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三十年扶贫的成效及启示
2015-11-11省市老同志联合调研组
省市老同志联合调研组
执笔蔡德奇
闽东三十年扶贫的成效及启示
省市老同志联合调研组
执笔蔡德奇
应宁德市委、市政府邀请,曾经在闽东工作过的老同志郑义正、陈增光、陈修茂、吕居永、汤金华、张学清、林思翔、谢作民、蔡德奇和宁德市有关厅级老干部组成省市老同志联合调研组,于2015年8月12日至14日,先后深入福安、霞浦、福鼎、寿宁、屏南、周宁6个县市,察看了8个脱贫致富典型村和2个农业产业化项目点,参加了福寿高速公路通车仪式。市委书记廖小军全程陪同考察,逐点介绍情况,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市长隋军介绍了宁德市近期工作情况。老同志们充分肯定了宁德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扶贫开发取得的显著成效,并且认为宁德扶贫工作中形成的良好传统、积累的丰富经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坚定信心,对今后扶贫开发和相关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察看寿宁川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成效:扶贫中发展,发展中脱贫
从《闽东报》记者王绍据撰写了福鼎县磻溪镇赤溪畲族村群众渴望治穷致富的报道,于1984年在《人民日报》刊发,并配发言论之后,全国性的扶贫开发工作从此拉开序幕,赤溪村也因此成为“中国扶贫第一村“。30年来,闽东地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切实将其作为市、县、乡党政“一把手”负责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研究、同部署、同考核、同落实,矢志不渝、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摆脱贫困,团结带领全市各族群众共同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显著成效,城乡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调研组走进赤溪村,如同进入游览区。赤溪村位于太姥山西麓,辖14个自然村,有400多户1800多人,历经帮扶物资“输血“式扶贫、造福工程“换血”式扶贫、旅游产业“造血”式扶贫三个阶段的艰辛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立村,旅游富村”的小康路,2009年至2014年,旅游带动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从3200元增加到11674元,带动村财从原来的负债10多万元,变为收入25万元。习近平总书记批示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福安市溪尾镇溪邳村是连家船民聚居的纯渔业村,过去的“一条破船挂破网,祖孙三代共一船,捕来鱼虾换糠菜,漂泊水上度时光”,后来通过扶贫,大力组织实施连家船民上岸工程,先后建造了溪邳造福新村和5个安置点,实现了全村渔民上岸定居的夙愿,并且通过发展水产养殖、海上运输等,解决就业、增收问题,2014年渔民人均纯收入达13590元,村财收入达105万元。
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和省里任职期间曾三次去调研指导帮扶的寿宁县下党乡,辖10个建制村51个自然村,经过20多年的扶贫开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铺设沥青路面的公路直通乡村,尽管弯弯曲曲,但路面平整,乘车坐着舒适。乡村周围满目青山绿水,道路整洁,一派生机盎然。
这次调研组走过的霞浦县三沙镇东山村,寿宁县武曲镇大韩村、下党乡下屏峰村,周宁县浦源镇吴山底村等,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人均年收入低的村8000元左右,一般都达10000元以上。特别是福鼎市硖门乡柏洋村实现就地城镇化,全村2800多人,2014年人均纯收入达19800元,村财收入550万元。调研组在寿宁县参观的川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屏南县参观的白水农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均为现代农业示范企业,为带动周边农民脱贫致富起到很大作用。
贫困乡村面貌的改变,得益于市域县域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改善。闽东曾被说成东南沿海的经济断裂带,过去交通极为不便,是连片贫困地区。经过扶贫开发,近些年有了长足发展,最为突出的是交通和工业。象寿宁这样的山区县,过去“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早已成为历史,如今高速公路取代盘山公路,乘车从福安至寿宁的路程缩短到半个多小时,而且建制村和部分较大自然村实现了村村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话、通广播电视。这让我们这些爬过九岭车岭、乘车经历过盘山公路、下乡走过山间小道、进村住过茅草屋的老同志,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带来的时代变迁和发展进步。过去宁德工业规模长期居全省九个设区市的末位,最近这三年已跃居第七位。2014年省里考核市级经济的14项指标,宁德市有10项指标增幅居全省前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千亿元;财政总收入超百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向1万元迈进。这些数据和情况表明宁德这些年发展快,今后发展潜力大,可以说是扶贫开发给闽东这块红土地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察看霞浦三沙东山村“海云工程”建设项目
传统:接力前行,干在实处
闽东既是贫困地区,又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三区叠加”的特点决定了相对其他地方,发展条件更差、基础更薄、财力更弱,扶贫攻坚任务更为繁重。历经30年的扶贫攻坚,贫困人口已从原来的77.5万人下降到现在的低收入人口14.5万人,群众思想观念和城乡发展面貌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调研组认为,闽东在扶贫开发的历程中,形成良好的扶贫传统,这个传统很深很厚,正如宁德市委书记廖小军同志所说像一根精神主线牵引着闽东干部群众坚定不移摆脱贫困、建设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这个传统体现在闽东干部上下一心,始终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扶贫开发重要思想,大力弘扬“滴水穿石”的开拓精神、“弱鸟先飞”的进取意识和“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以及“不耻落后,意气奋发,放胆开拓,争先创优”的闽东风格。
这个传统体现在宁德历届党委政府牢牢把握经济建设是贫困地区的“主旋律”、“最大的政治”,把扶贫作为闽东发展的根本任务,一任一任接着干,一年一年持续抓,持之以恒、锲而不舍。
[α′(x+f),[y+g,z+h]] =[α′(x+f),[y+z]+ω(y,z)-h∘ρA(y)+δg∘ρA(z)]
这个传统体现在勤劳智慧的闽东人民坚持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不怕苦、不畏难、不怨天尤人,以“钉钉子”的韧性意志、敢为人先的创业激情,矢志战天斗地,致力脱贫致富,把闽东扶贫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这个传统体现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始终对闽东厚爱一层,包括中央和省里领导的关心关注和大力支持,工青妇等各类群团社团组织踊跃参与扶贫开发,山海协作、对口帮扶、企业结对等机制灵活有效运用,都营造了全民动员扶贫帮困的浓厚氛围。可以说,扶贫开发已经成为宁德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项事业。
经验:因地制宜,综合施策
调研组认为,闽东多年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山海优势,因县因乡制宜,因村因户施策,务实精准推进扶贫开发,走出了一条适合闽东实际的发展经济的路子。
坚持思想扶贫、转变观念是前提。“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思想贫困”是最大的桎梏。宁德从市县到乡村都注意把扶贫开发与各类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推进教育扶贫、科技扶贫,着力扫除干部群众“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等落后观念,增强脱贫主体意识,坚定扶贫意志决心,以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不断推进扶贫开发。
坚持一线扶贫、为民解忧是关键。扶贫就是要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宁德市长期坚持争取向贫困地区派出“扶贫工作队”,实行“领导包村、干部包户”,选派干部蹲点帮扶等措施办法,对贫困对象逐一建档立卡,动态管理,不脱贫不脱钩。特别是通过深化“四下基层、四解四促”活动,结合“无会周”驻村“三昼夜”,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给他们送观念、送点子、送资金、送项目,做实为民解忧的“做功”。
坚持产业扶贫、活血强身是核心。“输血更造血”“授鱼也授渔”。宁德市注意把增强贫困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作为重要任务。坚持农业、工业两个轮子一起转,大念“山海田经”,加快千亩设施农业、山地农业开发、农业龙头企业和小城镇、美丽乡村“五位一体”建设,茶叶、食用菌、水产、果蔬、林竹等特色现代农业成为农村群众就业增收的主渠道;大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改造提升电机、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全力打造冶金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千亿百亿产业集群,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离土不离乡”。
坚持配套扶贫、宜居宜业是重点。住房宽敞、饮水安全、交通便利、环境卫生等,都是广大贫困群众的基本需求。宁德市注意把扶贫开发与完善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结合起来,大力实施造福工程搬迁(连家船民安居工程)、整村推进、“绿色村庄”创建,帮助贫困群众“挪穷窝”“改穷貌”。特别是紧抓交通这一“闽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一批高铁、高速连接南北、拓展腹地,“县县通高速”即将实现,农村道路实现“村村通”,成为一条条“脱贫路”“致富路”。
坚持党建扶贫、稳固堡垒是根本。“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农村党组织是扶贫开发的核心力量。宁德市县机关与农村基层党组织结对子、因村选派第一书记、集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市本级每年安排上千万元资金扶持“空壳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强基固本。特别在今年村级换届选举中,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参与村“两委”选举,让更多返乡大学生成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者、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带领者、农村生产资料的开发者、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传播者,成为一支永不走的扶贫开发力量。
信心:咬住目标,如期实现
历经30年的扶贫开发,我们在看到成果的同时,也清醒认识到宁德扶贫攻坚任务依然繁重艰巨,剩下的贫困对象大多山高路远、交通不畅、信息闭塞,都是“硬骨头”。调研组认为,宁德市委、市政府信心足、决心大,表示要以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续的措施,扎扎实实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着力提高“五个精准度”。一是在扶贫目标上提高精准度。以每年20%以上的脱贫率,确保到2020年6个省级扶贫重点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4.5万农村贫困低收入人口稳定脱贫,450个贫困建制村整村脱贫,1160个边远偏僻自然村完成整体搬迁安置。二是在建档立卡上提高精准度。对扶贫对象进行深入调研,做到逐户“建档”、逐村“监测”、逐县“挂图”,精准帮扶到位。三是在载体抓手上提高精准度。县域突出“增内力、强基础、促后劲”,乡村突出“扶产业、惠民生、改面貌”,农户突出“促增收、提能力、强保障”,进一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四是在措施方法上提高精准度。深入实施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移民搬迁、保障兜底、医疗救助“四个一批”精准扶贫到户工程,项目资金、基础设施、集体经济、龙头企业“四个带动”精准扶贫到村工程,对口联系、产业联动、教育医疗、交通设施“四个推进”精准扶贫到县工程,“靶向”定位、“滴灌”帮扶。五是在脱贫验收上提高精准度。把稳定脱贫、持续发展作为脱贫验收、销号“退出”的考核原则,立足县级公共财力、村级集体经济、群众家庭收入等主要指标,突出群众脱贫率、控制返贫率、政策落实率量化指标,参考县域产业发展、乡村面貌变化、群众生活改善等辅助指标,进行全面考评考核,巩固脱贫成果。
着力完善“五项机制”。一是完善领导责任机制。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形成“市统筹、县抓总、乡落实、工作到村、帮扶到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长效机制。二是完善财政扶持机制。坚持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增加金融资金对扶贫开发的投放,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开发,走多元化资金统筹路子。三是完善试点推进机制。着力抓好“整村搬迁、集镇安置”示范点,培育“村企共建”“精准扶贫合作社”示范点,开展“分级诊疗、便捷服务”医疗扶贫示范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四是完善社会协同机制。充分发挥各类群团、社团组织作用,努力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五是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健全精准扶贫责任目标管理和考核机制,建立工作成效与工作过程并重的考核指标体系,加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考核权重,加大对因村选派第一书记管理考核力度。
着力实现“五个提升”。一是生产发展有新提升。一产、二产、三产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形成“一村一特色、一户一增收”的产业发展、增收脱贫格局。二是生活质量有新提升。贫困群众增收与经济发展基本适应,与享受的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基本匹配,低收入群体收入年增幅不低于所在县(市、区)平均水平。三是乡风文明有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落实,群众科学文化、法治观念、环保意识等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更加浓厚。四是宜居环境有新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展现新面貌,农村群众享受城镇社会服务的进程进一步提速,一批宜居宜业城镇和美丽乡村建成完善。五是基层建设有新提升。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逐步完善,服务型村级组织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基层党组织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保垒。
调研组在充分肯定闽东30年扶贫成效、传统、经验、信心的同时,也对闽东今后工作提出建议和希望。今后五年即“十三五”规划期间,将是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调研组认为,闽东应当围绕“转”字做文章,抓住机遇谋发展,打好扶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成果,真正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因此,建议:一是“转移”。积极而有选择地接受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尤其要引进与本地工业配套的深加工、精加工项目,延长产业链,壮大工业实力;积极鼓励欠发达县乡的农村劳动力向沿海和交通沿线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有序转移,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继续实施造福工程,引导缺乏基本生存生活条件的偏远村落的村民搬迁转移到中心村或小城镇,并帮助群众解决就业创业问题。二是“转型”。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总结近几年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经验,推而广之,扩大规模;创造条件,吸引人才和智力,创办高科技企业。继续扩大投资,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产品竞争力以扩大出口和内销市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以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三是“转变”。加快转变思维定势,主动适应新常态,进一步解放思想,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转变政府职能,把审批制度改革等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敢于在难点上求突破,解决好影响创新创业的体制性障碍;转变机关作风,把“三严三实”教育成果变为实际行动,建立起廉洁高效的工作机制,保障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
(审稿:郑义正陈增光吕居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