办学和治学之余,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作品。据严申榜、易元福主编的《任中敏先生诗词集》(香港浩德出版社2006年版)一书,笔者稍加统计可知,任中敏先生现存诗歌至少在276首以上,该书收录的这276首作品,包括联10幅,铭2则,散曲1首,词32首,其余则为各体诗231首。严、易二位先生乃任中敏先生早年任汉民中学校长之时的高足。据该书前言可知,这近300首诗词作品还不是任中敏先生诗词创作的全部。“任师晚年可能还有一些作品,我们未能收录” [2](P12),对于这一情况他们也感到遗憾。但筚路蓝缕,任中敏先生的诗词作品毕竟得见天日,该书编者之功不应忽视。除去联、铭等严格来讲并非诗歌的作品,我们对任中敏先生现存的264篇诗歌进行考察,可以发现任中敏先生的诗歌众体兼备,诸体皆精。在体裁上诗、词、曲均有涉猎,律诗、绝句、古风、歌谣无所不有;在内容上也是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状物、赠答、唱和等无所不包。任中敏先生将一颗拳拳赤子之心和浓浓家国情怀熔铸进他的诗词作品之中,展现了当代儒者的大家风范,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

吾生也晚,未能亲睹任中敏先生之尊容,聆听先生之谆谆教诲,但斯人虽逝,风范永存。缅怀半塘学术成就,传承二北道德文章,为加深对任中敏先生的全面了解,我们有必要对先生的诗词作品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然而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基本上还处于原始阶段。文献整理上虽然有2013年江苏凤凰出版社出版的《任中敏文集》,但该丛书并未收录先生的诗词作品,现在看到的也仅有前述的由香港浩德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任中敏先生诗词集》一书。并且该书虽有开拓之功,但还不甚完备,所收内容也颇为驳杂,除诗、词、曲外尚有联、铭、日记、信札等内容。另外由于该书在香港出版,印数也仅有1200本,故流通不广,影响未深。而在学界和诗词界,由于任中敏先生在教育和学术上的巨大贡献,其诗词光芒也为前二者所遮蔽,关注到其诗词的单篇文章也仅有何开粹的《任中敏〈糙米饭〉诗本事》 ①,严申榜、易元福《诗教的楷模———忆著名诗词曲学大师、教育家任中敏先生》 ②等寥寥数篇而已,研究其诗词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和专著目前尚为零。鉴于此,笔者尝试从任中敏诗词中解读其一代儒者的赤子之心和家国情怀。

三 任中敏先生诗词中的赤子心和家国情

扬州作为一座有着2500年建城历史的古城,有着浓厚馥郁的文化氛围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历朝历代,扬州名儒辈出,各领风骚。从鲍照到张若虚,从秦少游到史可法,更不用说名扬海内外的扬州八怪、扬州学派。扬州无愧于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称谓。进入现当代,扬州也同样涌现出一大批功勋卓著的名家大儒。刘师培、朱自清、汪曾祺、任中敏等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早已成为当代扬州一张张精致的城市名片。

任中敏先生作为当代扬州最著名的学者,其在学术界、教育界的地位自不待言,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性格之耿直刚正,为人为学之高风亮节也常为人所津津乐道。而任中敏先生一代国学大家的赤子之心和家国之情在其诗歌作品中也是大量出现,闪耀出耀眼的人性光辉。

(一)任中敏诗词中的赤子之心

任中敏先生一生经历坎坷,早年创办汉民中学,时值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先生九死一生用生命保护着汉民中学数千师生,稍后任职四川大学教授,先生又经受各种不公正待遇,右派的帽子、文革的重压、生活的清苦,先生始终未被现实的重担压垮,而是自始至终保持着一颗孩童般的赤诚之心,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中国教育和文化事业,做出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我们来看以下几首先生的诗词作品就可以深切的感受到先生赤子之心之热诚滚烫。《抗日救国歌》:

时日曷丧!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

还我河山!还我河山!永固我金汤!

一息尚存,此仇必报,铁血撼扶桑!

时日曷丧,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 [2](P16)

该诗乃先生1930年任镇江中学校长之时所作,并经常带领学生唱此悲歌。此时九一八事变尚未出现,先生就有了深深的民族危机感和浓浓的报国之情。整首诗激昂慷慨、字字铿锵,引人警醒、催人奋发,首句语出《尚书·汤誓》,借当时人民对暴君夏桀的仇恨表达出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次句又引用民族英雄岳飞之手书成句,表现保家卫国之赤诚之心。另外查看先生该诗的手稿,全篇使用惊叹号竟达10处之多,可见先生创作该诗时胸中之汹涌澎湃势不可挡。该诗采用诗经重章迭句的表现手法,振聋发聩,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类似这样的杂言歌谣还有不少,比如《奋斗牺牲歌》、《保中华》、《中国童子军镇江县理事会会歌》、《镇江中学女子协进会会歌》、《江苏省立上海中学校歌》、《童子军辞岁歌》《童子军迎岁歌》、《童子军话别歌》、《童子军拔营歌》、《栖霞乡村师范学校校歌》、《栖霞乡师附小校歌》《汉民中学校歌》《汉民小学校歌》、《汉民小学毕业歌》等等,我们听听这些名字也大略可知其内容。此外我们再看一首《满江红》词:

还我河山,指落日,椎胸泣血。存一息,此仇必报,子孙踵接。魂魄萦回辽海阔,精诚呵护榆关密,问金瓯缺处几时圆?心如爇!  公理胜,何能必?头颅好,宁虚设?便空拳赤手,也挠强敌。我有男儿三百兆,人人待立千秋业!听神狮雄吼亚东时,君休怯![2](P42)

该词可谓是前引《抗日救国歌》之姊妹篇,也是任中敏先生为数不多的词作中的豪放词,颇有辛稼轩、陈龙川、刘改之等爱国词人的雄放之风。还有一首七言六句的《黄花歌》也颇有可观:

九月黄花黄更黄,英雄含笑黄花岗。

黄花晚节香犹在,岗下黄花千载芳。

黄花笑煞逐臣辈,不及黄花晚节香。 [2](P43)

该诗乃1934年任中敏应胡汉民之邀赴广州创办仲元(邓仲元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中学时的感慨应时之作。诗人借黄花比喻革命志士之人格馨香、虽死犹生,痛斥一帮“逐臣”的趋炎附势、蝇营狗苟,六句之中句句不离“黄花”这一字眼,有低徊婉转、一唱三叹之致。

其实,任中敏先生作为一代儒者的赤子之心还突出表现在他的一系列儿歌之中。可能我们很难想象平素看似严肃认真、不苟言笑的任中敏先生还有如此纯洁无暇的童心,去创作少有学者涉猎的儿歌。这一束儿歌共有15首,据《任中敏先生诗词集》一书编者所考,可能是任老1928—1931年间应聘上海民智书局时所作,由于篇幅所限,我们仅选录两首以窥斑知豹、尝鼎一脔。《小萤火》:

小萤火,小萤火,来照我,来照我。

扇儿不扑你,你也不要躲。

棉花团儿里,轻松好做窝。

玻璃瓶儿里,一样来坐坐。

玩玩就放你,不要怕什么。 [2](P28)

诗人纯然站在孩童的角度和立场用笔,如母抚儿背哄其入眠一般轻言细语、蹑手蹑脚,生怕打扰了孩子的睡眠,整首诗显得无比静谧和温馨,读之令人尘俗顿消,童心复萌。《桂花》:

满院桂花黄,风来一阵香,甜啊!不要舌头尝。

满院桂枝摇,月来地上飘,美啊,不要仰头瞧。[2](P31)

该诗如山间溪流一般自然流出,毫无修饰而又无比清新,真可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诗人教会我们要用心领悟大自然所赐予我们的美,给予滚滚红尘中的衮衮诸公可谓是一剂清心良药,给予儿童这一特殊读者群体的也是一次生动的美的教育。非肝胆若冰雪、胸中无点尘之诗人不能为此诗也。结合先生平时的为人处世,我们可以发现任中敏先生的赤子之心与明代进步思想家李贽的“童心说”可谓是一脉相承,二位堪称隔代知音。

(二)任中敏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任中敏先生不仅有一颗孩童般纯洁无暇的赤子之心,而且有着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关于这一点,在任中敏先生的诗词中可谓是俯拾即是,不胜枚举。我们首先来看他的两组词。一组是《望江南·展山好》16首,这组词作于1939年,当时的汉民中学已经由南京迁至桂林穿山,胡汉民先生又名展堂,故任先生将穿山易名为展山,写下这组词以资纪念。下面我们选录两首加以说明。

展山好,好事逐人来。古庙不妨留客住,蓬门早已为君开,题额此安排。 [2](P54)

(《望江南·展山好》其二)

展山好,多难此登临。不匮塔前风雨重,小东江上浪涛侵,劫后话同心。 [2](P55)

(《望江南·展山好》其四)

这两首词作者吟咏的是祖国的大好河山,但不同于白居易那三首著名的《忆江南》词的是,任中敏先生在面对展山美景的时候则是满怀诗圣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因此杜诗之成句“蓬门今始为君开”、“万方多难此登临”也就自然而然流露其中,非纯粹为写景而写景,而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除此之外任中敏先生在带领汉民中学师生客居贵州榕江县时还写有一组《忆江南·榕江好》,查龙榆生先生《唐宋词格律》可知,《忆江南》和《望江南》实为同一词牌,该组词也是16首。我们也选录两首如下:

榕江好,第一在江头。潋滟灵光三水合,郁葱嘉气五榕收,地沃古平州。 [2](P109)

(《忆江南·榕江好》其一)

榕江好,小吃不雷同。油炸粑涵鸡蛋熟,水晶糕发豆沙融,甜酒小圆冲。 [2](P112)

(《忆江南·榕江好》其十四)

这组词作于民国34年亦即1946年,诗人带领师生避乱黔西南,生活得到暂时的宁静,目光也就柔和了许多,前录第一首化用东坡“水光潋滟晴方好”之成句,然气魄又较为宏大;后一首以闲适的笔触写到了榕江的小吃,颇具生活气息,绝少夫子气、头巾气。这两组《忆江南》(《望江南》)词展现了任中敏先生的儒者情怀,既满怀天下苍生,又不失生活情趣,借用当代著名诗人聂绀弩的诗句来说可谓是“满怀流水高山意,一片苍松翠柏心” [3](P74)。其实诗人的生活过得并非如此惬意,1950年,正值百废待兴的萧索时节,任中敏先生到达成都,8月21日到9月5日,先生生计无着,为生活所迫在成都街头卖起了五香笋豆。在此期间先生写下了15首卖笋豆的诗,我们仅选录一首就可以清楚的了解生活重压下的任中敏先生是怎样的品格和情操。《八月二十一日风雨之后卖豆伊始》:

骤雨新寒瑟瑟秋,浅篮深榼小绸缪。

蝇头宁逐逢场耻,牛后终辞媚俗羞。

忍贩蚩氓酬异主,苦燃萁甲锻新猷。

人间况味参吾豆,莫厌尊前粒粒求。 [2](P169)

这首卖豆诗明白无疑地表达了诗人不沾蝇头小利,耻于逢场作戏,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

其实,最能体现任中敏先生一代儒者的家国情怀的要数他在1944—1945抗战年间所做的揭露国民党军队各种黑幕的9题(分别为《黄河沙痛哭》、《都不打》、《无人之境》、《诸军》、《指路碑》、《军市》、《伤心》、《商兵》、《商师》)共36首诗歌。我们先看一首《无人之境》:

此境无人一笑成,开关长揖慰西征。

狼奔豕突从君愿,大国泱泱向不争。 [2](P92)

一句“大国泱泱向不争”以极沉痛之反语表达心中之义愤,不知愧煞多少国民党之尸位素餐的军官。还有两首四言长诗《商兵》、《商师》也是用极为辛辣之笔墨对抗战期间部分大发国难财的国民党官兵和校长予以无情的批判和嘲讽,深具《诗经·硕鼠》等篇的讽谏传统。篇幅所限,兹不缀录。作为一个满怀家国之情的学者、教育家和诗人,任中敏先生嫉恶如仇、眼里容不得一点沙子,对一切丑恶嘴脸勇于嗤之以鼻,在当时的政治高压之下一吐为快,这是需要大胸怀和大气魄的。

结语

总而言之,任中敏无论是在教育上、学术上还是在诗词创作上的成绩都无愧于他作为一代国学大师的地位。他是学者,能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华章”,是撑起中国学术界大厦的脊梁;他又是诗人,在诗歌的国度里也是纵横捭阖,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抒发出自己赤子般的真性情、大境界。任中敏先生虽然离我们而去已经二十多年了,但他的赤子之心和家国情怀却永远值得我们珍视和敬佩。

猜你喜欢

汉民诗词
小小志愿者
“九零后”老归侨陈汉民:与时代同呼吸的家国情怀
心声
万岁中国
山东自贸区的四点建议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