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探析

2015-11-10马玲玲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信仰大学生

马玲玲

摘 要:信仰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然而在全球化的趋势下,當代大学生出现了信仰危机。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信仰;大学生;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大学生信仰现状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运用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摆脱书本中教条、晦涩的理论,使马克思主义更贴近群众的生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化。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代表着中国未来发展的前途,他们掌握一定的知识理论,并且思想、价值观念正处于形成期,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首先在大学生群体中“大众化”,大学生群体的马克思主义化能更好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趋势下,当代大学生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指导自己的人生之路,但据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课堂采访,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信仰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大学生的信仰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大部分大学生认为人生应该树立信仰,确立人生的奋斗目标。一个科学的向上的精神动力可以推动人的奋发向前。第二,信仰迷茫。虽然大部分学生认为人生需要信仰的引导,但是当问及他们自身是否具有信仰时,以及具有什么样的信仰时,很多大学生出现真空状态。第三,信仰的多元化及部分迷信思想残留。在当代大学生中,有一些人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怀疑。这种对新信仰的怀疑一旦和对旧信仰的眷恋发生奇异的结合,则很可能使我们几十年的现代化出现文化上的剧烈反弹,使我们在文化的建设上出现倒退式的历史复归。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最新知识的接受者,应该走在时代潮流前列,掌握新兴的科学文化思想。但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不时的出现在大学生的头脑中,一些大学生利用宗教信仰弥补自己精神上的空虚,沉迷于星座、手相、血型、八字等封建残留思想。因此,应加强当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活动。

二、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的原因

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外部因素和大学生自身的因素都深深的影响了一个大学生的心理。当代大学生出现信仰问题是在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1.外部因素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部环境对一个人思想意识的影响是深远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整个世界处于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中,各国的文化、思想价值观念互相碰撞、融合,西方某些发达国家拥有发达的科技,利用网络,无节制的向其他国家进行文化的入侵。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信息获取重要渠道的网络,给大学生带来了严重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同时,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政治上一些腐败贪污因素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自主意识、效率观念、开拓进取精神等积极因素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如,部分大学生具有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急功近利等不良的价值取向。

家庭与学校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家庭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最早接触的场所,父母是每个人成长中第一位的老师,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沉浸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的溺爱当中,过着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皇帝般的日子,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过于对他们的保护,使现在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出现生活不能自理、自私自利、缺乏团队精神、承受能力差等问题,甚至有些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由于严重的不适应大学生活,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每年都会上演大学生自杀的新闻事件。学校教育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仅次于家庭环境,应试教育培养出了很多的考试机器,很多学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只注重分数,而忽视自己平时的思想道德的培育,同时,高校思政理论课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阵地,普遍缺乏实效性,一些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对学生采取强制性的灌输措施,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2.内部因素

社会、学校、家庭是影响大学生科学信仰确立的外部因素,那么大学生自身的思想认知则是影响大学生信仰的内部原因。一方面,大学生的心理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社会经验不足,社会诱惑抵制能力较差,在面对社会新兴因素、外来文化他们的辨别能力不强,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以至于自己上当受骗。很多大学生在受到伤害之后,特别是一些大学生情感受到伤害后,出现严重的心理扭曲现象,认为天下人皆有负于他,进而对他人、整个社会产生敌对情绪,出现报复社会的现象。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功利化的思想过于严重,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对自己的生活、学习所起的作用不大,忽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他们觉得一切为了利益是做一切事情背后最为根本的动机,如,一些大学生表面上积极的申报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与章程,但是背后真正的原因是把入党看成增加自己以后人生发展的一分支撑。大学生思想意识成为影响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的主要因素。

三、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

首先,发挥政府职能,净化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政府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加强社会管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第一,政府应努力解决社会不公正现象,严抓贪污腐败份子,取得大学生对政府的信任。政府需采取各项措施,对社会不公正现象要积极管理,严禁各种“拉关系”、“走后门”的不正之风;运用法律手段严惩贪污腐败份子,维护政府形象。第二,大力倡导马列主义、爱国主义主流信仰的教育,推行马克思主义在社会范围内的大众化。政府应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积极推行马克思主义思想,如,在各社区街道开展爱国主义电影教育,利用道路标示等宣传马列主义思想,掀起全民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高潮。第三,加强网络监管。政府运用职能加强对我国内部网与外部网的管制,严格做好网络海关的工作,坚持抵制西方腐朽价值观念的入侵,对于内部网应积极宣传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净化网络环境,使大学生在网络中潜移默化的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其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师作为施教者,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加强教师自身队伍的建设。授课教师应加强教育意识与信仰水平,以身作则,在大学生中起到榜样作用,特别是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应努力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领悟其中的道义,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另一方面,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相分离,在课堂上教师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在课下,教师与学生处于几乎平行的两个空间中,没有任何的交际。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教师应改革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展开情景式教学,寓教于乐,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活动中吸收所学知识的内容。如,思政理论课教师,可以在课上播放短暂的视频资料,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促进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在课下,教师应该建立与学生的互动圈,解决学生找教师难的问题,如,利用微博,微信等现代的网络沟通工具,与学生进行时时的沟通聊天,在感情上帮助学生度过困难,在不自觉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信仰教育的主阵地要力求转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固有教学观念,逐渐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从教学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改变知识教育为信仰教育。

最后,营造文化氛围,自觉提升大学生的理论素养。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中的大众化,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需要大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增强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因此,创建和谐的高校精神文明是校园文化环境优化的中心环节,也是培育优良的校风学风、健康的人格、执着精神的条件,是信仰教育不可缺少的隐性教育资源。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在形式上,展开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演讲、辩论赛、报告会等具体形式,充分调动大学生参加校内活动的热情,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把所学理论转化为现实行为;在内容上,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知识的宣传,引导大学生在多元文化中进行正确信仰的选择。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利用马克思主义社团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宣传,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大学校园的大众化,加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知识的了解,提升大学生的理论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幼慧.信仰现状的心理学研究[J]. 心理科学,2002,(6): 32-36.

[2]王静.基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大学生信仰教育思考[J].理论界,2012,(10):184—186.

[3]余玉花.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调研报告[J].思想教育研究,2010,(17):22—27.

课题:安徽新华学院2013年校级科研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域下当代大学生信仰研究(项目号:2013rw002)”的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信仰大学生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铁的信仰
大学生之歌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