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成语成为学习文言实词的桥梁
2015-11-10刘菊红
刘菊红
中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总会感到吃力,难以理解和掌握文言文,课堂上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教师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是昏昏欲睡。而文言文阅读题在高考试题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发现,在教学中利用成语可以突破文言实词教学的难点。成语保留了古汉语的许多特点,有着一定的相通性,人们喜闻乐用,中学生尤其如此。如果我们借助成语,让其作为学习文言实词的桥梁,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办法。以下是笔者对这一教学实践的简单总结。
一、用成语来记忆一词多义
如《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穷”可联系成语“穷兵黩武”解释为“用尽”,其他如:穷形尽相(尽致)、穷凶极恶(极端)、日暮途穷(尽了)、穷乡僻壤(偏僻)、穷奢极欲(极为)、穷追猛打(彻底)、穷且益坚(困窘)、穷山恶水(自然条件恶劣)等。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的“臣等不肖,请辞去的“辞”可联系成语“不辞而别”解释为“告别”,其他意义如:辞不达意(言词) 、义不容辞(推辞)、万死不辞(躲避)、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借口、托词)等。
二、用成语来记忆通假字
拨乱反正(反同返) 再接再厉(厉同砺) 待贾而沽(贾通价) 一暴十寒(暴同曝) 短发文身(文同纹) 华而不实(华同花) 不亦说乎(说通悦) 景从云集(景通影) 流言蜚语(蜚通飞) 被坚执锐(被通披) 图穷匕见(见通现) 匪夷所思(匪通非)
三、用成语来记忆古今异义词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我们称之为古今异义词,如“让”古代既可以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后一意义已不用了,举例如下。
“此恨绵绵无期”(《长恨歌》)的“恨”字,与“抱恨终身,相见恨晚”的“恨”都是指“遗憾”,现代汉语则是指“怨,仇视”。
“长太息以掩涕兮”(《离骚》)的“涕”为“眼泪”,用“感激涕零、破涕为笑”来记忆最好不过了,现代汉语指“鼻涕”。
四、用成语来记忆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中有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类语法现象就叫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名词做状语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可以直接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对这个动词起修饰限制的作用。如《过秦论》中“天下云集响应”,其中“云”、“响”,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用“风流云散”来记忆,此类的成语有:土崩瓦解、星罗棋布、狼吞虎咽等。还有风餐露宿,“风”“露”解释为“在风里”“在露水中”,此类的成语有大海捞针、里应外合、道听途说等。
(二)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在文言文中,名词或名词短语带了宾语那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的“衣帛”不是“衣服和布帛”,而是“穿帛”,“衣”活用为动词“穿”,用“衣锦还乡”来记忆。成语中还有:“不可名状”中的“名”是名词,翻译为“说出”,所以在这个地方,它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如“不毛之地”中的“毛”,就是“长树木、庄稼”。门可罗雀、沐猴而冠,这里的“罗”“冠”应分别作动词“张网捕”“戴帽子”来解释。
(三)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常常用做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如《触龙说赵太后》中“其继有在者乎?” 的“继”本是动词,但是这里作名词“继承人”讲。这类现象在成语中也有,如百废俱兴的“废”,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情。“布衣之交”中的“交”意为名词“朋友”。
(四)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如果作谓语且带了宾语,那么就意味着其活用为动词了。如《狱中杂记》中“而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日以厌薄”中的“薄”是动词“轻视”之意,与成语“厚古薄今”的“薄”意思相同。成语“羽毛未丰”的“丰”,已不是表示“丰满”之意,而是表示“长得丰满”,还有“集思广益(增广、扩大)、敬而远之(远离)、恃才傲物(傲视)”等。
(五)形容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有的形容词用作名词,不再是表示某一性质状态,而是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事物。
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择善而从之”的“善”意为“好的,正确的意见”,成语“从善如流”中的“善”就是此意。此外还有,扶危救困(危难的人;困难的人)、取长补短(长处;短处)、推陈出新(旧的;新的)等。
(六)数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有些数词失去了它的语法功能,不仅是表示数目,而且表示有此数目的人或物,具有名词的语法特点。
如“万无一失”中的“一”此处已是“一个人”的意思,另外像“闻一知十”“杀一儆百”“一呼百应”等成语中的数词,都用作名词,表示此数目的人或物。
(七)意动用法
1.在成语里面,主要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乐此不疲”的“乐”意为“把……当成快乐”。还有“甘之如饴(认为……甜)、兵贵神速(以……为贵)、轻财重义(认为……轻;认为……重)”等。
2.名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如:“梅妻鹤子”就是“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草菅人命”就是“以人命为草菅”。还有“鱼肉百姓、幕天席地、不耻下问”等。
3.动词的意动用法。就是动词对它的宾语含有“认为宾语怎样”的意思,可译为“以……为……”“把……当作……”。如“是古非今”中的“是,非“就是“认为……是对的,认为……是不对的”。
(八)使动用法
1.名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是指名词用作动词时,使它的宾语成为该名词所指称的人或事物,可译为“使……”。如“汗马功劳”中的“汗”译为“使……出汗”;还有“祸国殃民(使……遭到祸害;使……遭殃);汗牛充栋(使……出汗)”等。
2.动词的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如劳师动众(使……劳苦;使……惊动);惊心动魄(使……惊;使……动)、降妖除魔(使……投降)等。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动带上宾语,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这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富国强兵(使……富,使……强)、虚怀若谷(使……谦虚)、涸泽而渔(使……干涸)等。
综上所述,在教学时,把学生从小就熟悉的成语作为桥梁引入文言文的学习,这样既能巩固掌握文言实词的用法,又能培养学生能勾连、善联想的意识,进而开拓解题思路,从而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责编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