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2015-11-10林春凤
林春凤
摘要:本文主要围绕该如何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做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兴趣 阅读
“少、慢、差、费”与高耗低效一直是困扰小学语文教学的严重顽疾,并成为制约语文课程与教学发展的“瓶颈”。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课外阅读量的不足和阅读质量的不高,加上缺乏正确的引导,从而导致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缺乏和小学生运用语文实践能力的弱化。而导致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缺乏的最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和学生往往都把目光锁定在语文教科书这个极为有限的文本世界,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电视、网络、卡通书刊的影响,造成小学生步入了不健康的课外阅读的误区,不少小学生出现课外阅读的弱化现象。它具体表现在:许多小学生把阅读转向了电视、网络、漫画丛书和一些口袋书,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量、阅读能力受到冲击,致使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下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因此,我们的阅读教学在搞好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教学实践基础上,努力由课内拉动课外,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的阅读取向,并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本资源,引导和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并培养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在此基础上养成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使其向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发展。
1.确立小学生健康、正确的阅读取向,学会选择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培养学生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阅读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去。例如,刚入学的学生由于年龄小,识字量少,我们抓住他们爱听故事的特点,先请教师和家长给他们讲他们爱听的故事,渐渐地引导到读注音、配画小故事,并把自己读过的故事讲给同学听、画给同学看,来激发他们读书的欲望,提高阅读兴趣,养成爱读书的习惯。
2.根据小学生年龄小,好模仿的心理特点,首先,教师要有手不释卷的习惯,于永正老师就曾经用这种方法去影响学生,让他们爱上读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最崇拜的人,80%选择的是教师),教师的爱读书能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如课题组教师上完《沉香救母》一文后,在班级读书课上拿出《宝莲灯》来阅读,第二天发现七八位学生也有了这本书,在以后的几天里,班级里拥有并阅读这本书的学生达到二十几位。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在教学中渗透自己的读书内容、所得所感,这对学生的阅读有导向性作用。
3.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对读物的兴趣,营造宽松的阅读氛围,提供阅读的自由空间。当然肯定学生的主体性,绝不能否定教师的指导性。教师要通过调查,访谈了解学生在读什么书,爱读什么书,什么书能自己读懂,什么书学生自己阅读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帮助,什么书读起来有价值,什么书可以不必读,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引领学生的阅读由肤浅走向深入,才能容易达成目标。
4.精读是对古今中外、历代名著名篇、经典诗文进行反复诵读,积累内化,这样才能吸取精华,熟读成诵,出口成章,“腹有诗书气自华”,举手投足间才能有“语文”味,泛读是指阅读的视野要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科学人文都要涉猎,这样才能眼界开阔,才能“举一隅而三隅反”。如中年级的精读可每天利用在校20分钟时间(我校自课题立项后每天抽出1个小时时间来让学生在学校读书,上午有20分钟为精读时间,下午有40分钟为泛读时间,师生在这段时间里,同背诵,共阅读,全校师生都浸润在书香里)来背诵。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和一些美文片段;精读后有5分钟赛背环节。利用下午40分钟泛读时间来阅读,教师推荐的读本或学生感兴趣的读本;泛读后有5分钟写读书卡片的环节。
5.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以课内拉动课外,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的阅读取向,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也迎合了学生的兴奋点。如学生学完了《哪吒闹海》这篇课文,找来了各种有关哪吒的小故事来阅读,阅读完了还迫切地渴望与人分享阅读感受,渴望就书中的某个环节、话题与人交流,渴望借助外力的帮助与书中的人物、情节走得更近一些……这些都为阅读指导的有效性提供了前提条件。
6.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爱读书的人。第一,競赛激励,实践证明在精读环节的后5分钟里,学生进行竞背使背诵效率大大提高了。第二,成功激励,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都得到成功的喜悦。如每看完一本书,就在阅读评比栏中为自己画一面小红旗,一方面是鼓励自己,另一方面也为别人提供了榜样。第三,荣誉激励,表扬与鼓励在激发成就动机中比惩罚来得有效得多。通过产生“阅读之星”“手抄报小能手”“背诵小明星”等一系列小明星的评比,让学生产生巨大的向上力量。
7.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也不阅读的方法,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刊,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在问卷调查中发现,我校的实际状况与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这段话是如此惊人的相似,因此,我们在经过认真思考以后,认为一是要帮助教师转变思想,树立一个新的观念;坚信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素养不是教师“讲”出来的,不是学生做习题“做”出来的,而是学生读出来的。二是要开辟两条途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一手是课内的阅读,一手是课外的阅读。课内“教材”只是一个例子,由课内牵动课外,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读懂读通与课文相近、相类、相关的一大批文章。以课堂上的“一石”激起课外阅读的“千层浪”。由课内拉动课外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的阅读取向,课内这条途径,其要旨在于将学生领进门,“诱发”“引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动机,最终拓开课外这条途径,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自由遨游。三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阅读兴趣的特点,把小学阶段的阅读分为三个阶段,每阶段阅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低年级可侧重于传说、寓言、童话类图书的阅读,针对学生识字量较少,阅读能力较弱的实际情况,可采取教师边读边讲,学生边读边听的方法,由扶到放。配合阅读,可指导学生表情朗读、角色表演、讲述故事、回答问题等。
中年级侧重于历史人物故事、中外名人传记、科普类读物、儿童文学等图书的阅读,教师可作适当的提示,主要由学生自读,注重培养使用字典等工具书的能力和习惯。配合阅读,可组织朗读比赛、故事会、问题讨论、参观访问等活动。
高年级侧重于经典小说精品、散文诗歌、传记传奇等图书的阅读,以学生自读为主,可设计问题,让学生边读边议。配合阅读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交流读书心得,进行讲演、专题讨论、演课本剧等活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坚持每天读书,日积月累,持之以恒,课外阅读就应该会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责编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