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5-11-11邓颖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年11期
关键词:课程设置人才培养

邓颖

【摘 要】中小学的新课程改革不仅仅是一场中小学范围内的改革,作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也是这场改革的主角。如何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是个大高等师范院校高度关注的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音乐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成为中小学教学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改革,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也应做出相应的探索和调整。

【关键词】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中小学音乐改革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程,我国在教育领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特别是在中小学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面,音乐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理念先进,教学领域广泛,教学形式灵活,极大地促进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对音乐教师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不健全,人才培养专业技能单一、综合素质偏低、音乐教学实践能力差、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等问题。音乐基础教育改革师资需求的变化,使得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今年来中小学进行了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虽说是中小学课程改革,然而对于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高师来说,人才的培养必须充分适应中小学儿课程的改革需求,然而大部分高师仍沿用原来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也不例外。

1.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课程设置重理论,薄实践。据了解,目前大部分高校在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仍然以理论为主,一般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有乐理、视唱、钢琴、和声、曲式、复调、配器、钢琴即兴伴奏、中西方音乐史、合唱指挥、民族音乐概论、歌曲写作、论文写作、教育学、心理学等,在所有与专业相关的课程中,理论课程几乎占据了三分之二。

其次,理论脱离实践。实践固然需要理论作为支撑,但是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理论课程的设置并没有真正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许多高深的理论知识几乎涉及不到,然而高师的课程却将大部分的时间分配在理论课方面,相反,像合唱指挥、钢琴即兴伴奏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则设置得非常少。

2.人才培养模式于中小学严重脱轨

随着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迅速推进,中小学的音乐课程不在局限于教唱,更加入了音乐欣赏,第二课堂(兴趣团),特别的兴趣团的开设,对教师的综合能力下了一道战书,没有各方面的综合音乐能力特别是实践技能方面的能力,这样的中小学课程需要的是“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然而就目前大部分高师的人才培养模式来看,是完全与中小学音乐教师需求脱轨的,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很多都是理论为主,而实践则仅限于唱歌、简单的钢琴伴奏,甚至于连自弹自唱都不能完成。大部分学生都是关起门来练专业,关起门来练琴,以至于大部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仅是“一专”,而不“多能”,这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大部分高师因要求学生“一专”而忽略了对学生“多能”的培养。

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与中小学音乐教师需求与之间的供需矛盾

1.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能力要求

首先,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最基本的音乐知识和能力。基本的音乐知识技能是成为一名合格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基础和前提。对于现在的中小学教师来说,所有与音乐有关的东西都应该尽可能多的掌握,因为现在的中小学需要的是一专而多能的高度综和型人才。

其次,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基本的舞台表演能力。舞台表演能力不仅是专业演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在“新课标”对学生“音乐表现力”的要求下,舞台表演能力同样成为了作为一名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虽然现在都在实施多媒体教学,能让学生通过音频、视频了解许多艺术作品,但学生们还是会觉得离自己很遥远,缺乏感染力,而通过教师表演或是教学生表演则大大提高了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因此,舞台表演能力也是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老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教师通过音乐实践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從而从中挖掘学生在音乐上的潜能和创造力,使学生能够自然的通过音乐表达情感,感受美,从而达到“美育”这一目的。

再次,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创造力。一方面,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节目编排、剧本编创能力,现在大部分中小学经常需要编排一些节目,节目的编排无疑是音乐老师的职责范围,编排节目也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工作,这就要求中小学音乐老师具有一定的创造力;另一方面,中小学的音乐课堂也需要新意,传统音乐课堂枯燥的乐理知识讲解及音乐知识的背记,极大的打击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以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课堂使中小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大打折扣,以至于学生不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不重视音乐课。如何让课堂“活”起来、“火”起来是真正在考验中小学音乐教师创新能力,这不仅成为许多中小学音乐教师头疼的问题,同时也是值得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该深思的问题。

最后,中小学音乐教师应具备基本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堂调度体现教师的综合能力,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都应该具备积极合理的课堂调度能力,把音乐课堂做到活而不乱、严而不死,做到不仅能让学生想学、爱学,而且还能主动学。

2.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中小学音乐教师需求之间的差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音乐教育又有了新的改革和方向,中小学新课程改革,要求改革传统的把学生看成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被动的、依赖的客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改革视野下要求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要求其学习方式是主动、独立、独特、体验、钻研式的,转变学习方式势必要突出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和研究等认知过程,最终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多年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为我们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培养了众多人才,随着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在不断的进行探索,然而,改革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许多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跳不出传统的禁锢找到有效的方法。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理论为主的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人才主要注重理论知识体系,参加工作以后同样以教师主导地位的方式去传授知识,这与新课程改革视野下体现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这一目标似乎相差甚远。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小学生,然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对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远远不足,这就与现阶段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需求产生了矛盾,几乎出现了培养出的人才恰恰是不能胜任目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的大学生。

三、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完善课程体系

第一,加大实践课程在课程设置中的比例。高师培养人才都是以教师作为目的的,教师的舞台则是那“三尺讲台”,然而高师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过度的强调理论,忽略实践,一致于大部分学生连站在那“三尺讲台”上的感受都没有就出去参加工作,这样的大学毕业生是根本无法胜任中小学的音乐教学工作的。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适当的加大像钢琴即兴弹奏、合唱指挥、课程设计、形体舞蹈等实践课程的比重。

第二,开设世界优秀教学法课程。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我国中小学音乐与世界接轨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在国外有许多音乐教育非常发达的国家,他们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可以借鉴和参考,像现在比较系统的达尔克罗兹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铃木镇教学法四大音乐教学法,对于新课程改革视野下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要达到的目的是有着共同之处的,通过借鉴国外的成功教学经验是学生对于音乐教学的方法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从而对于中小学音乐课程的设置和课堂的调度有一个新的规划和设计,新颖的课堂和教学方法才能更好的激起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第三,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实习方案。实习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仅是大学教育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否快速适应社会的关键一步,然而却很少有高等师范学院在实习这一項上引起高度重视。大部分是实习时间短、实习期间无人导指等情况,这样的实习并没有得到实习应起的作用,仅仅是流于形式罢了。因此可以在学生实习期间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所谓“引进来”就是聘请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讲座或座谈,介绍自己成功的经验供学生参考,并对实习期间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解答,以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实践工作;而“走出去”则是学生出去进行实践,且必须有指导老师随行,以便随时解答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督促学生做好实习收获总结。

2.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需求

(1)注重培养创新精神。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上需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求学生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和前提,没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凭空进行的创新是没有依据站不住脚的;其次要陪养学生敏锐的创新意识。意识指挥行动,今年来,高校都在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必须从创新意识下手。培养创新意识最关键的一点是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和才能,要容纳学生的个性。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合作”的学习,而不是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这同时也是高校学生逃课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接受到的是一种被动的教育,因此习惯性被动的接受,而不主动进行思考。中小学要求音乐教师具有创新精神,一定程度上源于创新精神从小培养这一教育改革目标,这也是我国教育要长期坚持的目标。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不仅是顺应我国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更是解决人才供给和社会需之间矛盾的关键所在。

(2)重视实践能力培养。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期间的学习不仅仅是中学时期的延续,更是走上工作岗位的前奏,因此,在这一阶段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上不仅要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更要锻造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分为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大部分高校在课堂实践上都做得比较好,然而在社会实践方面则相对薄弱,以至于大幅出现大学生社会经验缺乏,实践能力弱的情况,而走向工作岗位则是“真枪实弹”的进行教学工作,没有足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无法驾驭和调度课堂的,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更多的重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总结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直接关系到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能否顺利进行,也关系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能否适应社会需求,解决就业问题,在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传统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的需求,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的改革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王林海.新中国小学课程改革:历程、问题及走向[N]湖南师范大学.2004

[2]李红.新课程背景下地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N]河北师范大学.2010

[3]李嵬.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策略[J].艺术教育.2013.12

注: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科研编号GH141075)。

猜你喜欢

课程设置人才培养
创业创新导向下的高校动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于提高军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
高职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物流岗位职业证书的有效对接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