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地域文化暨杜甫读书会:杜集形成与传播的复杂性”学术研讨会在河南省巩义市召开
2015-11-14胡永杰
胡永杰
作者:胡永杰,河南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450002。
2015年4月25日至26 日,在河南省巩义市召开了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主办的“杜甫与地域文化暨杜甫读书会:杜集形成与传播的复杂性”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河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杜甫研究学刊》编辑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等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机构20 多家单位近30 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与会学者对百年杜甫研究中的是是非非,以及杜甫研究在当下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反思与评议,并特别就“杜甫与地域文化”“杜集的形成与传播”以及杜甫读书会相关事宜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 《文学遗产》主编刘跃进研究员在开幕式上致辞说:“目前西方有一种理论,认为我们唐以前的作品多为钞本,靠不住,很多经典多有后世增删的成分,与原貌相去甚远。显然,这种论点意在解构我们的传统和经典,有意消解我们的文化自信。杜甫作为中国士人最杰出的代表,杜甫精神、杜甫气质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如果像他这样伟大的作家和作品都受到质疑和忽视,那中国的文化自信又从何谈起?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又源自何处?我只想说明,任何研究,表面只是学术问题,但又不仅仅只是学术问题,也牵涉到很多民族感情问题。所以,当下的细读经典,细读杜诗,杜甫研究,就有了特别的意义和作用。”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葛景春教授认为:“杜甫精神感召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杜甫自始至终都在关注现实关注民生,对国家对社会有担当和责任,这种担当和责任在当今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示范作用。”四川省杜甫学会副会长、西南民族大学徐希平教授和《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社长闫德亮研究员也认为当前研究杜甫,传承杜甫精神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和意义。另外,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西北大学李浩教授也为本次会议发来贺函,对会议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对与会的年轻学人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本次会议所提交的论文,在杜甫与地域文化研究方面,多集中在杜甫与巴蜀文化、河洛文化和湖湘文化。在杜集形成与传播研究方面,更多地探讨了杜集的系年与编次,并结合时代背景对各种杜集本子在流传过程中出现的复杂情况进行了辨别与说明,有些观点和结论令人耳目一新。另外,有文章还专门探讨了晚明、清初及民国时期的杜诗书法,这在杜诗研究中是不多见的,尤其值得关注。
会议结束后,专家学者还专门赴巩义杜甫故里纪念园、巩义杜甫墓、偃师杜甫墓、杜甫青少年时读书生活的地方洛阳等进行了拜谒和考察。此次研讨会的召开,不仅对杜甫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也为中青年学者们提供了一个杜甫研究交流与对话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