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述历代书法家的风格及流派

2015-11-10戚建堂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风格书法

戚建堂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旅游局

摘 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历史长河,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书画界,传世的书画作品形态各异,有的时代不明、作者不清;有的亦真亦假、冒名伪造;有的因岁月侵蚀,霉变虫蛀,残缺不全。给广大喜欢收藏爱好者,带来一定的难度。下面笔者就以我国历代书法家的风格及流派做一些简要赘述,希望能给广大书画爱好者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浅述;书法;风格

书法主要分为五大类:篆书、隶书、草书、正楷和行书。

篆书:是汉魏以前通行的字体,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 隶书。”

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是李阳冰,墨迹已经失传,现在仅存一些石刻和拓本。传世卷轴上有代表性的书法家小篆墨迹,最早的有北宋初期张伯益的真迹。以后比较知名的有元代的赵孟頫、吾秋衍,明代的李东阳、徐霖,清代的孙星衍、洪亮吉等人,尽是一脉相承;用笔中锋圆稳,不见锋芒,后人称之为玉筋篆、或铁线篆。明代宣德年间有程南云为首的等人用粗肥之笔写小篆;万历年间的赵宦光则以草书的笔法入篆,清代乾隆、嘉庆以来,邓石如,赵之谦更以侧笔露峰显示出来了一些标新立异的新形势新格调。

隶书:又称佐书,徒隶。它解放了严谨的篆书体势如“八”字之分散,故又称散隶。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瑰丽的珍宝之一,源远流长,贯穿古今,是我国有文书以来的第二大书体,直贯秦、汉、魏、晋六朝,代篆书而盛行于世。书体结构整齐,笔法富有变化,庄重大方,字体方圆并用,逆锋、回锋兼施,行笔中锋偏锋同在,其典型笔法,时有波势,用挑法,故有蚕头凤尾之称。

秦代隶书的发端,是一种半篆半隶的样式。至汉代,发展成长方形的带小篆书体格而又有燕尾“波势”的字形,以后逐渐变为完全方形或扁方形字体。到汉晋时期,隶体已经成型。晋唐以来,在书写形式风格上 有较大变化。

初唐时期,史惟则,韩择木,蔡有林、李潮合称唐隶四大家。唐代隶书在艺术风格上有的用笔肥润,且较多转侧而露锋芒。盛唐时期,徐浩的隶书风格又变为瘦劲光滑,直到宋、元、明以来他的隶书风格影响较大,明末有黄道周等人以行草笔法入隶,别开生面。清朝康熙、乾隆时期风格上还有继承的倾向。在这时期之后出现了黄易、伊秉绶、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又追学两汉碑版,风貌深厚朴质,越出了宋元以来的规范。在此同时金农以极扁方笔写隶书,自称‘漆体,郑板桥多参正体,自命名为“六分半书”,独创一格,独领风骚。

草书: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始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汉代古草字体个个独立,,大约到东晋,经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等人进一步改造 ,终于形成了一、二字相连结,流行于今。备受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东晋时期,因行书流行和草书的自然结合,形成一种行草书体。

隋至初唐的草书,主要以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派为主流,号称二王体。盛中唐,张旭是狂草的开山祖,故有“草圣”之称。后来的和尚怀素亦是狂草大家。狂草比今草更加简便快速,且笔势更加连绵回绕,活泼飞舞,奔腾放纵,大有驰骋不羁,一泻千里之势。古人谓其形体“或敛束而相抱,或婆娑而四垂,或攒翥而整齐,或上下而参差,或阴岭而高举,或落择而自披。”真是“众巧而百态,无尽不奇”。晚唐至北宋初,有些人在张旭、怀素的基础上变出奇险狂怪的一种新书风。五代的杨凝式草书,其特点紧、劲、奇、险,别具一格。北宋初期苏舜钦、中期黄庭坚等人草法狂纵,无怪俗态。宋人多善行书,草书没有得到发展。元代赵孟頫、邓文原等人,有提倡古草。至明代狂纵的草书又大流行起来,以祝允明、、徐谓、傅山、张骏等人为代表。晚期又兴起一种参照古草的古今合璧的草书。代表者有黄道周、倪元璐等人。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始于东汉。其特点是:形体方正,作楷模,故名。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楷书本笔画简爽,必须如楷树之枝干也。

隋唐时期僧法极、虞世南等人的书体大都比较圆润平稳,形成了一个系统。欧阳询书风方劲,风格险峻;褚遂良以秀美见称。中唐颜真卿一变古法,自成一种方严正大,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颜体”。对后世影响巨大。柳公权略变颜体,字体遒劲有力,具有刚直不阿之感,后世人以颜柳并称。五代、两宋,楷书没多大的变化和发展,甚至有和行书融合一体的倾向。宋末元初,赵孟坚、赵孟頫兄弟等人仍以二王为宗,后来赵孟頫他一变宋代正、行融合的趋势,产生较大影响,自成一家。明代董其昌从颜体上窥晋唐遗韵,创造出别有生拙秀媚之风格的书体。清代,傅山、王铎、钱沣、何绍基等专学颜体,邓石如、赵之谦等改学南北朝碑志體,化故为新,另辟蹊径。

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正楷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出现东汉末,盛行于西晋以后。史上第一位载入史册的行书书法家是后汉的刘德升,东晋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等人。在风格上加以变化创新,使行书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书法艺术品种,雅俗共赏,处处流露出一种飘逸洒脱,平和简静之风度。

元代赵孟頫的行书继承晋唐遗法,略带媚态晚年其作品苍劲雄峻。

明代祝允明、文徽明等人,当时也颇有影响。董其昌习晋、唐、自成一体传布甚广。 清代王铎行书学王羲之父子和颜真卿;而刘墉、王文治等人,又自成一家;何绍基专学颜真卿,赵之谦掺杂北魏碑志,其作品面目较新,给后来书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作为一个书画爱好收藏者,一定要了解历代主要书画家和流派的特点,深入细致的把握其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的微妙变化。要有历史、考古、文学、美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尤其重要的是,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多看,多比较,多思考,逐步积累经验。

猜你喜欢

风格书法
书法篇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类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佛教文化旅游区植物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