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联一军两次西征

2015-11-13

新长征 2015年8期
关键词:西征本溪抗联

在抗联1军的斗争史上,有两次著名的西征。一次是1936年6月1军1师从本溪出发向辽西的远征,一次是1936年11月1军3师从兴京出发向热河一带的远征。两次西征,均是杨靖宇等抗联领导人试图打通与党中央及红军关内抗日先锋军的联系,直接取得党中央对东北抗日武装斗争的领导,改变东北抗日联军孤军作战的局面,扩大和开辟新的游击区域的具有重大军事战略意义的举措。东北人民抗日斗争进入1935年,日本侵略者不仅在东北继续屠杀中国人民,而且进一步把魔爪伸向华北,中华民族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亡国灭种已经成为摆在每个中国人面前的现实威胁。1936年初,日伪当局制定了日本关东军《满洲国三年治安肃正计划》,他们一边加大军事讨伐的密度,一边切断东北抗日联军和抗日民众的联系。其中把抗联活动的本溪、兴京、桓仁、宽甸、凤城、安东、辽阳、抚顺等地区作为南防卫地区,计划在3年内在这些地区“彻底肃清在满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他们派出所谓的“治安工作班”,配合“讨伐队”,强行把在游击区内的群众赶到“集团部落”或平原地带指定的大屯,归屯并户,把群众原来居住的村庄一律烧毁,把拒绝迁移的群众全部杀尽。“集团部落”内的农民耕地也不允许离得太远,秋收时要颗粒归仓,防止农民把粮食供应给抗联,发现与抗联有联系的群众,便要施以严刑,直至处死,并连累亲人和邻里。“集团部落”里的群众,生活日用品全部靠配给制,生活和生命毫无保障,累死、病死、冻饿致死者不计其数。“集团部落”的建立,给抗联1军的活动带来了极大困难。后来日伪当局又开始实施所谓的“东边道独立大讨伐”。东北抗日联军战士虽然顽强地和敌人周旋,但他们已越来越明显地感到,战斗空间在大大压缩,生存处境更加艰难。为了生存下去,为了继续战斗,东北抗联的三路大军在不同的时间采取过同一个战略动作:向西突围,跳出包围圈去寻求新的转机。

通过对中央红军东进计划和共产国际指示的分析,杨靖宇认为,组织部队向辽西热河远征,有希望与进行东征的红军靠近,打开与关内联系的通道。这对于直接取得党中央对东北抗日武装的领导,对于实现改变东北抗日联军孤军作战的局面,进一步扩大抗日游击区,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1936年5月23日,1军军部在本溪草河掌山区的汤池沟附近召开了1师党的干部会议。会议决定1师3团从本溪、凤城中间突破,进入辽阳,越过南满铁路和辽河,直插辽西、热河。4团和6团在3团两翼活动,以便分散敌人兵力;杨靖宇则率领军部和直属部队由本溪向宽甸、辑安活动,以掩护西征部队的行动。6月28日,经过1个多月的周密部署和精心准备的西征部队,从铺石河踏上西征之路。

第一次西征的任务是打通与党中央及关内红军的联系,直奔辽西和热河地区。此次西征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比如在召开的1师团以上干部西征会议上,抗联1军政治部主任宋铁岩对西征行动做了具体安排。这次西征由宋铁岩、程斌、李敏焕分别率领1师师部、保卫连、少年营和1师3团进行。西征部队由本溪与凤城之间的和尚帽子出发,越过安奉铁路,到达朝天贝。

英勇的抗联一路军战士

西征途中,尽管部队昼伏夜行,隐蔽行军,但是仍然被敌军发现。敌军调动了大批兵力围追堵截,西征部队只得放弃原来的计划,边打边走,迂回行军在辽阳、本溪、凤城的丛山峻岭之间,前进十分艰难。中途,1军政治部主任宋铁岩肺病复发,不得不返回密营休养。第一次西征后期,抗联战士们吃饭、休息都成了难题,部队经常饿着肚子行军。而在行军的过程中,尽管1师十分注意隐蔽,但是日军还是有所察觉,他们一方面调动部队在后面跟踪追击,另一方面派兵加强对各村镇的防守,欺骗和威逼各村百姓组成“棒子队”站岗放哨,这使西征部队时常面临被动局面。失去当地百姓的帮助,加上日伪军的围追堵截,使西征战士们在历经数战之后,几乎弹尽粮绝,部队只能穿行于深山野莽之中,连生存都非常困难,野菜、树皮已经填不饱肚子了,为了保存抗联的有生力量,在此危急时刻,师部决定停止前行。7月8日凌晨,西征部队出狐狸沟北岔,到达岔沟姜家堡子(今岫岩满族自治县大房身乡太阳村)。在这里,1师西征领导人召开临时会议,会议通过分析形势、研究敌我情况后认为,在人地两生、处处有敌军围追堵截的地区继续西征,十分不利。会议决定将西征部队化整为零,分三路回师根据地。其中以师部、保卫连为一路的部队,在师长程斌(后叛变)、参谋长李敏焕的带领下,行军至本溪与辽阳交界的摩天岭时,与驻连山关日军守备队第2中队展开激烈枪战,歼敌百余人,取得了局部胜利。战斗中,1师参谋长李敏焕接替机枪射手射击时,不幸中弹光荣牺牲,年仅23岁。

这次西征,1军1师损失很大。到7月下旬返回本溪、宽甸、桓仁老游击区时,400余人的部队只剩下百余人。其中少年营1连回撤时,在北交界碑(今海城所属)与敌人遭遇,经殊死战斗后,全连只剩下连长张泉山和两名战士。为了不当俘虏,他们毅然毁坏枪支,纵身跳下悬崖。虽然这次西征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这毕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而且摩天岭大捷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扩大了抗联的影响。

10月上旬,杨靖宇听取了1师关于西征的汇报后,在干部战士大会上,带领干部战士为在摩天岭战斗中牺牲的李敏焕等人致哀。在讲话中,他肯定了西征部队的英雄壮举。他鼓励同志们说,摩天岭大捷的胜利,给日寇以沉重打击。为了鼓舞士气,纪念这次西征,他亲自编写了《西征胜利歌》:

大军浩荡,人人英勇,日匪心胆惊。

纪律严明,到处宣传,群众俱欢迎,

创造新区,号召人民,为祖国战争。

中国红军,已到热河,眼看到奉天,

西征大军,夹攻日匪,快快来会面。

日匪国内,党派横争,革命风潮涌,

The CB LNA, 120 GHz VCO, LNA-VCO chain, and the on-chip antenna were designed as separate components and measured[14, 18].

对美对俄,四面楚歌,日匪死不远。

紧握枪刀,向前猛进,同志齐踊跃,

歼灭日匪,金田全队,我军战斗好。

摩天高岭,一场大战,惊碎敌人胆,

盔甲枪弹,缴获无数,齐奏凯歌还。

同志们快来,高高举起,胜利的红旗,

拼着热血,誓必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万众蜂起,勇敢杀敌,祖国收复矣。

第一次西征后,经过短暂的休整,1936年11月上旬,杨靖宇率领军部及教导团两个连由宽甸天桥沟密营出发,到桓仁外三堡与3师部队会合,在红土甸子红通沟的一个小山坡上召集第1师、第3师领导干部会议。会议再次总结了1师西征失利的教训,决定利用冬季辽河封冻之机,由3师组织骑兵再次西征,快速突向铁岭、法库一线,直达热河,与关内红军取得联系,进而找到党中央。

会后,3师仅用半个月时间,就组成了一支400余人的精干骑兵队伍。11月下旬,队伍在师长王仁斋、政委周建华、参谋长杨俊恒、政治部主任柳万熙的率领下,自兴京县境出发,挥师西进,经过15天的急行军,部队冲破敌人多次重兵封锁堵截,途经清原、铁岭等地,越过南满铁路北端,到达辽河东岸石佛寺。

此次西征军虽还是昼伏夜行急行军,但日伪当局还是知道了抗联的这一行动,他们误以为是杨靖宇亲自带队,所以调动了大批日伪军对西征军进行围追堵截,紧紧“咬”住抗联部队。鉴于此,3师师部决定狠狠地教训一下身后的鬼子,战斗中战士们与敌人英勇地展开了肉搏战,突然遭受攻击的日军惊慌失措,弃枪而逃。

如此几次,第3师西征部队冲破敌人封锁,途经兴京(今新宾)、清原,路经铁岭,跨越南满铁路北段,历经一个月,终于抵达法库县三面船石佛寺辽河东岸。然而令西征部队始料不及的是,因为气候反常,深冬时节的辽河之水不仅没有封冻,反而汪洋奔流,且各个渡口均被日军严密封锁,渡船也被控制起来,身后的追兵又蜂拥而来。在腹背受敌的紧急时刻,3师西征部队强渡辽河未成,只好边打边撤,绕路返回清原、西丰、兴京一带。最终,400多人的队伍只有100多人突出包围圈,其余都壮烈牺牲。到年底,当3师西征部队返回到清原游击区时仅剩70余人,这次行动标志着抗联1军的第二次西征再次受挫,他们被迫转入爬冰卧雪的露营生活。

抗联的两次西征,使抗联的规模和实力锐减。1938年之后,抗联部队处于不断战斗和转移的游击状态中。转入深山老林的抗联战士们经受了人类历史上最原始、最残酷的生存考验。没有粮食,抗联战士们就用山菜、野果、蘑菇充饥。夏季,风吹雨淋,抗联战士们在山沟大树下露营;冬天,大雪封山的时候,枯枝败叶都不容易找到,战士们实在寒冷难耐,就在营地四周点上篝火,睡在火堆之间的空地上。“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是当年抗联战士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的两次西征是东北抗日战争史上的壮举,是东北抗日联军的重大军事行动。虽然两次西征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但由于西征部队插入了日伪统治的中心地区,又取得了局部胜利,扩大了中共及其领导的东北抗联的影响,鼓舞了群众的抗日热情。

猜你喜欢

西征本溪抗联
新田:红六军团西征攻克的第一座县城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本溪博物馆藏金代铜镜再认识
假 寐
青春激扬 为梦想西征
本溪红叶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
本溪:理顺体制让基层稳定了
本溪水洞游记
左宗棠西征与西北大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