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以臻道”小议
2015-11-13林中鹏
林中鹏
有高度
我理解的倡议者“气以臻道”的主张是指:从气功的修持入手而达于“至道”的境界。这是此前数十年的气功普及工作中从未意识到的。道,过去只在黄、易、老、庄四经典的阅读中朦胧感知,而将其同气功的修持联系在一起,上海的朋友们恐怕是最早的,“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如果不是亲身体验,从书本中来,到书本中去,对“道”的认识只能是一知半解;反过来,失去对道的根本追求,纠缠于某功某法一时得失的争执,终将陷于泥潭而不能自拔。
回顾上世纪80年代初,气功的普及曾有过飞快发展:从1981年参加气功锻炼的人数22万人到1984年的三四千万人。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民间自编自创的“功法”,据不完全统计,也从最初的寥寥无几发展到七八百种之多。群众习练气功热情可嘉,然而,这种热情未能得到“道”的正确引导,至90年代初,终于形成了乱象。无规矩不成方圆,“气以臻道”的倡导是克服可能出现这类乱象的唯一正途。
有传承
作为中华文明之源,“道”从来就不曾离开过我们,只是囿于种种历史原因才留下“道不远人,人自远道”的遗憾。“气以臻道”的提倡,使得中国气功的继往开来重新接上“道”这源头活水,避免可能再现的种种遗憾。
气功修持的目的在于养生,而养生之要在“养心”。这就是说气功之道不仅仅局限于追求健康长寿,在二者兼得的同时更赢得人格的完善、智慧的升华。庄子为达到气功之道的“秘诀”是:“以恬养知”和“恬养知生”。“恬”即“恬淡虚无”之“恬”;“知”古称“识神”,俗称“智慧”。恬淡虚无的境界,需要运用智慧去营造;反过来,恬淡虚无的境界是孕育智慧升华的温床。“气以臻道”的倡导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人类生存质量提升的美好愿景。
有胆识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产生过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但是,其中只有两位荣膺国家“时代先锋”的称号,他们分别是冯理达和钱学森。耐人寻味的是,他们都是在崎岖的道路上运用现代科学探索养生之道的先行者。“气以臻道”倡导者勇敢地举起他们的旗帜,决心继承他们的遗志,从“全新的视角,透过唯象研究,重新激发起人类对生命的思考与敬重,重新挖掘出科技文明下的人文精神”(“倡议书”语)出发。上海市气功研究所的同道们不仅阐明了他们的非凡胆识和勇气,而且也表现出了他们的卓识和远见。 【编辑:迟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