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坎坷之路上的菲律宾新闻传播业

2015-11-13陈力丹李林燕

新闻界 2015年9期
关键词:新闻传播菲律宾

陈力丹+李林燕

摘要 菲律宾经历了西班牙300多年殖民统治、美国40多年的殖民统治以及日本的4年军事占领,二战后基本确立自由主义新闻体制,但其中经历了20年的马科斯的“黑暗统治时期”。本文从不同媒体形态的发展角度观察菲律宾新闻传播业在各个时期的坎坷之路。

关键词 菲律宾;新闻传播;马尼拉时报;菲律宾每日问讯者报;ABS-CBN

中图分类号G219 文献标识码A

菲律宾位于东南亚,面积29.97万平方公里,有大小岛屿7000多个,其中吕宋岛、棉兰老岛、萨马岛、宿雾岛等主要11个岛屿总面积的96%;2014年人口突破1亿,其中马来族占85%,其他民族有华人、阿拉伯人、印度人、西班牙人和美国人。英语是菲律宾的官方语言,菲律宾的报纸、广播和电视,都是以英语作为主要语言发展起来的,根据菲律宾国家统计办公室“2010年人口和家庭普查”结果,菲律宾10岁以上人口的识字率97.5%,在发展中国家属较高水平。

旧石器时代,菲律宾就有了人类活动。公元3世纪,中国与菲律宾有了往来。1390年,从苏门答腊岛移民来的米南加保人建立了菲律宾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苏禄苏丹国。1521年,麦哲伦的船队曾抵达菲律宾。1565年,西班牙占领了宿雾岛,并以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二世命名这个地方为“菲律宾”。1898年美西战争中西班牙战败,美国从西班牙手里接收菲律宾。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在菲律宾建立傀儡政权——菲律宾第二共和国。二战后菲律宾重同美国控制。1946年7月菲律宾独立,此后进入“独立时期”。

1965年,费迪南德·马科斯就任二战后第六任总统,他于1971年宣布取消总统任期两届的限制,1972-1981年间实行军事管制法,以维持他的独裁统治。在他打压下,菲律宾的新闻传播业苟延残喘。1986年,在一片反对声中马科斯被迫出走,3年后客死檀香山。此后菲律宾逐步恢复民主制和新闻自由体制。

公元前200年到公元1500年,菲律宾的主要社会组成单位是“巴郎圭”。巴郎圭指的是容量较大的船只。马来人登陆菲律宾岛屿时,同乘一艘巴郎圭的具有血亲关系人就形成了-个移民社会组织。巴郎圭群体的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各异,彼此独立,保持一定的距离。巴郎圭组织在菲律宾占主导地位,人们普遍认同家庭组织,因而公共权力建立困难,各自为政,结构松散,这对日后菲律宾新闻传播事业的“家族式”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西班牙统治时期的报刊业

16世纪末,西班牙人将印刷机带到了菲律宾,但200多年内没有出版过较正规的新闻性期刊。1811年8月8日,西班牙总督富尔居拉斯(Fernandez del Forgueras)出版《总督报》(DelSuperior Govlerno,直译“高级政府公报”)报道了当时西班牙国会和英国陆军元帅威林顿伯爵在葡萄牙所取得的胜利。这份报纸连续出版,因而被视为菲律宾的第一张报纸。而此前的“报纸”,例如1637年托马斯·平平(Tomas Pinpin,菲律宾印刷之父)出版的西班牙文的《幸运事件》(Successos Felices)、1799年出版的传单纸《公众报》(Aviso Al Publico)均是不定期出版的刊物。

《总督报》是一份周刊,连续出版了15期,总督在第一期巾说明了其宗旨:菲律宾人民长期以来就表现出真减、爱国的精神,最高政府希望他们能够一起分享这些令人愉快的消息。本人将及时地翻译这些外国报纸的新闻,把西班牙人在母国进行的无与伦比的、充满豪情的反法战争和英国盟军的肝胆相照的友情以及他们战胜法国的胜利消息、还有国会开会的消息尽快地送到菲律宾的各个角落。这份报纸是一份传统意义上的官报,由总督自己编写而成,很少刊登菲律宾的地方新闻,除了翻译西班牙和少数其他西方国家的新闻内容,以及摘取西班牙议会的公报外,新闻来源儿近枯竭。1812年2月7日该报停刊。

创办《总督报》的时候,正值西班牙、英国联盟军与法国拿破仑的战争,两班牙政府担心报纸舆论导向不利于殖民统治,遂颁布禁令:“除非得到当局政府的允许,报刊禁止转载外国报纸上的新闻内容”,这是菲律宾历史上第一个新闻检查制度的法案。与此同时,殖民者组成了由政界和教会人员构成的八人检查团,对与政府、宗教、道德等有关的新闻实行严格检查。

1834年西班牙政府决定开放马尼拉为自由贸易港,从而为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先后数家报纸在马尼拉地区诞生。1846年12月1日,菲律宾第一份日报《希望日报》(LaEsperanza)由菲利普(Felipe Lacorte)和埃瓦里斯托卡尔(Evaristo Galderon)编辑出版,该报为安全起见,只报道没有争议的事件,即便如此,也只存在了三年。随后的两家日报分别址l847年出版的《星星日报》(La Estrella)和1848年10月11日出版的《马尼拉日报》(Diario de Manila)。后者由菲利普·潘(Felipe del Pan)主编,出版者为拉米雷斯公司。这张报纸可以算是西班牙统治时期办得最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在西班牙本土派驻有通讯员,该报经营理念先进,收取广告费用。

19世纪50年代,菲律宾出现一批新报纸例如1852年创刊的政府公报《菲律宾官方公报》(Boletin Oficial de Filipinas);1858年创刊的菲律宾较早的商业报纸《商报》(El Cmercio).该报是西班牙殖民时期最稳定、存活时间最长的日报,历时56年;还有一家《观点》(La Opinion),一度被查禁,该报是菲律宾第一家评论性报纸;1859年菲律宾有了一家杂志《图解菲律宾》(La IllustracionFilipinas),以插图的形式展现菲律宾各民族的生活习俗。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报道科学、文学和艺术等的出版物。

1862年创刊的《菲律宾天主教报》(El CatolicoFilipino)被认为是第一家菲律宾宗教报纸,该报由菲律宾语出版商马里亚诺·塞维利亚(MarianoSevilla)出版。1890年巴勃罗·波夫莱特(PabloPoblete)创刊的杂志《摘要》(El Resumen),经常刊登一些奇闻轶事。

二、反西统治时期的报刊业

西班牙统治的后期,菲律宾国内出现一批反抗殖民统治的报刊。1882年,皮拉尔(MarceloH.del Pilar)在马尼拉创办了第一份菲律宾语的报纸《他加禄文日报》(Diariong Tagalog),该报因鼓吹政治改良仅出版三个月即被查封。这场宣传运动的目的是:在西班牙议会中选派菲律宾代表,法律上实现菲律宾人和西班牙人的平权,同时实现出版和言论自由。

1889年2月15日,流亡西班牙的菲律宾政治家格拉两阿诺·洛佩斯·奇那(Graciano Lopez-Jaena)创刊《团结报》(La Solidaridad)。报纸出版后秘密运抵菲律宾,再分发给订户。其宗旨是:“以和平的方式为社会和经济改革工作,揭露菲律宾的真实困境,争取自由和民主。”这份报纸的作者全部使用化名。该报1895年被西班牙当局查封。尔后,这些流亡西班牙的知识分子返同菲律宾,建立了同盟会。1896年1月1 8日,皮奥·巴伦苏埃拉(Pio Valenzuela)等三人创办了菲律宾语的同盟会报刊《自南报>(Ang Kalayaan),但只出版了一期就被西班牙政府勒令停刊。

1897年菲律宾通过“邦克那泼多协定”(Pact ofBiaknabato),规定出版业享有自由权利,菲律宾人与两班牙人享受平等待遇等。1898年6月12日菲律宾宣布脱离西班牙,1899年1月通过的《马洛洛斯宪法》标志着菲律宾第一共和国成立,菲律宾独立革命领袖埃米利奥·阿奎纳多(EmilioAguinaldo)被推选为总统。1898年9月29日,阿奎纳多创办机关报《革命先驱报》(El Heraldo de laRevolucion),该报宣称“我们有足够的力量去实现诉求”,其宗旨是“捍卫菲律宾赢得的权利。”

也是在这一时期,菲律宾出现最早的华文报纸《岷埠华报》,该报1888年由杨汇溪创办,一年多后该报改名《岷报》,由于当时菲律宾识字的华侨不多,销量有限,数月后因经济困难停刊。戊戌变法后,维新派人物流亡菲律宾,1899年潘庶蕃在马尼拉创办《益友新报》,该报鼓吹通过君主立宪拯救国家危亡,是马尼拉保皇会之机关报,存在了一年多。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菲律宾创办的华文报纸除了《岷报》外,还有《华报》《岷益报》《警铎新闻》等。

三、美治时期的新闻传播业

1898年12月10日,美西战争结束,美国和西班牙签署《巴黎条约》,该条约规定西班牙殖民地菲律宾转让美国。美国军队进入马尼拉,与菲律宾共和军发生冲突。1898年9月3日,菲律宾共和国总司令安东尼奥·卢纳(Antonio Luna)和他的弟弟华(Joaquin)创办《独立报》(LaIndependencia)。该报被视为菲律宾独立的舆论阵地,一些著名作家、法官是其撰稿人,但不久就被美国当局镇压。

1901年3月美军完全控制菲律宾,为稳定统治而颁布《煽动叛乱法》,规定任何人不得进行口头或以写作,印刷等方式追求菲律宾群岛的独立,无论是以和平方式还是以武力形式,呼吁独立的行为都是非法的。政局稳定后,美国当局转而采取开明政策,指派法官塔夫脱(WilliamHoward Taft,1857-1930。1901年为菲律宾总统,1909年为美国总统)在菲律宾建立政府,允许人民享有集会的自由,建立起美国式的政治制度。

美治时期,菲律宾出现较多的由美国政界、商界或者军官创办的英文报纸。1898年,当时很多美国十兵抱怨在菲律宾没有一份像样的英文报纸,于是在10月11日,托马斯·戈万(ThomasGowan)创办《马尼拉时报》(the Manila Times),这是菲律宾第一份英文日报。几经转手,被视为“菲律宾报业之父”的亚历汉卓·罗塞斯(Alejandro Roces,Sr.)1927年购得该报。

罗塞斯创立的TVT公司是菲律宾第一个报业集团。他于1916年买下西班牙语的《先锋报》和他加禄语的《哨兵报》,1925年创办《马尼拉论坛》(Manila Trihune),由岁慕洛(Carlos P.Romulo)主编。加上1927年收购的《马尼拉时报》,构成了他的TVT传媒帝国。

1920年8月8日,《菲律宾先驱报》(the phili-ppine herald)创刊,这是菲律宾的第一家全国性的报纸,为菲律宾内海运输业主唐维森特·马德里加尔(Sen Vincente Madrigal)拥有。该报与西班牙语日报《辩论报》(El Debate)、《星期一邮报》(Monday Post)、他加禄语的《生活》(Mabuhay)等构成了DMHM集团,与TVT集团形成竞争局面。

这个时期菲律宾的华文报刊有所发展。由冯自由、宋震、胡汉民、李箕等组成的中国同盟会菲律宾支会于1912年在马尼拉出版《公理报》。这是菲律宾第一张影响大、历史长的华文报纸。1914年,中国共和党在菲律宾创办《中华日报》,1915年2月更名为《新福建报》,由于经营无起色,几个月后停刊。受1919年“五四运动”的影响,非律宾又出现一批华文报纸。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菲律宾的华文报纸一致发出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呼唤。

1922年,美国人亨利·赫尔曼(Henry Herman)在马尼拉市和附近的巴赛市(Pasay),分别创办了广播电台,主要播出音乐,功率仅50瓦。菲律宾是亚洲第一个开办广播电台的国家。1924年,菲律宾的广播电台发射功率提升至100瓦,第一座面向社会的广播电台KZKZ在尼科斯机场创立。同年律宾广播公司(RCP)成立,几个月后,该公司买下KZKZ,又在宿雾创建KZRC广播电台(现存名为DYRC)。当时的广播电台大多为美国人所有,播音员也是美国人,全部为英文播放。

1931年,美国当局颁布电台管控法,成立由商业和工业部长监督的董事会,实施牌照申请和频率分配制度。1939年马尼拉广播公司(MBC)创办,该公司后来发展为一家广播电视公司,其DZRH台是菲律宾最古老的电台。

四、日军占领菲律宾时的新闻传播

1942年1月3日,日本占领了马尼托,解散所有政党。除了日本宣传品,原菲律宾的报刊基本被关闭,所有华文报刊均被停刊。1942年10月12日《黎明》(Liwayway)被允许定期出版,但要接受日本当局的检查,由大阪每日出版公司(OsakaMainchi Publishing Company)负责印刷。同年12月日军轰炸马尼拉,DMHM报系大楼被摧毁后来被允许出版的有《马尼拉新闻》(ManilaShimbun),《新时期》(Shin-Seiki),《比科尔先驱》(Bicol Herald)等,完全得服从于日本的利益抗日菲律宾游击队则散发8.5×ll英寸的油印报纸来鼓舞人民的士气,进行反日宣传。

菲律宾政府和美国军队撤退时,自行摧毁除了KZRH之外的所有广播电台。日军占领马尼拉后使用的三家广播电台分别是KZRH、KZRM、KZRF,后者是日本军事管理当局的主要喉舌。

五、二战后菲律宾新闻传播业的恢复与电视台的创办

1945年2月3日,马尼拉光复。《马尼托自由菲律宾》(Manila Free Philippines)成为光复后的第一份报纸,该报纸由国围战时新闻署出版,最初的报纸免费赠送。美国战时新闻署还开办了广播电台,在经济困难的边远省份组织流动小组传递新闻。与此同时,日本关闭的一些报刊复刊,如《马尼拉时报》《马尼拉公报》《菲律宾先驱报》(Philippines Herald)《马尼拉纪事》(ManilaChronicle)等。拉蒙·罗塞斯(Ramon Roces,亚历汉卓·罗塞斯之子)1945年推出马尼拉第一份晚报《晚间新闻报》(Evening News)。

二战结束后到50年代,被迫停刊的华文报纸纷纷复刊,并有一些新报纸创办,这一时期的主要报纸有《大华日报》《中正日报》《华侨商报》《华商公报》《前锋日报》《新闽日报》等。

日军占领时期被关闭的广播电台战后逐步恢复,KZFM广播电台于1945年5月开播,这是二战后菲律宾开播的第一个电台,由美国战时信息署负责。1946年9月11日,美国将KZFM退还给菲律宾,I947年更名为DZFM,成为菲律宾广电系统的核心。远东公司创建于1945年的美国基督教电台,1948年在马尼拉恢复播音,呼号KZAS。

1950年6月,唐姆斯·林登贝格在菲律宾第一个获得建立电视台的授权:由于原材料和严格的进口管制,他无法建立电视台,只建立了无线电广播台,但他被称为“菲律宾电视之父”。1952年,基里诺(Antonio Quirino)买下博利瑙电子信息公司,获得电视台创办的许可权。他派4位无线电工程师到美国学习电视技术,于1953年10月23日开播菲律宾第一家电视台——阿托电视台(简称ABS)。当时的电视节目粗糙,每天只在晚上六点至十点播映四小时,电视节目的覆盖范围很小,全国只有2000台电视接收机。菲律宾是亚洲第二个引进电视的国家。

1956年,另一家名为纪事广播网(CBN)的电视网创立,创办者是欧亨尼奥(Eugenio)和费尔南多·洛佩兹(Fernando LopeZ)。1956年CBN购买ABS。1967年2月1日更名为ABS-CBN广播公司。

六、菲律宾新闻传播政策的倒退与恢复

二战后,菲律宾人民满怀喜悦期盼自由和民主的到来。1952年,全国新闻俱乐部成立,其目的是“推动新闻工作者之间的合作,维护新闻自由和记者的尊严。”1964年,菲律宾报业协会组织(PPI)成立。 虽然很多学者称菲律宾为美式民主在亚洲的窗口(The showcase of democracy inAsia),但菲律宾是由原始公社直接过渡到西班牙殖民、美国统治和日本占领的,独立后的菲律宾新制度没有扎实的现代民主制传统,与“巴郎圭”血亲家族传统交织在一起后,菲律宾100-200家地主或财阀家族控制着报纸和广播电台,他们以家族利益来决定报道和言论的方向,不同的媒体集团以利益为背景展开激烈的竞争.

1965年当选菲律宾总统并连任4届的马科斯,以新闻传播界的无序竞争为借口,宣布对媒体进行管制。他在1971年出版的《今日革命:民主》(Today's Revolution Democracy)一书中说:“菲律宾的大众传媒只会空穴来风,是不公平的、不负责的,没有一点道德底线,被一些财团及政治寡头所操纵,自私地用于达到其政治和经济的目的”。11972年9月,马科斯实行军事统治,颁布的戒严令宣布:“在当前国家紧急戒备状态时,由政府暂时接管和控制所有的传播媒介。”只有马科斯及其家族的报纸免受影响,如由总统副官、已故将军汉斯·梅兹(Gen.Hans Menzi)拥有的《马尼拉公报》;由第一夫人伊梅尔达·马科斯的兄弟本杰明( Benjamin”Kokoy”Romualdez)管理的《时代》杂志;由总统的朋友罗伯托·S贝内迪克托(Roberto S.Benedicto)负责的《每日快报》(The Daily Express)。当时的新闻从业者也不断遭遇迫害,1976年-1986年间至少有25名记者被杀害,其中1985年就有15名记者不正常死亡。

1972年的戒严令还将华侨学校收归国有,限制华文教学时间,查封华文报社与电台。随后,将前《公理报》和《大中华日报》合并为《联合日报》于1973年2月出版,为当时菲律宾唯一的华文报纸。

菲律宾政府为此组建了管理大众传播媒介的机构——大众媒介委员会(MMC),主要任务是签发各种媒介的经营许可证;1973年5月11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协会(National Press Cluh)直接领导的媒介咨询委员会(MAC)替代了大众媒介委员会的职能。而协会成员全部由总统任命,除了负责签发各种媒介的经营许可证外,还审查刊载的文章,不允许任何有关政府的负面报道出现。

与此同时,政府新闻部审查所有电台播出的节目,MBC被关闭。1973年4月27日,菲律宾广播协会(KBP)成立。发生重大事件,由政府通知广播协会如何报道,再由广播协会通知各个电台和电视台。1974年,总统法令宣布建立广播媒体理事会(The Broadcast Media Council.),进一步加强控制。马科斯采用政治迫害和经济挤压手段,使主要广播电视公司的所有权大多被他的家族和支持者掌控,著名的洛佩斯家族拥有的ABS-CBN电视网络和报纸被关闭,家族继承人坚尼·欧亨尼奥二世被投入监狱。

马科斯政权的暴力、腐败、选举舞弊引起了菲律宾民众的抗争。1983年8月阿基诺被暗杀成为公开反抗的起点。1986年2月,反对党领袖暨总统候选人科拉松·阿基诺夫人与国防部长胡安·恩里莱(Juan Ponce Enrile)、副参谋总长菲德尔·拉莫斯(Fidel Valdez Ramos,1992-1998年为总统)等军政高层合力推翻马科斯政权。此次事件被称为“人民力量革命”,导致马科斯离去和国家民主制的恢复。

阿基诺大人当选总统后,颁布“自由权利法”:今后不能通过任何剥夺言论自由、表达意见自由和新闻出版自由的法律,或者剥夺人民对政府表示不满的和平集会,请愿和申诉的权利。虽然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在1987年被写入菲律宾宪法,但在无国界记者组织(RSF) 2006年第五次伞球新闻自由指数评鉴里,菲律宾的新闻自由排在最劣的等级,居第142位。低排名的最主要原因,包括对记者的谋杀及法律上的滋扰。根据RSF的数字,从1986-2005年10年期间,有52位记者在菲律宾被谋杀。

2007年总统阿罗约女士当政时,推出国家安全立法以限制记者的权利;并发出行政命令创建国家安全审查制度,其目的是“保护和确保领土完整和尊严”的机密信息以应对“国家的敌人”。2012年(总统阿基诺三世当政)在没有任何记者或记者组织参加的情况下,推出网络犯罪防治法,将诽谤罪无条件地延展到网络。反对者们在推特上制造热点词汇进行扩散,并向最高法院提出15次请愿,指出网络犯罪防治法违宪。“媒体自由与责任中心”(CMFR,20世纪90年代成立的以菲律宾为基地的六个东南亚国家的组织)认为,该法律为“自马科斯宣布戒严40年后,对自由的最严重的攻击。”在2012年年底,该法暂停。

七、菲律宾新闻传播业的格局

如今在菲律宾,诸种传媒中,影响力最大的仍然是报纸,两家古老的英文报纸《马尼拉时报》和《马尼拉公报》仍然是具有威望的报纸,但敌不过发行量最大的两份报纸《菲律宾每日问讯者报》(Philippine Daily Inquiree)和《菲律宾星报》(Philippine Star)。《每日问讯者报》创刊于1985年12月9日,发行量平日25万份,周末版27万份。该报不仅是菲律宾各阶层和年龄段阅渎最多的报纸,也是菲律宾获奖最多的报纸 该报在国内有4个地区分社,向各省派遣有130多名记者。2007年第一季度,该报占据了英文大报54%的市场份额。《菲律宾星报》创刊于l986年7月28日,发行量平日25万份。内容主要涉足菲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焦点信息以及国际热点以及时事评论。该报内容比较严肃,着重理性分析,立场保守。

菲律宾华文媒体,目前形成“五朵金花”的格局,即《世界日报》《联合日报》《商报》《菲华日报》《华报》。

菲律宾通讯社成立于197年3月l日。与中国、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巴基斯坦、日本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通讯社建有新闻交换关系,与美联社、路透社亦有工作联系。

菲律宾新闻传播界的组织有257家,代表性的如菲律宾全国新闻记者俱乐部(NPC)、新闻摄影家协会、出版者协会、马尼拉海外记者俱乐部、外国记者协会等。其中NPC是代表菲国新闻界的全国性组织。

菲律宾1987年宪法规定,外国人不能在菲拥有新闻机构,外侨也不能在新闻机构工作,因而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有线电视网100%为菲律宾人所拥有。

截止到2013年,菲律宾有629家广播电台,其中商业电台488家,10家宗教台,7家教育台;电视台共137家,136家民营。菲律宾的广播电台、电视台使用的语言主要是英语,其次是他加禄语和华语。

马科斯下台后,坚尼·欧亨尼奥二世通过法律程序重新取得了ABS-CBN公司的所有权。当时它是全菲排名最末的电视公司,但几年后(1992年)该公司成为菲律宾第一家上市媒体集团,也是菲国内最大的传媒机构。阿罗约当政时曾以经济手段企图将ABS-CBN公司所归国有。不示弱的洛佩斯家族在ABS-CBN新闻频道“ANC”专辟“直言不讳”和“在线”两个栏目,对政府部门的纰漏不遗余力地口诛笔伐,观众叫好之声不绝。阿罗约被迫向其让步。

目前ABS-CBN是菲律宾第一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还是第一家跨媒体实体,提供广播电视节目以及电视节目制作业务。菲律宾本地的多数电影和电视剧由该公司制作。不过近年该公司的总营业收入和广告收入均呈两位数下滑,主要原因是企业客户缩减广告支出。

菲律宾国家,一播公司(NBC),是拥有电台最多的公营广播公司,在全国有22座电台。人民电视台为唯一公营电视台。洲际广播公司(IBC)拥有的电视台最多,共8家。坎拉翁广播系统(Kanlaon Broadcasting System,简称KBS)拥有两家广播电台和一家电视网公司,并在技术业务上管理政府的第四电视台。教育广播主要由菲律宾广播电台(PBS)和大学等教育机构所属的电台来进行。

国际电讯联盟的一项研究显示,2012年,菲律宾个人使用互联网的比例为36%。与东盟其他国家相比,菲律宾的互联网普及率在新加坡(74%、马来西亚(65%)和越南(39%)之后居第4位(36%)。菲律宾每100个人中移动电话用户数量在2000年只有8台,到2012年已达106台。

相比于其他东南亚国家,菲律宾的新闻传播业发展迅速还是比较快的。菲律宾的新闻传播业被视为美国新闻传播业在东南亚的翻版,但实际上美国经验与菲律宾本国文化传统如何结合,菲律宾并没有获得成功的经验,菲律宾的新闻自由饱受诟病。菲律宾的新闻传播事业仍需为追求自由而奔走。

猜你喜欢

新闻传播菲律宾
7.0级强震袭击菲律宾
变成什么好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菲律宾遭遇水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