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与中职教育衔接的探讨
2015-11-09何建斌李建
何建斌+++李建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正在全国范围内扎实推进。当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普遍存在文化素质偏低、缺乏系统专业知识的问题,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农广校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体机构和扎根农村的中等职业学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着力为新型职业农民成长和发展服务,通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与中职教育的有效衔接,不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素质,以及学历层次和社会地位,更好地担负起建设现代农业的重任。
一、背景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以吸引年轻人务农、培育职业农民为重点,建立专门政策机制,构建职业农民队伍,形成一支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人力基础和保障。连续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都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性战略任务。为此,农业部在全国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遴选了一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人员等进行培育,开展培训、认定和产业扶持。目前,这项工作正在全国范围内扎实推进,并初见成效。然而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我们发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普遍存在文化素质偏低,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接受新事物较慢的现象。河北省农广校对2014年省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中的培育对象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在32974名职业农民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为70.79%,高中(含中专)占25.88%,大专以上的占3.33%。其中,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70.12%,高中文化占26.59%,大专以上占3.29%。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更是高达79.77%。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中,初中及以下占65.24%。
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新型职业农民主体队伍是初中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他们大多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市场经济知识和管理知识,明显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试想几年之后,在高等教育都已实现大众化的时代,如果河北省培育出来的新型职业农民70%以上都还是初中及初中以下的文化水平,这能说我们培养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吗?这样的农民真的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承担得起生产高效化、技术集成化、产品优质化、品质多元化的农业产业发展任务吗?我们认为,仅靠有限的15天培训,很难培育出高水平的新型职业农民。所以,提高职业农民综合素质是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作为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体,农广校有责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条件,鼓励和引导他们持续、有效的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学历和社会地位。为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广校的中职教育要着力为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和发展服务,不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学历层次,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这既是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深化,也是农广校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应当发挥的独特作用。
二、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与中职教育有效衔接与贯通的设想
(一) 工作思路
以教育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为指导,以全面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农业生产经营能力为目标,综合运用函授辅导、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实践指导、自学考试等教育教学模式,深入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改革,按照农学结合、理实结合、产学结合、认定学分的理念和思路,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与农广校的非全日制中专学历教育的衔接与贯通,培养一批具有中专水平和学历的新型职业农民。
(二)总体设想
对有意愿参加中专学习的新型职业农民学员,把他们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中学习的内容,纳入到中专教学计划中来,计入面授学时,在完成项目规定的基本培训之后(15天),延伸拓展必要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增加一定的课程,配备相应的教材,继续组织学习和实践实训,达到函授中专要求的学识和技能,经过考试考核合格后,即可取得函授中专学历。通过这种衔接贯通,促进职业农民不断学习,提高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
(三)具体做法
1. 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中的学员是否参加农广校的中专学习,实行自愿原则
报名条件与教育部门规定的中专招生录取政策相一致,即年龄在50岁以下,初中毕业以上学历(或具有同等学力)。农广校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中,要积极引导,鼓励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农广校的中专学习,重点动员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骨干参加中专学习,特别要把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计划中的青年农民,作为农广校中专教育的重点对象。因为现行政策上,他们可以连续两年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参加免费培训,与中专教育教学过程一致,可以同期完成中专学业,成为具有中等专业学历的新型职业农民。
2.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与中专学历教育具体的衔接方式
首先,对参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学员,由农广校负责对已经培训的内容进行认定,成绩记入中专学籍中。在此基础上,按照《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的中专学历教育标准,结合学员生产实际,延伸性开展专业课的学习与实践指导,同时对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由省农广校从专业计划中确定4~5门通识课程为衔接课程,采取“面授+远程教育+自学+实践”等形式进行学习,保证教学时数。对衔接课程实行统一教学过程管理,统一征订教材,统一进行考核考试。在办理中专毕业证书时,省校还要验证其是否获得新型职业农民结业证书。
3.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与服务,落实各教学环节
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将以自学为主,同时辅以多种形式的教学服务。一是要利用各类资源开展面授辅导;二是建立多种教学平台,包括学习网站、广播教学节目等远程教育平台,提供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供学员学习;三是做好实践实训指导,要强化学员的生产实践,加大田间指导力度,办好田间课堂,建立学员与专兼职老师的互动机制,及时解决学员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要加强考试考核工作。专业课考核由各市县分校负责,省校抽查。通识课由省校提供样卷,全省统一考试。对新型职业农民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要结合农业职业教育的特点,以提高学习效果为导向,要把学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生产成果,作为考核评价学员学识水平和技能水平的重要依据,真正体现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4. 加强教学管理,切实做到“三落实一规范”
对新型职业农民参加中专学习,重点是“三落实一规范”,即落实教学辅导、落实自觉学习、落实教材资料、规范考试考核。对此省市农广校要加强管理,建立督导检查的长效机制,确保基本的教学环节得到落实,防止不学习、不辅导、不测验、无教材,“三不一无”滥发证问题的出现。对不按教学计划开展教学工作的学校要进行处罚和整改,对“三不一无”的学员不准予毕业,不发给中专毕业证,这既是维护中专文凭的严肃性,也是对拿证学员负责。
5. 对参加农广校中专学习的新型职业农民学员,实行免收学费政策
河北省农广校已确定免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学员的中专学费,通过利用有关项目资源解决教育成本问题。笔者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与新型职业农民中专教育衔接的这种方式和做法,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并不违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相关政策。具体操作上,增加职业农民培训时间,延伸学习内容,在项目管理上是没有限制的,让学员多学东西是应当鼓励的,在财务支出上也无需向职业学校缴纳“学杂费”。这既是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水平的一个重要举措,也不违反项目管理要求。
三、政策建议
新型职业农民的中职教育,政策性强,涉及面宽,需要上下联动,聚合资源,形成合力,才能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
(一)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衔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中职教育,是当前形势下一种比较被动的选项。解决新型职业农民中职教育问题,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落实教育部、农业部《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建议农业部继续呼吁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落实助学资金,推进《方案》的执行。
(二)建立科学的新型职业农民中职教育评价考核体系。建议中央农广校根据教育部、农业部《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的精神,组织力量设计新型职业农民中职教育评价指标考核体系。把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经历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农业生产实际成果,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学识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的重要依据,折换成学分,抵顶某些课程。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从业经历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农业生产实际成果,是评价衡量学生学识和实践技能的重要标志。
(三)充分运用远程教育手段开展新型职业农民中职教育教学工作。成人教育的一个特点是分散教育和自学为主。职业农民的中职教育也是一种成人教育。当前我国高校的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已开展16年,实践证明这是成人教育的一种好形式,并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农广校也完全可以参照此模式开展教学工作。为此,建议中央校抓紧建设农广校中专远程教育平台。当前可利用智慧农民云平台项目,借鉴大学网络教育的模式,开发教学服务和管理平台,为学员提供学习资源与课件,并实现网上学习,在线练习作业,在线考试考核等。另外,如有可能,恢复农广校广播教学节目(需安排在农民方便收听的时段),从而为学员提供多种学习资源,保障教学环节的落实,也使教学形式显性化。
(四) 调整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政策,解除培育对象三年内不得重复的禁锢(至少是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应当连续培养)。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上讲,职业农民是最需要连续培养的,特别是生产经营型的职业农民。因为生产经营型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是农业“老板”,属于复合型、全面型人才,既要懂生产、懂技术,又要会经营、会管理,教育培训的内容也应当是全面的、多方位的、持续性的。既要有新观念新理念的引入,又要有技术技能的传授,还要有经营管理知识的学习,等等。只有对他们进行系统化、综合性培训,才能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才能真正适应市场化、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这些都需要用较长时间进行持续性的培养。这部分人也特别希望定期组织他们在一起学习知识、讨论问题、交流信息和经验。
(五) 改革新型职业农民中职教育课程体系,大幅消减基础理论课和与本职业无关的课程。一是要取消某些课程,二是要压缩某些课程的学时。强化对本职业本专业技术技能、生产和经营管理知识的掌握,增加这部分内容的学分和学时,突出在职人员的职业教育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