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世龙:做“英雄王成”革命精神的传播者

2015-11-12王高岩

新青年 2015年11期
关键词:王成儿女英雄

王高岩

我们将塑造青年人关注社会与现实的公民人格,让更多的普通人以公民记者的身份来感知社会的动态,见证时代的发展。

不久前深圳市松岗中学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报告者,他以自己拍摄的反映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故事的经典电影《英雄儿女》为主线,给中学生们讲我党、我军的革命传统和英烈故事,他的报告,形象生动,尤其当他在报告中再现英雄王成手持爆破筒怒视敌人的动作,和那充满革命激情、气吞山河的呼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时,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学,大家对他的演讲报以热烈掌声。这位深受年轻人欢迎的报告者,就是电影《英雄儿女》中战斗英雄王成的扮演者、新四军老战士、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刘世龙。

从“红小鬼”到“英雄王成”

刘世龙1930年出生在安徽省萧县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和姐姐即参加了游击队,母亲则在当地妇救会工作。刘世龙不到9岁那年,也被父亲带入部队,由于从小喜欢蹦蹦跳跳,他先是参加了县宣传队儿童团,后来进入县地方部队,这期间他参加了《锔锯大缸》、《小放牛》、《老太太觉悟》等一些剧目的演出,部队首长见他有一定艺术细胞,便把他送入新四军所属的联合中学“黎明剧团”学习,天资聪颖的刘世龙很快学会了演戏,第二年就加入到新四军九旅的“奋斗剧团”,小小年龄即成了一名随军作战、鼓动士气的“红小鬼”, 后来随着演技的不断提高,他又先后被调到豫皖苏第二军区文工团、十六军四十八师文工团担任话剧演员。1951年初,部队为了培养他,将他送到西南人民艺术剧院戏剧系学习,一年后又被西南军区推荐到中央电影局北京电影学校(北京电影学院前身)学习,与日后在新中国影坛上大放异彩的庞学勤、张辉、郭艺文等人成了同班同学。刘世龙作为北京电影学校的第一批学员,深知自己肩负着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希望,因此学习非常勤奋,不仅上课认真听讲,细心揣摩,课后还刻苦练习,学校练功房里常常留下他不知疲倦的身影。1964年长影投拍重点影片《英雄儿女》,导演武兆堤在选择男主角王成时,先是请演员剧团推荐人选,剧团提出了两个人,武兆堤感到都不太理想,于是拍板选择了以饰演社会底层人物见长的刘世龙出演王成这样一位普通的志愿军战士。

刘世龙接到任务后全身心投入到拍摄中。当年《英雄儿女》开拍时正值炎热的夏季,拍王成激战那场戏时,刘世龙要冒着高温,端着机枪在爆炸不断、烟火遍地的场景里冲来杀去,实拍时,工作人员点燃事先准备好的蒿草树枝后,导演一声令下,刘世龙便立即冲进“阵地”,谁知他身体带起的风一下使火焰腾空而起,向他迎面扑来,滚滚的浓烟呛得他眼泪夺眶而出,裸露的皮肤更是被火舌灼的疼痛异常。这时刘世龙完全可以喊导演停机,但刘世龙想:“胶片很贵,一停机必定受损失,因此我不能要求停机,我要向英雄学习,反正也烧不死自己,顶多受点伤,这与抗美援朝牺牲了的英雄们相比,算得了什么呢!”正因为有这样的想法,刘世龙完全融入了“我是王成,王成是我”的意境中,义无反顾的在火堆里左冲右突,第一遍跑下来,眉毛、鬓发就全烧了,胳膊也受了伤,但他毫不在意,继续拍摄,又连续跑了3遍,直到导演满意的喊停为止!

拍摄王成被敌人包围,拉响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那场重头戏时,为了营造逼真的效果,现场布了108个爆炸点,每个爆炸点都有两公斤炸药。拍摄时,炸药一起爆,现场立即山摇地动,面对逼真的战争场面,刘世龙不顾危险,马上进入角色,他激情迸发,手握爆破筒,摇动对讲机,大声高呼“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一次便完成了任务!就这样,在危险的拍摄中刘世龙扮演的“王成”成为了银幕上的英雄,观众记住了王成,也记住了刘世龙,那一句“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更是跨越时空,至今令人难忘。

从离休干部到青少年思想教育义务报告员

1990年,在电影圈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刘世龙离休了,作为一名老电影艺术家,虽然离休了,但仍有许多影视剧剧组邀请他参加演出,只是与年轻时相比,拍片频率没那么高、工作没那么累了。

刘世龙是个闲不住的人,相对清闲以后他想:“党和国家培养了我那么多年,现在离休后时间多了,除了继续拍片,还能为社会做点什么呢?”可思来想去却一时不知从哪入手。正在刘世龙不断思索时,一个剧组邀请他到内蒙古拍戏,刘世龙来到片场,刚一露面,现场观看拍摄的很多中老年群众一眼认出了他,情不自禁地大喊:“王成!王成!”刘世龙听到喊声非常高兴,马上微笑着向大家挥手致意。突然他脑海中冒出一个念头:“大家喊我王成,是因为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英雄壮举打动了他们,感染了他们,而且这些年来,也经常有电视台邀请自己做节目,讲述电影《英雄儿女》、讲述王成,这说明王成的英雄壮举已经印在了一代人的心里,既然如此,我何不结合《英雄儿女》的故事,给青少年作报告,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王成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传承下去呢”。

想到此刘世龙豁然开朗。从内蒙古拍完戏一回到长春家中,立即着手准备,他首先想到,给青少年作报告,必须深入浅出,适合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特点,才能让他们听进去。那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一连几天,刘世龙一有时间便苦苦思索,满脑子都是这一件事,有时甚至连吃饭时间都忘了。一周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思路——以电影故事和王成这个人物为主线,穿插一些当年拍摄时的幕后故事进行讲述。想到此他找出1964年拍摄电影《英雄儿女》时的剧本和工作笔记,开始伏案疾书,先把电影故事和王成这个人物重新梳理一遍,然后根据回忆,加进当年拍摄时一些值得回味的经历和有意思的花絮,整理出一份报告稿。

一切准备就绪后,刘世龙便向当地有关领导,以及全国一些邀请他做节目的电视台有关领导表达了愿义务为青少年做革命传统报告的想法。刘世龙此举很快得到社会响应,很多地方的团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纷纷向他发出邀请,请他前去作报告。渐渐的,随着作报告次数的增多,刘世龙也成了年青一代人心目中的英雄王成,许多中小学生听完他的报告后亲切的称他“王成爷爷”,每当这时,刘世龙热情回答的同时,心中都会充满喜悦和欣慰,他知道,自己的报告打动了青少年们,他们记住了英雄王成,记住了为建立新中国而浴血奋战的革命英烈们。更让他喜悦和欣慰的是,自己这个“红小鬼”,离休后成了一名青少年思想教育的义务报告员,又能为党和人民做一些有意义的工作了。

从简单报告到声情并茂的爱国主义演讲

几十年来,刘世龙养成了对工作精益求精,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把它做好的作风。做了义务报告员后,他依然保持着这种作风,每次给青少年作报告时他都要仔细观察孩子们的反应,报告结束后,都要找学校领导或老师征求他们对报告的看法,刘世龙的目的只有一个:“要让我的每一场报告都能打动孩子们的心,让他们受到心灵上的启迪!”一次,刘世龙到一所初中做完报告后,又像往常一样征求老师们的意见,一位老师说:“刘老,您的报告很好,也很感人,但现在的中学生基本都没看过电影《英雄儿女》,您是电影表演艺术家,如果能在讲述王成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时,加上电影中王成那段‘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经典表演,您的报告将更加生动、更加精彩!”“您的这个建议非常好,我一定考虑!”听了这位老师的话刘世龙如是回答。

此次报告结束后,刘世龙经过思考认为:“老师整天和学生打交道,他们最了解学生!”于是决定采纳那位中学老师的建议。为了很好的再现影片中“为了胜利,向我开炮”那一经典片段,刘世龙开始在家里练习起来。他心里清楚,这段表演,尽管自己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但毕竟几十年没演了,要再现影片中英雄王成的风采,必须努力练习一番。家里人看到刘世龙每天对着镜子又是比划,又是高声大喊,知道了他的想法后,立即劝他:“这段表演很耗体力,1964年拍摄时你刚30出头,体力充沛,可现在你已经年过花甲,还有心脏病,一把年纪了怎么能经得起这么折腾,一旦把自己折腾病了怎么办?作报告,平心静气的说说还不行吗,干嘛非得这样!”“我作报告的对象都是青少年,加上一些表演会让报告更精彩,更吸引他们,你们放心,我多注意就是了!”刘世龙知道家人都是为自己好,心平气和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来家人又多次规劝,可刘世龙坚持不放弃,无奈只好叮嘱他自己把握好自己,多当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刘世龙觉得动作和喊声都可以了,便正式将这段精彩表演加到报告中,果然,这样的报告形式马上受到青少年们的欢迎,一些青少年听完报告对刘世龙说:“您的动作,您的呼喊深深震撼了我,从您饰演的王成身上我看到了革命先烈们的英雄气概!体会到了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一些老师则说:“您这不是一般的报告,完全是一场声情并茂、振奋人心的爱国主义演讲!”

得到青少年和老师们的赞扬,刘世龙深受鼓舞,决心把这种演讲坚持下去。不仅如此,他还突发奇想:“我如果穿上军装,再化化妆,演讲效果一定会更好!”于是他想办法从老战友那要来一套老式军装,并自己花钱买来化妆用品,一遇到大型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或演讲,就按照电影中王成的装束化妆上场,生动的将王成的英雄形象呈现给年轻一代,每每都能赢得热烈掌声与好评!

就这样,离休后,刘世龙一直坚持以这种形式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即便在1990年年仅36岁的大儿子刘小龙执行任务时突遇车祸牺牲;2002年妻子莽双英患白血病医治无效撒手人寰这样巨大的人生悲痛期间,也从没停止过,只要有学校邀请,就欣然应允,妥善安排好时间,如期前往。

如今已85岁高龄的刘世龙,仍不知疲惫的为青少年思想教育做着贡献,他说:“我要尽最大努力将以王成为代表的革命先烈的英雄主义精神和爱国情怀传扬下去!以此激励年青一代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

猜你喜欢

王成儿女英雄
Dynamics of magnetic microbubble transport in blood vessels
英雄犬
天山儿女
奇妙的大自然
江湖儿女
重走英雄路
自古英雄出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