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中的平等思想研究
2015-11-11杨晓光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国主要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精神。本文就是探讨中国古达到近代的平等思想,从而为构建中国外交中平等互信精神打好理论基础。
【关键词】中国;平等互信外交;历史必然性;意义
中国思想史中的平等思想主要表现为一种原始大同的社会理想,同时也是在承认社会差异即身份、地位、财富分配不均等前提的人的道德和人性上的平等。虽然农民阶级主张通过起义来推翻统治阶级,但是他们的平等思想和观念也仅仅局限于财富的平均。虽然对于国际社会中国与国之间平等思想论述不多,但其中“大同”、“讲信修睦”和民族主义所包含的国际社会国家间平等思想,可以看出中国思想家已经对国家间的平等思想有所思考。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平等思想
儒家的平等思想。孔子认为不平均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为此他阐述了很多有关平等的主张和思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孔子认为贫富不均是社会争乱的根源,“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为此,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实现“博施济众”,即“老者安之,朋友心智,少者怀之”。孟子提出人性平等的思想,他认为“圣人,与我同类者”,“尧舜与人同耳”,“人皆可以为尧舜”。
道家的平等思想。《老子》中设想了“小国寡民”的原始平等社会状态,针对社会中贫富差距现实,《老子》中提出了“损有与而补不足”的思想,主张“高者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庄子认为,“天子”与“己”都是平等的,“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庄子主张平均主义,“四海之内,共利之之谓悦,共给之之谓安”。
墨家的平等思想。墨子提出社会平等思想,主张“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常贱,有能则举止,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用人应该“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璧颜色,贤者举而上之”
《礼记》中的平等思想。在《礼记·礼运》中,描绘了“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友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祭统》中提出“贵者不重,贱者不虚,示均也。惠均则政行,政行则事成,事成则功立。功之所以立者,不可不知也。俎者,所以明惠之必均违,善为政者如此。故曰,见政事之均焉”,通过这种手段实现人们在田赋和劳役上的均等。
明代思想家李贽,是晚明中国早期启蒙运动的思想旗帜。他提出了“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物之不齐又物之情”,“士贵为己,务自适”等思想,在批判继承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基础上,阐述了平等思想。李贽认为人们天赋平等,“天下无一人不生知,无一物不生知,亦无一刻不生知者——既成人矣,又何佛不成,而更待他日乎?天下宁有人外之佛,佛外之人乎?”指出人们生而知晓道理,皆有成佛可能。人们在德性上也是平等的,“人人各具有大圆镜智,所谓我之明德是也下与地同,中与千万圣贤同,彼无加而我无损者也”,圣人和凡人的德性无论在先天的上,还是在后天修行的能力上都是相同的。李贽还论述了政治平等思想,“侯王不知致一之道与庶人同等,而不免以贵自高。高者必蹶下其基也;贵者必厥贱其本也,何也?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特未知之耳。”他从事物的对立统一视角出发,认为虽然存在着高贵之分,但是不能以高、贵来鄙视下、贱,二者都是平等的。李贽还提出了男女平等的思想,他认为男女天性平等,只不过在封建礼教下才出现男尊女卑现象,从才德上来说,“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二、中国古代农民的平等思想
中国古代农民阶级的平等观。农民作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受剥削、受压迫的阶级,其反抗精神也是最强的,为了实现平等的社会理想,中国古代农民阶级提出了自己的平等主张。
《太平经》表达了中下层农民阶级的平等思想。关于“太平”的解释,《太平经》中指出:“太者大也,言其积大如天,无有大如天者。平者言治,太平均,凡事悉治,无复不平。”太平就是要实现人人平等的社会理想。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就是在“万年太平”的旗帜下开展的,但将实现太平的途径归结为期盼统治者的恩赐或有富人施舍,则具有空想性。唐末农民起义将平均作为首要口号,很多起义的农民军领袖冠以“平均”名号,例如王仙芝就自称为“天补平均大将军”,黄巢则自封为“天补均平大将军”。北宋时期方腊农民起义则提出了分配平均的思想,“凡出入经过,虽不识,党人皆馆谷焉。人物用之无间,谓为一家”。明朝末年李自成农民起义中,提出了更进一步的平等措施,制定了贵贱均田制,地主霸占的土地由原来的田主认定,并向农民颁发土地凭证“册券”。洪秀全领导的清末农民起义则以基督教的平等观和中国古代大同思想为理论基础,提出“天父上帝人人共”的思想,“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太平天国革命被称为农民革命的最高峰,原因就在于洪秀全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农民平等主张的最高要求。《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实现“有田同耕,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三、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平等思想
到了近代,西方通过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同时,也向中国输入了大量西方文化思想,平等思想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无数仁人志士接受了平等思想,并利用它作为思想武器发动人民进行变法和革命。
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康有为的平等思想发展完善了古代平等思想。他强调人生而平等,“盖人人皆天所生,无分贵贱,生命平等,人身平等。”对人世间的不平等痛心疾首,指出“彼岂非与我与天生之人哉?而观其生,曾牛马之不若,予哀其同为人而之斯极也。”他还抨击了封建社会由身份和地位带来的不平等,例如“尊君卑臣,重男轻女,崇良抑贱”等。他提出人们要通过自身努力来实现社会平等,“人人当自立,人人皆平等,乃太平大同世之极。而人益不可暴弃自贼,失其尧舜之资格矣”
中国近代最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思想的平等观。他的三民主义中包含平等思想,“民族主义是对外人争平等的,不许外国人欺负中国人;民权主义是对本国人争平等的,不许有军阀官僚的特别阶级,要全国男女的政治地位一律平等;民生主义是对于贫富争平等的,不去全国男女有大富人和大穷人的分别,要人人都能够做事,人人都有饭吃”。孙中山在遗嘱中强调:“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是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1]《論语》
[2]《庄子》
[3]《太平天国》资料丛刊(1)
[4]孙中山.孙中山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康有为全集》第1卷
作者简介:
杨晓光(1978~),男,辽宁凤城人,鞍山师范学院讲师,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注:基金项目:2015年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课题“新时期平等互信外交思想研究”(课题编号:2015lslktzigjwt-01)的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