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赏之以文,考之以史

2015-11-10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字字关情背离

古人云:“文如其人。”不错,阅读时总有此种体验:朗读唐诗宋词,体会到李白的狂放、杜甫的忧国忧民;品读近现代文学作品,仿佛看见海子的不羁,林徽因的柔中带刚……文章与作者本人总是相似的,好像父母与孩子,血脉思维息息相通。

但,总有例外。

金人元好问就认为“文章宁复见为人”,作品有时甚至会背离人品,呈现出虚伪的作者,这又作何解呢?

实际上,这两种理论并不矛盾。性情确实影响文章,但影响的是“心文”。这种文章本就是作者抒发内心世界所作,字字皆关情。书写之时,作者力求将内心的所感所思用有限的文字极力展现,恨不得泣血成句。如此写成的文章,常常带着某种历史也抹不去的光辉。就好像《报任安书》,哪怕让一个早将司马迁的故事烂熟于心的人来阅读,心痛也是免不了的。

与之相对的是“用文”。这种文章总有某种实际用途。高尚但贫困的作家可能写下流作品换稿费糊口,小人则以修饰之文博取功名。这种文章,如何不背离作者人品?

两种文章鱼龙混杂,被蒙骗是免不了的,因此,我们才要赏之以文,考之以史。

“赏”,文章是“赏”的。我们阅读,便是在欣赏,欣赏文辞佳句,并试图从字里行间拼凑出作者的形象。但这形象也只作欣赏之用,若拿来作严谨的论述,未免太过轻率。在未分清心文与用文之前,这个形象只是我们的美好期望,并非作者本身。此时,考之以史就是必要的了。史料中记载的作者生平、他人评价是比文章更直接的存在。就像一句打猎俗语所说:“熊的窝里怎样,才是怎样。”作者在生活中怎样,人品才怎样。

高尚的作者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心文中均是高尚的,此时考之以史能更深地剖析他的精神内涵,将他的文章与人品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有益无害的。而就算遇上用文,我们也能了解到个中缘由,作出客观的评价。伪造者在史料面前是无处遁形的,花言巧语的功名,骗得了一世,骗不了百世。

赏之以文,但文章并不是全部;考之以史,史文结合,作者的真实才清晰浮现。以如此客观之态度品读古今作品,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作者,获得超越区区一纸文字的精神体验。

得分: 60分

点评: 这篇文章突出之处有两点:一是高屋建瓴。作者站在创作动机的角度,将文章分为“心文”与“用文”,认为“心文”是出于抒发内心所作,字字关情;“用文”考虑文章用途,作品人品可背离。这种分类,使得说理居高临下,给人以拨云见日之感,显示出了思维的独特与深刻。二是视角独特。在大多数同学站在阅读的角度,探究作者人品与文品是一致还是背离的情况下,这位同学却独出机杼,站在考证的角度,将作品与作家的生活年代联系起来,看问题更接近本真,观点更令人信服。

因其分析辩证,对题意有自己的理解与生发,且论证有层次感,60分毋庸置疑。

猜你喜欢

字字关情背离
一枝一叶总关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
读扶贫日志
《说文解字注》古今字字际关系例释
吟诗品母爱,字字见真情
噌吰婉丽总关情
地方政府债务与瓦格纳法则的背离
职业选择与真实需求的背离——基于职业锚与工作特征匹配的调查
一枝一叶总关情
剖析货物流与资金流相背离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