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5-11-10尹燕高
尹燕高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情,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在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不变的情况下,我认为以下几点或许可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明确学习目标,建立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目标是一节课所要达到的效果,合理的目标是一节课成功的前提。目标的设计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诸如教师自身的因素,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的特点和编写意图。其实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并不能达到每节课让所有学生达成目标的境地。因此一节课的效果就是我们上课时应该考量的问题。
任何模式的使用都必须以学生为本,因为只有学生内心有学习的需求,否则一切的教学都没有效果,都是徒劳的。因此学生是一切教学的起点,同时也是教学的终点,而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创建一种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2005年以来,我们学习杜郎口、洋思等学校的经验,其实无非就是改变过去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当然,教学可以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
二、教师精心备课,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教师的备课分为三级备课:个人主备、集体复备、个人再备课。这样的备课既有个人智慧,又发挥了集体的力量,同时又体现了教师的个性,让每个教师拥有经过两次修改的个人教案,这样的备课是有效的备课,是高效的备课。光教师精心备课显然是不行的,学生课前要充分预习课后复习。教师要求学生预习的时候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可以要求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去预习:“圈圈、点点、画画、写写、问问”。要求学生一遍遍的读文本,划出文章不理解的字词或不理解的句子,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句的问题,在读书时记下自己的思考过程,及时在书上做出标记,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复习时主要复习老师讲过的要点或者自主探究时的重点。按照这样的习惯长期做下去,学生会学得轻松,教师会教得愉快。
三、讲练结合,重视积累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有的老师生怕学生学不懂,课堂上往往重视讲,长期以来,形成了“会讲”、“能讲”、“善讲”的习惯,还有的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很少给学生一点自主阅读、理解课文的时间,有的虽然也安排了学生读书,但只是让学生草草读一遍课文后,就开始分析重、难点了。在這样的情况下让学生学习理解课文,大多数学生就会感到十分困难,长此以往便感觉到语文课越来越难学,于是便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时间一长,学生也就越来越怕读书,越来越怕学语文,甚至到了高中,学生仍不能像模像样、独立、顺畅地阅读分析理解一篇文章。这就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中过分突出“讲授”所带来的恶果。
语文并不回避训练,在课堂上,教师要设计一定的训练项目,如读书训练、修改病句训练、作文开头训练等,将每一种训练自然地结合到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语文能力会得到提高。同时,让学生养成善于积累的习惯,见到好的词语、好的句子,好的解题方法等,要学会及时总结、积累,天长日久,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四、准确把握教材,拓展教材内容
《课程标准》前言的第一部分说得很明确:“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辩证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两重性,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不能人为地把人文性与工具性对立起来。文学不是语文的全部,语言也不是语文的全部,在语言与文学的关系上,不应忽视了学文学,更不应该漠视甚至否定学语言走上另一个极端,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艺术欣赏课等。
教材内容的“案例”作用决定了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例子的作用还是要发挥好其语言的典范作用。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要准确,对教材理解深刻、透彻,要有对课文的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见解,课堂教学拒绝对教参解读的照本宣科。在教学中不能面面俱到,而要抓住文章最重要、最适合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同时,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单纯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那种只教教材,不用教材的情况是不能有效利用或开发教学资源的。那么,也就无法实现有效教学了。
还有一个问题,教师本身也是教材。有的老师上课时出口成章,用语生动形象,学生上这样的老师的课也愿意上,如果这个老师再幽默一点,那么课堂气氛就不会沉闷,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在课堂上教师只有与学生真正地进行了思想和情感交流,教学才能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课堂生活才成为师生共存的生活,才能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