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诚信意识的渗透
2015-11-11王巧霞
王巧霞
【摘 要】语文教学对小学生诚信意识的循循善诱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应主动承担起培植学生诚信品质的重任。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真诚待人,做老实人,讲老实话,办老实事,培养学生守时、守信,言必信、行必果。以诚信教育,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形成诚实守信的品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诚信教育
一、学校诚信教育的现状分析
目前学校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大部分学校和家庭仍以分数论成败,不少学校以安全教育取代道德教育,忽视诚信品质的培养。家庭诚信教育的状况,更不容乐观,很多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日常生活起居,忽视或根本不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引导;有的家长对孩子的不诚信行为不但没有及时制止,还起了教唆的作用,总是怕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吃亏”。作为独生子女,受到过分的溺爱,就经常都以自我为中心,总是要求别人应该为我作什么,很少考虑我应该做什么,更别谈什么社会责任与社会价值了。这些都是影响学生诚信品质形成的不利因素。小学生心理素质和生理状态极不稳定、变化很大。所以对他们的诚信教育必须以一定的原则为基础,有目的的进行,这样才能把握方向,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在课堂教学中诚信意识的培植应遵守的规律及方法
(1)诚信应属道德范畴,贯穿于人生全過程。对于小学生应从养成讲实话、不撒谎的良好行为规范开始,帮助他们认识诚信对于个人、集体、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及时肯定和鼓励他们的诚信行为,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准则。
(2)小学生诚信意识的培植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要切合孩子的年龄及心理、生理特点。要进行合理的说服,既要关注行为结果,也要关注行为过程。传统的诚信教育只看重其结果而忽略其过程,采取一系列的告诫和警示,强调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这种教育往往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在孩子的生活中,不诚信言行不一定马上会带来麻烦或产生不良后果,这样往往会给不诚信的孩子产生一种错觉,认为不诚信不会有任何不良后果。因此,过分看重行为结果而忽视行为过程的传统诚信教育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3)诚信教育不能停于口头,写在纸上,要尽量让孩子置身于真实的诚信道德冲突之中。一般而言,当孩子面临有损自身利益的矛盾或冲突时,往往会经历心理的煎熬,在诚信教育中,只有合理运用、精心选择和设计符合小学生心理活动、认识水平和社会交往的真实的带有冲突性的诚信情境,让他们直接面对、判断、抉择和处理,才能逐渐促进他们诚信水平的提高。
(4)科技的发展,信息的多元化,使小学生接触外界的渠道增多,但随之也带来了一些弊端:思想复杂,处理问题匆忙、简单,不考虑后果,这给诚信教育增添了难度。所以,诚信教育要强调教育的渗透性。开展诚信教育的活动,除了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任务,还要讲究实效,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力求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寓教于乐,让小学生切实感受到诚信对做人、做事,将后的发展的重要性,使诚信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诚信意识的渗透
(1)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学习语文可提升道德境界,可培养审美情趣,可启迪人生智慧,可丰富文化底蕴。语文课重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教学内容丰富,蕴含着对人的终身发展、对民族未来负责的价值取向。
(2)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就是要发挥语文教师所具有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诚信去感染、去影响、去提升学生的诚信品质。诚信教育过程中,要使学生有顿悟,教师首先要有顿悟;要使学生能体会到,教师首先要能体会到;要使学生受启发,教师首先要受启发。只有当教师投入真情、热情四射、情绪激昂、以心交心的时候,才能以心参心、心领神会,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
(3)小学语文课文,其作者往往就是诚实的楷模、守信的典范。他们身上所闪耀的诚实守信的人格魅力,自然会激励学生形成诚信的人格品质。在介绍作者时有意识地突出这些内容,可以使学生受到启发,受到鼓舞,从而增强对诚信意识的理解。
(四)小学语文教材,展现了许多诚实守信的典范,他们有着各自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特征,体现了真善美。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感受教材内容、感悟人文内涵。
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诚信意识的渗透策略
1.抓住课前三分钟演讲
我在每节语文课上正课之前,都会让学生进行三分钟演讲的说话训练。有时让学生讲述成语故事。成语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蕴涵了丰富的哲理,是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极佳的教材。学生讲完故事后,我并没有简单的一带而过,走过场了事,而是让其他学生评论该成语讲述的道理或对自己的启发。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思想品德的熏陶。如“孟母三迁”、“水滴石穿”、“自食其言”等成语教会了学生不要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做事要持之以恒、做人要重诚信等做人的道理。有时让学生评述社会生活中的事件。我抓住这个时机,启发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看待这个世界。
2.研究教材,创造学生情感投入的时机
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教学材料。因此我们将小学语文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品质教育的因素,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语文课堂教学之中。
3.创设教学情境,渗透德育教育
情境教学是教师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而创设的能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常见的教学形式。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有时候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由于入不了“境”所以不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用各种方法创设一种符合课文内容的情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好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一样。让学生与作者能够产生在情感上的“亲”,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做到入境悟情。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有活动展现情境,有音乐渲染情境,有画面再现情境,有感人故事唤起情境……但我们必须注意到要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认识水平去考虑创设情境,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如在上《小珊迪》这节课时,教师先播放一首符合课文情调的歌曲,在课堂上制造出一种“十分悲惨”的气氛。然后教师再用语言导入正课。这样就很容易唤起了学生对同龄人——小珊迪的美好情感,引起他们深入学习课文的兴趣。在讲课文时,教师可以作两个“情境”设计:用语言配合课文插图描绘出在小利比的话中,小珊迪被马车撞伤,车夫扬长而去的惊心动魄场面和小珊迪临死前的悲惨情景。向学生再现这些感人的场面后,让他们自己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美好的品质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情冷暖,并认清资本主义社会吃人的、黑暗的本质,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充分利用各类语文活动
语文课外活动是对学生产生道德影响的途径之一,也是养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途径之一。行为习惯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训练。比如我在上阅读课时,以“我最喜欢看的一本书”为主题,要求学生进行分组交流,然后全班举行读书报告会,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这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又让学生受到了课外书中正面人物思想言行的影响与熏陶。
总之,语文教学应主动承担起培植学生诚信品质的重任。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真诚待人,做老实人,讲老实话,办老实事,要培养学生守时、守信,言必信、行必果的意识,对学生诚信教育,还要将小学生的特点和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内容结合起来,将诚信教育作为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内容,在小学阶段常抓、常讲、常学才能起到持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宋仲福等.儒学在现代中国.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
[2]王道俊等.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