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製造業「陣痛」後向何處去
2015-11-10朱景瑞
朱景瑞
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以及其他區域城市構成了珠江三角洲的核心。人口總數達到5600萬人的珠江三角洲對世界經濟至為關鍵,因為從自行車、牛仔褲、玩具到iPad,各種產品都在這裡生產。正如東莞當地人所說:「東莞來一場堵車,全世界都會斷貨。」
珠江三角洲之所以能夠如此長期地生產廉價商品,是因為數百萬的務工人員一直願意去工廠裏工作;然而隨著招工越來越難、薪資迅速上升、原材料和土地價格一天天上漲、人民幣不斷升值,珠三角地區對製造業的吸引力相較於其他地區的優勢不斷縮小。中國製造業重鎮「珠三角」正在經歷轉型短痛。
機器換人應對「漲薪潮」
渣打銀行一份最新的珠三角製造業調查顯示:珠江三角洲2015年工資漲幅或達8.4%。隨著製造業升級換代,產品的複雜程度提高,增加自動化投入、優化生產流程和工藝是珠三角製造企業應對用工短缺和工資上漲的普遍做法。報告判斷,這亦是中國轉向長期可持續增長模式的組成部分。
2014年珠三角區域生產總值達到6.72萬億元人民幣、人均GDP首次突破1萬美元、同比增幅達到7.7%。然而,廣東省商務廳2014年底到2015年初的摸底調查顯示,只有20%的外貿企業預期2015年訂單有所增長,預期訂單下降的企業則達到40%以上;與貿易形勢的悲觀預期相對應的是仍在不斷攀升的勞動力成本。渣打銀行調查發現:與2014年的調查相比,受訪企業預計工資上漲幅度在10%~15%之間。2015年平均工資漲幅預期是8.4%,高於2014年的8.1%。廣東省發佈的一組數據顯示:廣東省製造業一線工人年人均工資早在2013年就達到了4.6萬元(人民幣,下同),是10年前的2.9倍。
工資上漲,以及由此帶來的收入增長加快,是大陸經濟調結構,轉向消費驅動、服務業導向型增長模式的組成部分。而在經營壓力面前,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了「機器換人」的浪潮。
2015年3月底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廣東省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計畫(2015~2017年)的通知》,提出廣東全省未來3年將累計投入9430億元,引導2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新一輪技術改造。 東莞、佛山等地市2014年相繼發佈「機器換人」戰略規劃。其中,東莞市政府成立的「機器換人」專項資金,從2014年起每年出資2億元,連續3年共6億元支持企業實施「機器換人」,最高補貼比例可達設備總額的15%,滿足屬於重點示範推廣專案、使用莞產設備等條件後,單個專案最高資助金額可達500萬元。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用工緊張的局面。
據公開資料統計,從2014年9月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東莞市收到實施「機器換人」有效申報專案505個,專案總投資42.6億元,其中應用生產設備達7億元,預計可減少用工34378人,產品平均合格率從89.3%大幅上升至96.6%,單位產品成本平均下降一成,每年可產生銷售收入達291.6億元。
在佛山順德,一家製冷設備公司的生產線上,空調遙控器的生產環節原先需要7名工人,在採用自動化工業機器人之後,所需員工數降到了2名,同時裝配效率比過去提高了1.5倍。珠海一家大型跨國電子企業的負責人表示,2015年初該企業提前採取應對「用工荒」措施,引進了一批機器,一些崗位採用機器自動化操作減少人力操作,一人幹兩個人的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不過,仍有一些企業經營者還在觀望。東莞一家玩具廠負責人表示「玩具行業的科技含量低,很多工藝操作仍需手工完成,因此很多玩具廠家很少採購自動化設備。」
渣打銀行制造業報告總結,勞動力成本和工資水準上升雖然給製造企業帶來挑戰,但卻體現出中國生產率的改善和產品複雜程度的提高。同時,自動化設備和機器人有利於中國提升製造業價值。分析人士也認為,從長遠看,對於現代化的進程是好事,這將倒逼地方政府、企業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
外遷東盟
在東莞調查發現,用工短缺的背後,因成本增加、尋求戰略轉移等因素,關停、遷移等現象隨處可見。渣打銀行的調查顯示,45%受訪企業把計畫加大自動化設備投入、優化工藝流程作為企業應對勞動力短缺和工資上漲的首選對策。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願意進行投入改進的往往都是大企業,因為上述比例在大企業調查樣本中的比例達到了70%以上;而與之相對的,在中小規模企業中,僅僅只有36%的企業青睞「擴大資本設備投入」。這些企業打算如何應對眼下艱難的現狀呢?企業外遷,是他們的備選選項。
調查顯示:2015年的受訪企業中有20%表示計畫向內陸遷廠,較2014年的28%有所降低。另外,11%的受訪企業計畫向海外遷移。外遷的企業主要集中在低端製造領域,如紡織、製衣等。對於青睞向中國內地遷移的企業來說,廣東周邊省份,如距離珠三角相對較近的湖南和廣西是首選目的地;而對於計畫外遷以降低成本的企業而言,越南和柬埔寨是首選,其次分別為印尼、孟加拉和斯里蘭卡。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專家分析,大陸人力成本較高,市場空間不大,因此一些企業選擇遷向增長速度較快以及人力成本較低的越南等國家。2013年東盟人口年齡中位數約27歲,較中國的年齡中位數估測值32歲明顯年輕。聯合國數據預測,未來幾十年東盟勞動力規模亦將持續增長,2010~2030年東盟勞動力人口或將增加7000萬。這幾乎是同一期間中國勞動年齡人口減少的規模。2015年計畫將工廠遷離中國的受訪企業中,36%的企業稱新廠址將建在越南,25%的企業選擇柬埔寨,選擇孟加拉和印尼的企業各占10%。企業估計將工廠遷往越南平均節省成本將超過19%,而遷往柬埔寨將節省20%的勞動成本;與之對比,將製造基地遷往中國內陸省份將節省不到16.8%的成本。
以越南為例,10年前,越南還僅僅是全球電子供應鏈中一個非常不起眼的環節,但根據越南海關總局近日公佈的2015年前 3個月進出口情況,越南全國進口總額達387億美元,同比增長20.1%。其中主要出口商品中,手機及零配件67億美元,紡織服裝49億美元,電腦、電子產品及零配件36億美元,這三項排名前三。三星等手機巨頭帶動的產業集群效應,讓越南在短時間內在電子產業上表現亮眼。
從人力成本的角度看,越南的用工成本只是深圳的一半,除此之外企業還會考慮出口的因素,越南本身享受一些最惠國待遇,對於歐洲的客戶,稅收上可以減少三四個點。此外企業考慮的重要因素還有基礎設施配套情況和是否易於找到熟練勞動力。值得一提的是,越南當地基礎設施還不是特別完善,亞洲開發銀行數據顯示,東盟經濟體基建投入資金規模僅占該地區GDP的4%,較1980~2009年間平均6%的投入比例有所下滑。在中國企業考慮轉向東盟建廠的同時,當地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也同時為中國的基建企業提供了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