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知识整理提高复习效率
2015-11-10卓国辉
卓国辉
摘要:从近几年文综地理试卷来看,彰显能力立意,重视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和以基础知识为载体的思维活动。只有坚持“回归基础”,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因此,在高考复习中,对繁杂的地理知识进行整理加工,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系统化、结构化、规律化、网络化是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科内的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考能否获胜的关键。
关键词:高考复习 地理知识 整理 方法
从近几年文综地理试卷来看,彰显能力立意,重视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和以基础知识为载体的思维活动。俗话说“基础不劳,一切徒劳”。只有坚持“回归基础”,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地理学科考查范围非常广,知识内容庞大复杂,复习时间又相当有限,若单纯机械地“炒旧饭”,不仅时间不容许,而且达不到高考文综试卷的能力要求,同时还会导致学生感到没有新意,激发不起学习的积极性。整理知识的过程就是在人的思维参与下,对知识进行加工的认知过程,即是采取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方法,对知识进行处理,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系统化、结构化、规律化、网络化的过程,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知识的内化和能力形成的过程。在高考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归课本,通过对地理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即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地梳理,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自主构建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规律化、网络化,是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科内的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考能否获胜的关键。
一、构建知识模式,形成认知结构
希卢姆认为:如果懂得了基本结构中的原理,有利于理解其他类似的事物。把一件事物放进构造好的模式中,就不容易忘记。构建地理知识模式揭示知识的构成状况,是构建认知结构的重要方法。运用地理知识模式,指导学生学习,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认识地理问题有个基本思路,分析地理问题有章可循,以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
二、总结知识规律,加深理解记忆
地理规律是指地理事物或现象在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趋势,是对许多零碎地理知识地有机统整。在高考复习中,采取分类、归纳、整理、比较、假设推理、简图导出等方法将教材中的具有规律性的知识内容,从部分到整体,从一般到特殊,逐步加以归纳分析,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其知识结构系统条线分明、脉络清晰,化繁为简,便于知识理解记忆。并引导学生将世界气候类型分布规律图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结合起来对比,运用“是,不是”“不是,是”(即应该是这种气候类型,但为什么不是;应该不是这种气候类型,但为什么却是),引导学生抓住共性的基础上掌握个性,如赤道附近应该是热带雨林气候,但在赤道上的东非高原为什么不是?澳大利亚的东北部、中美洲的东北部、巴西的东南部、马达加斯加岛东部远离赤道,本不是热带雨林气候,但为什么却是?
三、分析知识内在联系,构建思维线索
实践证明:孤立地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只能学到一些零散的知识,如果以某一思维线索整理,就能获得一串的地理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建立起科学的知识结构,通过变换角度(如空间的分布、时间的顺序、因果的联系等)或以某种载体来整合知识,内化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运用知识的线索,搭建知识间畅通联系的渠道,由“知识点”连成“知识线”,进而结成“知识网”。如以区域地理为载体,对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进行重组:位置(经、緯度及海陆位置)——地形、地质——气候、自然带——河流、地下水——资源、能源——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环境问题——发展方向;在哪里(区域定位)——有什么(区域特征)——为什么(地理特征成因)——怎么样(有哪些优势和存在哪些问题)——怎么办(如何解决和发展方向)。
四、比较知识异同,突出本质特征
比较法是地理学的重要方法。比较法可分:类比法——对同类事物比较,包括同类同型事物的比较、同类异型事物的比较、异类而共性事物的比较等。纵比法——对发展过程各阶段、等级系统各层次、延伸方向各部分的比较。横比法——对不同地区的同一地理事物、或两个以上同类地理事物的各个方面等进行比较。中心内容比较法——以一个对象为中心,分别与几个对象为参照进行比较,以突出中心地理事物的内容。综合比较法——比较对象和比较内容都较多的比较方法,内容全面、角度多样,有助于全面了解完整的地理事物。通过比较知识异同,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加深对要领的理解;加强知识联系,便于掌握和扩大新知识;同时促进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利于发展思维能力等。例如,非洲刚果盆地的热带雨林气候与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气候在成因和特征上存在的异同;中亚地区的干旱与西亚、大洋洲、北非、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东侧等地干旱的成因和特点上的异同。
五、突出主干知识的多向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现代心理学表明:人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是通过将知识信息加以组织和编码储存在大脑中,待遇要时提取的。这些信息越有序,越能表现信息间的内在联系,就越利于信息的储存和提取。系统论明确指出:各部分知识的相加不等于各部分知识之和,知识的整体要大于各部分知识之和。因此,在高考复习中,我们可以从一个问题(信息)出发,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充分发挥想象力,以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整体的知识结构和网络,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如气候知识,我们可以从气候因素、气候要素、气候特征、气候类型、气候分布、气候资源、气象灾害、气候评价、与土壤和动植被的关系、相关自然带、与地形的关系、与河流的关系、对工业的影响、对农业的影响、对水利建设的影响、对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影响、对交通的影响、对军事的影响、对洋流的影响、对旅游业的影响、对聚落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六、抓住主导因素,把握区域总体特征
地理环境是由诸多环境要素综合的产物,这些环境要素,既有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和组成因素,又处于与其他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之中,对于每一处环境的形成,必定有一个主导因素。因此复习时,根据地理事物形成、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抓住主导因素,构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总之,地理事物和现象涉及范围广、知识点多,高考复习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加工”过程,通过对地理知识的整理加工,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规律化、网络化,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自然、人文、区域地理之间构建完整而清晰的地理知识体系,做到透析自然地理原理,活用人文地理观点,熟悉世界地理区域,探讨中国发展问题,提升地理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责编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