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015-11-11陈立广
陈立广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策略被国内一线教师普遍采用,但如何找到切合学生实际的有效方法将其巧妙融入课堂一直是个难题。在长期的外语教学实践中,简单实用、特色鲜明的方法逐渐形成,并有助于教师解读出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课堂应用中的各种新内涵。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组间竞争;小组管理
小组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让·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认为,中学生所接受的社交互动的质量和数量将会极大地影响他本人成长发展的速度。章兼中教授在其专著《外语教育学》(1993)中指出: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但学生之间和小组之间的交往尤为重要,更主要的是“生生交往”。20世纪90年代,我国一部分中小学积极投入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小组合作学习已被教育界公认为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教学策略并有效提升了中小学外语教学质量。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课堂要求,改变势在必行。此时,小组合作学习自然成为了教育改革的全新载体,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中心环节。但如何找到切合学生实际的有效方法将其巧妙融入课堂一直是个难题。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用好这一教学策略成为函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在长期的外语教学实践中,经过反复尝试,不断探究,简单实用、特色鲜明的方法逐渐形成,并有助于教师解读出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课堂应用中的各种新内涵。
一、科学分组
我们的分组按有成绩差异、有男女搭配、有各自特长三个原则进行,每个小组5人。之所以要让组内学生各有特长,是为了在以后的课堂才艺表演中能使组内的每个人都参与,以此保持组内成员的活力和平衡。小组活动中,我们会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英语水平为他们编号,例如按学习成绩从优到劣将他们编为1、2、3、4、5号。组员们有着不同的任务:1号充当着小组长的角色。他(她)是预习作业的检查者、课堂讨论的组织者、背诵和听写的督促者、小组特色活动的编导者。对小组的各种突发情况,1号要及时向课代表或者科任老师汇报,紧急时也可自行处理。2号同学负责5号同学的学习辅导、作业检查、背诵听写,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向1号反映,让1号同学组织小组成员进行集体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同理,3号和4号之间也用这种方式进行日常学习。若遇到1号不能解决的问题,小组与小组之间可以进行讨论,或者在课堂自主探究环节发动全班讨论。
二、组间竞争
分好了组并明确了组内成员的任务后,如何让成员积极为小组争得荣誉也至关重要,我们采用的是的“小组加分法”。小组成员完成了某个学习任务(如解决了某个学习疑难或正确回答老师的问题)之后,他(她)可以为小组挣得分数,但不同组员得分是不同的。1号到5号的得分依次是1分、2分、3分、4分、5分。显然,完成任务后,优生得分少,差生得分多,这并不是要否定优生,而是为了鼓励后进生大胆展示自己,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众所周知,后进生大多有自卑心理,普遍害怕展示自己,若答对了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为小组挣得了高分,他(她)很可能会获得其他小组成员的肯定,这不仅可以增强其自信心,也可以促使其继续为小组争光。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是有效的。
“小组加分法”可以激发组内成员的学习积极性,但我们应该意识到,它也是促使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竞争的有效方法。我们都明白,老师的加分和考试的得分完全是两个概念,前者属于德育范畴,而后者属于智育范畴。如果说组员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可以为小组挣得分数本质上是一种德育激励机制的话,那小组考试总成绩所体现学习结果差异就完全是一种智力向考评体系。过渡依赖这种考评体系不仅打击后进小组的进取心,也违背素质教育的基本规律。因此,必须避开小组考试总成绩,探寻另一种适合小组竞争的有效模式。在实践中,我们采用的是“组间同号比较法”。考试后,我们将所有小组中的1号进行比较,选出分数最高的3位,然后为他们所在小组加分。这样,所有1号之间形成了分数竞争,但这种竞争方式巧妙地与小组荣誉结合在一起,避开了单纯的“高分即英雄”模式,凸显了小组竞争的集体概念,实现了德育与智育的某种中和,因此学生能够认同并接受。同理,其他号数之间的比较也可参照这种方法进行,但在具体操作中,除1号外我们一般只选5号进行同号比较,这也是考虑了激励后进生的缘故。
三、小组管理
管理就是让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合二为一。如何让1号的“个人目标”和小组的“组织目标”合二为一,并通过较好的管理模式维持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对于这点,我们积累了如下经验: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常规管理中,我们采用“梯次沟通法”,即“小组长-科代表-教师”内部的逐级沟通。每周,1号都会与课代表沟通,课代表会搜集各小组在学习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向老师反映。与老师沟通后,课代表可以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反馈给小组长,并让小组长代替老师向小组宣布解决问题的方案,并督促实施。1号不能解决时,教师则会出面发挥其督促引导作用。经常有这样的问题,有些优生(例如2号)存在自私自利思想,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愿为后进生作辅导,不愿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只关注自己的学习成绩,这种现象会影响小组的整体竞争力,也不利于组内团结。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其明白“学会合作、善于分享”的重要性。有的学生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在小组讨论中的发言老是让其他组员摸不着头脑,这是典型的口头表达问题。这时,老师就要善于抓住机会锻炼其表达能力,并鼓励他(她)多与同学交流,提高对“学会表达”的认识。
四、形成性评价
传统的学业成绩评价过于注重学生的最终考试成绩,然而笔者认为,如果想真正提高初中生的英语水平,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应采用“捆绑制”并贯穿于整个学年,甚至是初中整个学习过程中。因此,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的“过关任务”必须是以小组为单位,组员间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并进行自测,在自己满意之后再由教师做出评价。教师会一一记录这些评价,最后结合期末考试成绩作综合评价,该评价就是学生的终结性学业成绩评价。例如,笔者针对本班学生英语口语较差的情况,规定在学习完每个单元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向教师朗读,朗读的标准是语音、语调须模仿录音带的读音,尽量避免读错单词,小组成员须合作一起完成。完成出色的小组每人可得3分,完成情况一般的得2分,得1分的需要重读,将所得的总积分计算出平均分后纳入到期末口语成绩中。因此,学生须反复跟着录音带模仿练习,发音较好的学生要帮助发音不好的学生纠正错误发音,在确认组内成员都过关后再到教师处朗读。经过一个学年的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弥补班级教学和个别学习的不足,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效果显著。只有创意独特、理论科学,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强大自信心,并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伍新春,管琳.《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刘玉静,高燕.《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马兰.《合作学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陈春花.《管理的常识 让管理发挥绩效的7个基本概念》.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5]郑金洲.《合作学习》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