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动画片中符号暴力的解读——以《熊出没》为例
2015-11-11常媛媛
常媛媛
儿童动画片中符号暴力的解读——以《熊出没》为例
常媛媛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媒介的符号暴力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现在,许多动画片中也充斥着越来越多的符号暴力,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本文以热播动画片《熊出没》为例,运用内容分析法简要论述其符号暴力的表现、原因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符号暴力;动画片;媒介素养教育
[作者]常媛媛,山西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媒介的符号暴力一直是媒介效果研究的一个热点之一。目前已有的研究中,大都是研究动画本身的影响或者其他电视节目的符号暴力的,而关于动画片中符号暴力的解读则比较少。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电视已经成为儿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如传播学家施拉姆所认为的,儿童为了满足娱乐需要、求知需要和交往需要而看电视。由于儿童处于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世界观不完整,缺乏辨认虚幻与真实的能力,各方面均不成熟。因此,解读动画片中的符号暴力对于理论和实际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符号暴力
在分析电视作为媒介权力的运作过程时,布尔迪厄提出“符号暴力是一种通过施行者和承受者的合谋和默契而施加的一种暴力,通常双方都意识不到自己是在施行或承受”。①皮埃尔·布尔迪厄(著),许钧(译):《关于电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4页。电视通过对事实的选择和加工,最终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向受众展现着所谓的真实,而受众也以误识的方式,默认了这种“真实”为真实,并以此来建构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电视通过重复传达这样一种真实,使受众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将这种真实默认为自己在生活中形成的经验。传播者和接收者正是通过这样一种默契,实现了电视潜移默化的、深远的影响。
电视从来都不是完全客观的,它无时无刻不在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渗透。这种隐形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构成了一个抽象的社会统治集团,类似于罗伯特·艾伦所谓的“压力集团”。这种“压力集团”掌握着意识形态的领导权,通过权力操纵着电视传播,通过电视向受众传达它所希望传达的事实和思想,受众在毫无意识的情形下深受这种意识霸权的引导,并最终接受了社会主流意识。
动画片作为电视荧屏上众多节目中的一种,其背后也存在着这种“压力集团”的操纵和影响。儿童和家长必须以理性的方式去观赏和认识动画片,以抵制意识霸权的操控及其所附带的负面信息的不良影响。
二、《熊出没》中符号暴力的解读
(一)表现
《熊出没》是一部深受儿童喜欢的动画片,共104集,自2012年1月22日播出以来,荣获第十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动画金奖”和全国绿色生态动漫作品展“最受观众喜爱动画片”奖等各种奖项。动画片中的主角“熊大”“熊二”和“光头强”等更是赢得众多儿童的喜爱和模仿,但不少家长担忧,片中的粗口、虐待、暴力等元素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104集动画中,笔者从第一集开始,每隔一集,共抽取了52集样本,以“熊大”“熊二”“光头强”和“其他”为角色类别,以“肢体暴力”和“武器暴力”为施暴类别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如下表:
表1:《熊出没》中不同角色暴力次数的统计 单位:次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这52集样本中存在着大量的暴力元素,而且由于重复太多,笔者并没用统计类似于“惹我光头强,揍你没商量”“臭狗熊”“笨蛋”等不文明的语言暴力,这些暴力元素大量地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姿态贯穿于欢乐的剧情之中,极易导致儿童自然而然的认可和模仿。
(二)原因
1.传播者:收视率至上。大众传媒要经过两次出售,第一次是把节目出售给受众,第二次是把这些受众出售给特定的广告商。第一次出售所获得的收益是微乎其微的,节目制作者主要是通过第二次出售来盈利的。因此,“吸引最大多数人的眼球”成为传播者的最高目标。许多动画片在收视率的“引导”下,打着“给儿童提供快乐”“教育儿童”的招牌,但为了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吸引儿童的观看,其中却充斥着许多不适宜儿童观看的内容。正如中国电视学者李晓枫对收视率本质的揭露:“它实际上是对电视观众一种集体无意识心理的反映……收视率既是集体无意识的反映,受大众消费心理的引导,那么这种以收视率为导向,跟着收视率走,追求高收视率,就是迎合,就是媚俗。”①时统宇:《电视批评理论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第158页。
2.受众的误识。误识是指受众对于电视施加在自己身上的符号暴力毫无觉察和认识,反而是在无形中认可并接受了它对自己的影响。人们自以为手持遥控器坐在电视机前就掌握了主动权和选择权,就可以成为自己的主人,不受电视的蛊惑,殊不知在观看电视的过程中,一直在接受着电视的灌输和“教育”,并随之不断地强化,最终把电视所呈现的内容当成了自己的经验,并表现在实践中。以广告为例,人们观看广告时,可能会清醒地意识到这是广告,不可尽信,也坚信自己不会受广告的影响,但是当琳琅满目的商品都放到眼前时,却更倾向于选择自己经常在广告中看到或听到的品牌,这就是广告符号暴力的极致影响。动画片中各种活泼可爱的形象活跃在衣服上、书包上、文具上……这类衍生品的大量销售,也充分体现了符号暴力的巨大影响。大多数受众没有意识到这是电视强加给自己的,不认为这是一种暴力,并且欣然接受,尤其是儿童,对于电视是缺乏理性认识的,对于动画是毫无抵抗力的。当然,也有少数电视观众看到了他们的弱势地位,看到了电视不真实的一面。
(三)影响
1.动画片内容的同质化。在大众传播语境下,大众传媒组织和广告商合谋主宰了符号的生产与传播,它们对社会现实进行了选择和加工,决定了哪些内容应该传播,哪些内容不该传播,并且长期复制,重复传播那些它们认为应该传播的,这样,那些经常出现在大众传媒屏幕上的东西得到了强化,而那些被忽略的事实符号则渐渐淡化出人们的视野之外。动画片正是因为遵循了这样的规则,总是倾向于重复传播那些能吸引最多儿童注意和喜欢的内容,如《熊出没》中“熊大”“熊二”和“光头强”的数次打斗场面,“李老板”给“光头强”打电话的重复镜头等,都充满了许多暴力、粗俗和滑稽的元素。许多受欢迎的动画片,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内容也都是两方长期的你争我斗,除了形式和角色有所区别,内容大体上是一致的。
2.不利于儿童的思考和交流。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远离了以报纸为主的纸媒时代,转而进入以电视和互联网为主的读屏时代。电视作为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现代媒介,对人们的生活和思维都有极大的影响。人们不再通过交流讨论来获取信息,而更倾向于通过媒介来观察世界。正如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所言:“人类如何运用电视,正考验着人类的智慧。”电视凭借图片以快速的方式不断传送着已有的经验,受众根本用不着思考或者来不及思考。动画片是专门为儿童量身定做的节目,自然受到儿童的极大欢迎,儿童坐在电视机前,被动地观看动画,被动地接收电视信息,奇特的想象、个性的思考、活跃的交流却越来越少。
3.极易导致儿童的模仿。儿童由于身心发展都不太成熟,正处于模仿的重要阶段。同时,动画片中的情节,特别是暴力情节有其特殊的形态,它们通常不被当做一种暴力,而是更多地和智慧、勇气以及快乐联系在一起,并且这些暴力似乎并不会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光头强”被“熊大”“熊二”无论打得多惨第二天仍然可以健康地去砍树;“臭狗熊”无论被“光头强”怎么用枪、电锯等武器攻击,最终还是可以活蹦乱跳……这种状态在动画片中随处可见,且大量重复,年龄较小的儿童长时间观看,很容易在现实生活中模仿。如2014年3月20日下午,在宿迁,一个两岁半的男孩,模仿动画片《熊出没》里的光头强,结果用斧头把自己的两根手指砍伤。
以上是动画片容易导致的一些负面影响,当然,也不能完全否定和忽视动画片在儿童成长方面的积极作用。我们应当学会理性地看待电视,看待动画,家长应该帮助儿童正确认识电视节目并且有选择性地观看其中那些更有意义的内容。
(四)对策
1.提高节目质量,寓教于乐。媒介产业是个人的,更是社会的,社会主义媒介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须既注重经济效应更注重社会效益。传播者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高收视率就提供一些虚假的、不健康的信息或节目。为了社会和媒介的长远发展,应该注重在节目质量上下功夫,努力制作独创性的、有意义的节目,对于儿童节目,要寓教于乐,把娱乐性和教育性有机结合,为儿童提供真正适宜他们的节目。
2.加强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正确抵制动画片中符号暴力对儿童的负面影响,必须从儿童本身着手,注重提高其媒介素养。“儿童媒介素养的基本内容包括培养儿童初步了解基本的媒介知识、培养儿童辨析媒介内容真伪优劣的能力、培养儿童运用媒介的初步技能和规避媒介使用可能对儿童造成的危害。”家长和学校应当共同努力,让儿童了解有关电视的基本知识、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电视信息的特点及其与现实的区别等。同时,应该让儿童学会管理自己的收看行为,正确合理地安排时间、获取信息和辨识信息。
符号暴力是通过传播者和接收者的默契和合谋施行的,正确抵制符号暴力的负面影响离不开上述两方面的努力。当然,电视作为一种公共媒介,其良性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管理及其自身的监督。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符号暴力在儿童动画片中无处不在,并且对儿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重大影响。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电视,理性解读符号暴力。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为儿童提供更加绿色、健康的动画节目,为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媒介氛围。
[1]陈舒平.儿童电视学[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2]罗伯特.重组话语频道:电视与当代批评[M].麦永雄,柏敬泽,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