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天山网汉语频道对新疆文化形象的建构
2015-11-11贺翔宇焦若薇
贺翔宇 焦若薇
(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浅析天山网汉语频道对新疆文化形象的建构
贺翔宇焦若薇
(新疆财经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
新疆拥有丰富的文化土壤和多元的文化元素,“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新疆以文化为基点与周边地区进行交往成为传播重点。随着新媒体传播力的不断增强,我们必须了解新媒体所呈现的新疆文化形象到底是否与现实相符。通过对新疆最大的综合性网站天山网报道的统计分析,总结汉语频道在文化领域报道所采用的新闻框架和新疆文化媒介形象的呈现,我们认为,整合新疆文化资源,运用媒介构建意义的选择和处理方式,选择独树一帜、个性鲜明、便于传播且易于接受的新疆文化符号,从而构建丰满生动正面的新疆形象是可能的。
天山网汉语频道 新闻框架 新疆文化形象 影响
一、引言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和广大的地域中,聚合分散、繁衍生息,共同创建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文化最本质最首要的属性是传播,没有传播,文化不可能生存、发展、壮大乃至获得辉煌的成果。”今天,新疆文化正处于艰难转型期,其文化呈现多层次文化并存、多元一体的格局形态,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各民族“文化空间”不断向外扩大。传播媒介作为环境的监测器,对于新疆文化具有记录和传承的作用。我们需要了解新媒体对于新疆文化的构建以及其在新疆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天山网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唯一可以从事登载新闻事务的媒体网站。经过11年的发展,开通汉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英文、俄文五个语种的八个版面。天山网开设频道76个,栏目600多个,汉语频道开通以来经历了四次大的改版,不断扩充网站的信息量,及时介绍新疆的重大事件。汉语频道设有新闻、评论、视听、法治、兵团等频道十二个,栏目上百个,2010年改版后信息量扩大增加了35%以上。汉语频道“新疆”栏目下设新闻中心和频道中心。
本研究以天山网汉语频道新闻中心的新闻为目标样本。由于网络新闻,信息量庞大,更新速度较快,因此我们采用间隔抽样的方法,即从1月1日开始,每隔十天抽一次样进行统计分析(2013年中共抽取34个样本群为目标样本),这样既避免了抽全样本的繁琐性,同时也能够保证数据的完整性。经统计,天山网汉语频道新闻中心在这34天中新疆新闻6 285篇,文化报道980篇。本文研究新疆文化形象的建构,故以文化报道的980篇文章为研究对象,借助内容分析法和符号学分析,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首先,从报道议题、主题、态度倾向性等方面,对其做量化统计,总结归纳其呈现出的新疆形象。其次,使用符号学文本意义的分析方法对典型文本和关键词进行分析,从符号意义的生产过程中窥探媒介对于新疆文化的影响。
二、天山网新疆文化报道的内容分析
美国传播学者恩特曼认为,如果受众对某议题或事件缺乏直接经验,那么他们对议题或事件的理解就极大地依赖于新闻媒体,依赖于新闻叙述的性质。对现实世界,特别是无法亲自认知和体验地遥远地域的事件或事物,我们总是倾向于借助新闻报道勾画事件原貌,以此作为思考和行为的依据。对于中亚国家的民众而言,了解新疆文化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媒介关于新疆的报道来获得的。塔奇曼认为,新闻是一个框架,通过专业、规范制作的新闻,是记者职业意识形态的体现,新闻通过不同的报道框架呈现客观现实。基于此,我们认为天山网对于新疆文化形象的呈现,可以通过文化报道来展现。为了解天山网关于新疆文化报道的重点和倾向是什么,它为公众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新疆文化形象,笔者从报道的对象、主题、态度倾向等方面做量化的统计。
1.报道议题数量与分布。经统计,文化报道980篇,占全年新疆报道的15.59%。文化报道中,文化交流类报道数量达到211篇,占文化类报道的21.53%,这表明文化交流类报道在文化报道议题中居于首位;依次排序,分别是教育类占比19.18%;体育类占比13.26%;艺术类占比12.85%;娱乐类占比12.24%;人文景观类占比5.0%;文学类占比4.59%;文化遗产类占比4.48%;历史类占比3.57%;民俗类占比3.26%。
2.报道主题分析。在涉及文化领域的报道中,文化交流类报道占该部分比重最大,主要涉及的主题可以分为三大块:第一是区内文化交流,涉及主题有,巡演、慰问演出、文化下乡、村民文化活动、摄影文学艺术作品展等;第二是疆内外文外交流,涉及主题有,援疆书画家交流、援疆作品展、援疆电影创作等;第三是中外文化交流,涉及主题有,国际雕塑节、国际民族舞蹈节、国际服装节、国际作品展等。教育的报道一般涉及教育经费的投入以及各大考试之前的消息通告,另外也包括社区教育、学前教育、双语教育等。体育的报道主要以CBA新疆广汇飞虎队的赛事为主,另外也包括全民健身、新疆各区体育活动的开展等。娱乐一般以明星艺人演唱会为主,还有一些民间官方的娱乐活动。艺术类报道所选主题涉及民间艺术与现代艺术的交融,民间艺术居多,比如微雕根雕艺术、农民画、戏曲艺术、油画艺术、书法、刺绣、民间剪纸术等等。人文景观主要涉及城市的建设与旅游相关的观赏园的规划等。历史文化遗产类报道主要涉及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的申遗项目,如天山文化申遗成功、佛教遗址申遗等,历史主要以考古为主。文学类报道关注关注较少,45篇报道中,3篇是传统文学,42篇是现代文学,主要记录新疆的发展与变化。民俗共32篇报道,在文化类报道中最少,传统民俗29篇,现代民俗3篇,主要涉及少数民族的民俗习惯。
3.报道的技巧与倾向性。通过对样本各个领域各个类别报道的分析整理,根据报道中所用语言及传播技巧(客观、揭露、赞扬)的运用所表达出的感情强烈的正面、负面以及无强烈情感(中立不明显)的三种倾向。从报道的倾向性来看980篇报道中,正面/肯定的报道790篇,中立/不明显的报道186篇,负面/否定的报道4篇。报道的倾向性通过传播技巧的使用和报道中所使用的词句所体现出来。由此可见,天山网在报道新疆文化是,主旋律是积极向上的,以正面报道和中性报道为主,而批评性报道数量极少。
4.综合分析。
综上所述,从报道议题来看,天山网文化报道中,教育类、体育类、艺术类、娱乐类报道所占比分别为19.18%、13.26%、12.85%、12.24%,比例相差很小,呈现出多元的新疆文化形象。从报道主题来看(表1),以“文化传承”为主题的报道出现频次最多(6.7%),其中包括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舞蹈雕刻报道。这些报道也从侧面反映了天山网对于新疆民族文化的传承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体现在报道对于新疆的社会文化生活的记录当中。但是相对比来说,对于新疆的现代教育则处于报道失衡的位置,教育的报道占比为3.26%,这从另一方面说明天山网对于新疆文化形象的建构以传统文化为主,对于现代新疆文化呈现,其元素不够完整。展览、文艺、体育三项相加,占比达到12.6%,而现代教育则占比较低,在教育报道中更多是教育投入、教育改革、学前双语等内容,而现代教育涉及的内容(包括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教育内容的现代化、教育设备和手段的现代化、教育方法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等)、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品格形成、青少年成长等议题则很少涉及,因而教育的内容显得空洞生硬僵化,缺少鲜活的内容和生活气息。从报道倾向性看,报道多为客观正面报道,以弘扬美丽新疆主旋律为主。
三、结束语
新闻作为我们了解环境和周围世界变化最基本的形式,并不单纯是一种“告知”活动,它是一种人的实践活动,通过采写过程(新闻文本的呈现)和发布平台建构着客观现实,也构建者客观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新闻媒体对社会的意义不只是在于通过选择、界定、评价等手段对原初的客观真实进行意义化,更在于通过意义化的过程将斑驳纷乱的世界条理化,建构一个有意义的有关国家和社会的符号世界。”通过对天山网文化报道进行统计,我们发现天山网在描绘出新疆文化形象的面貌同时,致力于通过符号生产意义,并使意义广泛传播。
天山网凭借正面的宣传立场,塑造了多元的新疆文化形象,形成了一定的地区影响力,成为周边地区了解新疆文化的重要窗口。国际传播是国际文化交流、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它既造成了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同时也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这种文化交流可以增进理解、消除误解,产生文化趋同,也可能引发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冲突。如何在国际传播中突破文化帝国和文化霸权对我们的封锁,这就需要我们在新疆形象的构建过程有清晰的文化定位和符号表述,这样才能在国际传播中发挥力量。从内容上来说,天山网需要构建一个现代、开放、包容一体多元的新疆文化,并将这样的文化符号化。解释者必须提供符号的部分意义,如果符号可以揭示真相,那么它也可以用来造成假象。对于个人来说,某些符号往往代表了某件事物或地区,即使这个世界并不完全由符号组成,符号还遍布整个世界,并具有意义。所以,让新疆形象符号化不仅仅是一种可行的方式,更是一种可以让受众快速接受的方式。尤其在当前西方媒体极力塑造的暴力新疆、民族问题新疆,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传播到全球范围,这是西方文化渗透的表现,同时也说明形象符号化的可能。
鉴于此,中国、新疆必须及时应对,通过新的、更具说服力和更具完整意义的符号定义新疆形象,传播新疆形象。例如,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十二卡姆,2005年11月25日申遗成功,运用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等语言和艺术形式表现了绚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反映理想以及喜怒哀乐。集传统音乐、演奏音乐、文学艺术、戏剧、舞蹈于一身,具有抒情性和叙事性相结合的特点。这种音乐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史上独树一帜,这是新疆文化独特的符号,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但是知道的人却不多;再如,中国柯尔克孜族的史诗《玛纳斯》、哈萨克族的阿肯弹唱,都具有民族符号的意义,也是文化传播的有效符号。我们需要整合这样的资源,运用媒介构建意义的选择和处理方式,构建独树一帜、个性鲜明、便于传播且易于接受的新疆符号,从而构建丰满生动正面的新疆形象。
[1]单波,李楠.大众传播与文化——丹尼斯·麦奎尔的“传播—文化”观评析[J].新闻大学,1998(8):30.
[2]殷方晓.新闻意义生产的符号分析——联合早报网中国新闻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2011(5):1.
[3]曾庆香.《新闻叙事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200.
[4]郭可著.《国际传播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7):38.
[5]阿瑟·伯格著,李德刚等译.《媒介分析技巧》[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