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风景园林》10年历程
2015-11-12何昉
何昉
回望《风景园林》10年历程
何昉
2015年,中国经济迈入“新常态”,新的机遇开始显现。中国,开始一个新时代。
2015年,《风景园林》杂志迎来10周岁生日,新的发展之路徐徐铺就。我们,蓄力寻求一个新时代。
1 缘起
1.1杂志诞生的行业发展背景
(1)学科发展陷入低谷
中国是世界风景园林之母,风景园林发展有数千年历史。但直至1951年才创办造园学科并发展成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科。在1984年7月31日教育部、国家计委发出“印发《高等学校工科本科专业目录》的通知”中,“风景园林”专业首次出现在通用专业目录部分的土建类专业中。1980年代,全国风景园林专业教育规模很小,但是孕育着多样性,学科发展迎来小高潮,招收和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本科和硕士生。然而,自1994年起,风景园林本科专业从工科土建类调整至农学环境保护类,可授农学或工学学士学位;1997年由于教育主管部门拟削减二级学科和专业数量50%的设想,对研究生学科目录调整,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二级学科被合并至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二级学科;1998年本科专业目录修订,风景园林专业被合并至园林专业或城市规划专业,“风景园林”学科名称一段时间内消失在专业名录中。
进入21世纪,风景园林学科和专业规模依然较小,行业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科属性和专业特性依然是不明确的。同时,对于风景园林学科和专业名称的讨论——“景观设计”还是“风景园林”异常激烈,《中国园林》学刊2004年第5期和第7期集中刊发了数篇辩论文章,而关于行业执业注册资格名称是“注册景观设计师”还是“注册风景园林师”的纠结,也让风景园林行业错失了实施注册资格制度的良机。
(2)寻求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发声平台
忧心于学科发展与社会环境提供的良好机遇严重不符,风景园林行业一批青年学者认为中国现代风景园林事业理论和实践的积累已经到了进行广泛整理和总结的时机,希望在繁荣设计创作,增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提升风景园林学科影响力上有所作为,而专业媒体无疑是当时最好的平台。
正值风景园林学科进入发展低谷期,作为长期活跃在风景园林行业一线的中青年学者和设计师,对学科发展的关注和强烈使命感,我和多位业内好友一起怀着高度的战斗热情开始行动,四处奔波,主动向有关人士进行呼吁和寻求帮助,积极澎湃的创刊热情最终得到了回应。首先是来自建设部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鼓励,经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信息委员会多方斡旋,时任学会理事长周干峙院士不仅同意将学会信息委员会的内部交流资料——《风景园林汇刊》(2001年起更名为《风景园林》)交由我来执行改版运营,并欣然题字“风景园林”作为后来《风景园林》创刊后一段时间的封面主题文字。这对于《风景园林》日后的发展,无疑是最好的鼓舞和鞭策。自此,《风景园林》学刊从她诞生之前与周干峙院士已结下了不解之缘。
(3)从内刊到“正刊”的短暂而漫长的一个年头
但是作为一本学会内刊,当时的《风景园林》还远远不能胜任学科宣传和发展的阵地,我自己也不禁时时感慨内刊何时能升级为有正式出版刊号的“正刊”。虽然感慨,但是并没有停下努力的步伐,我遍访了建设部城市建设司、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及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得到了来自行业主管和学科实践前沿者的热情帮助和支持,大家纷纷献言建策,集思广益。
事情出现质的转机,是我在深圳组织筹划成立北京林业大学深港澳校友会的时候遇到老朋友何凤臣先生,同是高校校友会秘书长的我们一见如故,交流创办校友会经验的同时,对公益事业共同的热情和热忱的动力使我们几次聊到《风景园林》内刊申请国家出版物正式刊号的事情。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的何凤臣先生,凭借出色的语言表达、对跨界融合的追求以及对风景园林专业的爱好和热情,积极联络新闻出版总署,直接协助我指导和组织刊号申报工作。被我们的热情和努力打动,时任相关领导均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热情关心和指导,最终促成了风景园林行业一项要事。一年,短暂而漫长的一年,《风景园林》直接从学会内刊升级为“正刊”。
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北京林业大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由于向新闻出版总署申报过程中,首先考虑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渠道进行申报,但是遭遇挫折未获批复,经多方咨询得知当时政策原因对以学会、协会背景的申报均不予理睬,同时得到建议可以考虑通过高校渠道转教育部申报。抱着知难而进、愈挫愈勇的热情,我们征得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同意,继续通过北京林业大学申报,终获通过。此项事业终有好事多磨的良好开端,欣喜之情无以言表,多次申报过程中,先后得到了时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周干峙理事长、甘伟林常务副理事长和孟兆祯副理事长、北京林业大学吴斌书记、尹伟伦校长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借此,对中宣部、中国科协、国家出版总署、中国人民大学等各界领袖、行业大家和众多帮助支持申报工作、做出指导、出谋划策的众多朋友深表谢意。
2005年,《风景园林》杂志公开发行顺应时势,众望所归。在刊号申报过程中,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的王向荣教授经常讨论,逐渐形成共识。当时我第一时间盛邀王向荣老师担任杂志社主编,王老师欣然同意。从德国留学归国的王老师一直关注国内和国际风景园林发展动向,扎实的风景园林功底和儒雅热心的人格魅力,使他胜任杂志社主编游刃有余,为杂志的高起点发展奠定了专业基础。同时,在甘伟林和孟兆祯两位学会前领导的主持下,经得多方意见,草拟了杂志顾问和编委会名单。
2005年4月底,《风景园林》创刊座谈会在北京林业大学召开,邀请学会领导、行业主管部门领导、业内专家和校内领导出席,对本刊的定位、办刊方向和首届编委会组成热烈讨论,真诚建议。座谈会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甘伟林常务副会长和北京林业大学吴斌书记联合主持,会前北京林业大学校领导批复了由孟兆祯院士担任名誉主编、尹伟伦校长担任名誉社长、王向荣教授担任主编、我本人担任杂志社社长等在内的编委会名单。《风景园林》自此得到更多关注、指导和更多期望,获得国内外出版刊号的《风景园林》,走上新的里程,为风景园林学术交流增添了新的载体和宣传平台。
1.2杂志成立之初所承载的期望和使命
在本刊办刊之初,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和北京林业大学以及行业专家寄予了极大的期望。孟兆祯院士为创刊号撰写题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贺〈风景园林〉创刊》的刊首语中提出希望:“《风景园林》要发扬实事求是的作风和贯彻科技兴国的国策……诚望《风景园林》以中国传统的特色自立于世界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刊之林。在中文版的基础上,要通过英文文摘逐步争取出英文版,介入世界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学刊之林”。时任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尹伟伦院士希望本刊“成为繁荣学术创新的沃土”。
《风景园林》创刊后第一本增刊,来自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大师孙筱祥教授的关心和支持。孙教授不仅同我们亲切的探讨杂志创办、发展运营的方法和方向,还身体力行,把自己毕生喜爱的创作作品,包括学术文章、设计作品、绘画、篆刻等艺术作品在《风景园林》集刊出版,这一行动犹如给创刊之初的《风景园林》一剂强针剂,无论在发展定位、刊物质量方面都有了崭新而明确的方向。
《风景园林》从创刊之日起,就立足本土,致力于让世界通过杂志了解中国,同时让中国读者及时地了解国外学术的最新动态和信息,实现中国品质与世界的融合。
1.3众人拾柴火焰高 杂志社的团队建设和稳步发展
在2005年出任社长之前,我已与风景园林结缘30多年,从青涩、懵懂的少年学生,到初出茅庐的青年讲师、高校教授,再到追求理想的设计师,以深圳特区为创业起步,逐步带领出一支具全国影响力的以风景园林为龙头发展的规划设计队伍,对学科和行业发展深有体会,多方运作,极力推动《风景园林》获取刊号,公开发行并制定方略、发展学术、凝聚精神财富。《风景园林》杂志由北京林业大学作为主办单位主办,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以下简称“北林苑”)承办。从接手《风景园林》内刊开始,为了创办和办好杂志,北林苑一直全资投入,前后投入数百万元,由黑白到彩版、由行业到跨界、由国内到国际,由学术到实践,为该刊发展一次次掀开崭新一页。
除了资金投入,北林苑接受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指导,贯彻北京林业大学的要求——“领导执行杂志社发展的任务”,全力提携并为杂志投入了大量人力资源及源源不断的人力培养和支持。在杂志创刊之初的2005和2006年,杂志社副主编何凤臣先生积极挑起重担,主持杂志社日常工作,其丰富的管理运营经验帮助杂志社度过了最开始的短暂茫然,稳步发展。2006年开始,杂志社在业界广觅英才,先后来到杂志社工作的有优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师、担任《风景园林》运营总监、继何凤臣先生之后主持杂志社日常行政事务和发行工作的周旗女士以及积极创立运营杂志官方微信的文桦女士,还有坚守岗位、兢兢业业的资深美编陈永清和运营部杜婉秋,他们的积极工作给杂志发展带来了强大的社会和市场活跃度。
在2006和2007年,杂志迎来两批应届毕业,他们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的李翠筠硕士、中山大学英语系的章健玲学士以及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的林广思博士,这些同事为《风景园林》注入了新生血液,他们的专业和热情以及对《风景园林》的忠诚和热爱,使得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得到了更快更好的锻炼和成长,今天他们依然在和《风景园林》共同前行、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感谢他们!
近年来,《风景园林》持续得到北京林业大学宋维明校长及分管副校长张启翔教授的关心和热忱指导,同时得到来自李雄院长领导的园林学院各位同仁和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这一切让《风景园林》保持了更深厚的发展根基。2014年,在杂志面临双月刊改为月刊的重要发展机遇之时,由李雄院长、王向荣主编和我商讨推荐,杂志社增任北京林业大学郑曦老师为杂志社副主编、赵晶老师为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张云路老师加盟编辑部。《风景园林》与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前沿继续并步同行!
2 《风景园林》学刊的专业发展和跨界拓延。
《风景园林》从其创刊起,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关心和指导下,积极响应学会办会宗旨,坚定杂志整体定位就是学科发展和行业公益。虽然是一项不以谋利为目的的公益事业,但是我们还是需要紧密结合商业市场变化,有序地开展企业运作。为此,在常规印刷出版外,杂志社积极举办或参与学术活动,开展研讨交流,推动风景园林学科发展;举办设计竞赛,倡导原创思想,促进景观设计创新;成立理事会,策划、筹备或承办各种行业活动,搭建合作平台,凝聚行业力量,携手合作共同进步;坚持学习借鉴,提升行业发展水平,多次组织国际学术交流、考察和访问;顺应时代发展,利用网站、微信、微博,拓展平台建设。
2.1由杂志社执行策划组织的多项开拓性活动
(1)开辟中国原创景观竞赛的先河——“百思德”杯原创景观竞赛和国际论坛
为繁荣行业创作,鼓励景观原创,促进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北林苑与《风景园林》杂志社共同承办“2014年度原创景观设计奖(中国·深圳)”,评选分为专业组和新锐组2个分类。2014年度原创景观评选在设计之都深圳首届举办,并与2013年首创的原创建筑构成双年孖赛:专业组评选项目均为落地竣工项目,公众使用和社会效益很关键;评委均来自赛区外,采取封闭式无干扰评审流程,关键体现项目评审的公平公正。新锐组评委诚邀包括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堂妹钱学敏教授在内的多位跨界专家担任,评选项目类型多样,评选出的获奖作品也较有代表性,寄托了“向自然学习”的无为设计理想,反映传承文脉、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潮,获胜方案将在安徽滁州“中国景园之家”落地建成,从方案奖励到落地施工,得到安徽省百思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全程资助。
2014年12月26日,我们隆重举办以“创新的景观”为主题的2014景观·设计国际论坛(中国深圳),同时举行盛大的原创景观竞赛颁奖仪式,孟兆祯院士出席做重要报告并为获奖设计师颁奖。原创景观评选和原创景观国际论坛是同一活动的两个高潮,由建筑大师孟建民和我负责总策划,是深勘协立足深圳设计之都推进园林和景观规划设计水平和城市品质的重要举措,同时得到了园林和景观分会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深圳园林行业力量和影响日益瞩目。
(2)汶川“中国五·一二地震纪念景观概念设计国际竞赛”——代表了推动和倡导行业公益发展的积极力量
北林苑作为广东省建设系统在汶川地震后第一批进川援建的规划设计队伍,大家不但捐款捐物,我们还组织了20多名规划设计志愿者深入震区开展调研和规划援建工作,其中就包括林广思博士。我们在汶川感触颇深,为了纪念地震中逝去的生命,探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帮助灾区迅速恢复重建,杂志社担起一肩之责,利用专业的力量,于灾后一周之时,即5月26日迅速发起和组织了“中国5·12地震纪念景观概念设计国际竞赛”。竞赛共收到报名表267份,有效方案120个。8月4日,竞赛结果最终成功揭晓。同年6月22日至23日,杂志社在深圳主办了“中国灾后城市防灾/绿地再建规划设计高级研讨会”。2009年5月,杂志社还举办了“中国5·12汶川地震纪念景观概念设计国际竞赛”作品展。
(3)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大学生竞赛——关注行业新生力量的教育和培养
为提高风景园林专业大学生的设计水平和实践能力,鼓励和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大学生对风景园林学科和行业发展前沿性问题的思考,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陈晓丽理事长的支持下,2009年至今,杂志社连续5年参与承办或协办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大学生设计竞赛。北林苑则在2009年和2011年分别提供赞助支持。竞赛深受关注,并在广大风景园林专业大学生中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4)深圳·光明设计训练营——关注和实践风景园林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2009年4月18日,《风景园林》杂志社、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协助深圳市光明新区城市建设和管理办公室、法国凡尔赛国立高等风景园林学校主办了深圳·光明设计训练营启动。此次训练营借助深圳市光明新区两明中心区滨河湿地公园这个具体案例,旨在为高校、设计院搭建起一个新型的高效务实的研究平台,共同研究、分工协作,创造出具有合理使用功能、良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质量的方案成果。这是风景园林专业牵头兼具城市规划和建筑专业背景的新研究,是风景园林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实践。
2.2坚持学习借鉴,提升行业发展水平
“风物长宜放眼量”。为促进风景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在坚持本土特色的同时,吸收和借鉴世界园林行业发展的优秀成果,杂志社按照“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大力促进对外学术交流和考察,不断追踪学术前沿,拓宽行业视野。
我们致力于推动风景园林行业和学科的发展。近年来杂志社策划组织了中国风景园林60年系列论坛之北方论坛、岭南论坛、江南论坛、风景园林企业家论坛、“孟兆祯院士思想论坛”等,通过大事记、访谈和座谈会的形式,回顾了我国风景园林行业的成就,在业界影响很大。
2012年、2015年,杂志社连续两届会同北林苑一同承办或协办实施广东绿道讲坛,邀请国内外专家撰文研讨,多次推出相关专题,研究绿道、社区体育公园、郊野公园、海岸线公园、城市公园等公园和各类特别保护地区的规划建设,在推动广东省绿道升级和省域公园体系建设等方面助力颇多。杂志社还第一时间主办了著名绿道专家杰克·艾亨(Jack AHERN)教授广东绿道之行深圳站会议。杰克·艾亨教授在深圳进行了一系列以绿道规划策略为主要内容的讲座,把国际绿道规划的前沿理念带到了广东,为正在实施绿道建设的广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3顺应时代发展,拓展平台建设
(1)扩容改版提质
自公开出版以来,为了更好的呈现学术论文和设计作品,带给读者舒适的阅读体验,10年来我们进行了3次全面改版。2005年筹备创刊时,杂志社邀请著名平面设计师韩家英的设计事务所设计封面和指导内页设计,开本选用了大气时尚的特16开,与国际前沿的平面设计风格。2008年,随着优秀项目和研究论文的增加,我们新增12页,由创刊时候的120页升级为132页,并修订了部分小栏目设计,进一步增加了可阅读性。2011年,《风景园林》版面全面改版,设计了新的Logo、封面和内页,新增评论性栏目“论语”、“材料”等栏目,页码也由132页丰富为164页。2015年,《风景园林》在大家的关爱和呵护下走过了10个年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杂志全体同仁进入提升发展的新时代,大家更繁忙并更快乐着。
(2)纸质媒体向互联网+时代转变的多媒体发展
杂志自创办之初就非常重视网络宣传阵地的建设,在坚持办好纸质刊物的同时,顺应时代发展,积极引领行业新风,抢占网络高地,一方面做好官网的内容维护更新,一方面编辑电子杂志剪辑,通过电子邮件渠道直投给业界人士,并将电子杂志改版为直接展开式,使邮件内容能更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此外,还与ABBS、风景园林新青年等多家专业网络媒体合作,定期发布杂志摘要内容。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杂志社与时俱进,借力强势平台积极拓展。2006年,杂志社在新浪上开设了博客;2011年,杂志社新浪微博开设;2013年,杂志社微信号开设。截至目前,通过认真经营,微博关注用户发展到2.3万,微信关注用户近1万。通过打造“指尖上的风景园林”,有效加强了风景园林行业的信息传播,助推了杂志发展壮大。
3 展望
10年过去了,中国风景园林的学科地位和规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科地位的极大提升、教育规模和行业规模迅速膨胀、国际影响的提高和多背景学术共同体的初步成型。风景园林(学)在取得硕士专业学位(2005年)、一级学科(2011年)和目录内专业(2012年)之后,风景园林的学科地位已经上升到顶级。这10年中,我国规划设计中的优秀作品和学生竞赛屡屡获得学生大奖,国际影响力迅速提高;建筑、农林、艺术、地理背景的院校目前已经初步形成风景园林学术共同体。这种规模和发展速度是其他国家所不曾有过的。
中国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市场也让世界上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经过大发展,中国风景园林行业空前壮大:拥有了全球最多的风景园林从业者,资本实力最大的几个上市公司,做了全球最多的工程。
展望未来,我们目标和策略如下:
(1)继续做学术高地——成为中国风景园林的标杆。我们认为,今后10年,中国的风景园林行业将建立和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在此过程中,《风景园林》将责无旁贷,继续坚持刊物的学术性宗旨,以强烈深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选登刊发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持续推动学术进步。
(2)同步宣介和引进国内外最新的风景园林理论、理念。我们将保持敏锐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兼容并包的开放心态,进一步密切国内外学术交流,特别是加强和国际知名设计事务所以及相关组织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力争成为国外优秀风景园林作品的中文版首次发布平台;同时,也要把国内的优秀项目推介出去,实现互利共赢,并通过扩充《风景园林》英文版面,使其成为中国和国际风景园林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
(3)成为中国风景园林行业学术繁荣的推进器。充分利用《风景园林》杂志平台的优势,组织各种类型的学术论坛、沙龙和研讨活动等,广泛汇聚业内各类人才,围绕行业先锋话题,开展讨论和思辨,进一步凝聚共识,共同推动行业学术繁荣。
(4)成为推进作品原创和行业跨界的吹鼓手。今天的风景园林已经发展成能影响国家战略的重要行业,“风景”已然成为重要的“国家资源”。《风景园林》在公众宣传、行业引导、学术展示等方面都面临着创新发展的大好机遇,要全力支持行业从传统范围向新兴领域扩张;充分发挥杂志的媒介作用,成为行业新理念的发声筒,跨界融合的试验平台。
(5)坚持市场化方向,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杂志社一方面要积极开拓市场,为杂志生存和出版活动良性循环创造必要的经济条件,同时要继续关注社会公益事业,在风景园林学科普及,提高群众的生态意识,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有所作为。
(6)致力于多维媒体发展模式,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社会,保持高度的敏锐性,根据社会群体阅读习惯的深刻变化,在坚守传统纸媒阵地的同时,积极拥抱互联网,利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进一步扩大受众,提升杂志的影响力。
最后再次感谢!感谢一直以来关心、关注、支持、喜欢《风景园林》的各界朋友,您们的每一次阅读都是我们最殷切的期待和喜悦!
最后再次祝福!祝福《风景园林》,乘着中国社会转型的东风,遵循“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发展方向,与中国风景园林行业一道共续美丽华章,迎接下一个扎实奋进的10年!
何昉/1962年生/男/教授/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院长/首席规划设计师/本社社长(深圳 518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