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诸城茂腔的兴与衰浅谈
2015-11-09刘常茹
【摘要】茂腔,是流行在山东省境内潍坊、青岛、日照、临沂等地的汉族地方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样式之一。笔者通过走访民间艺人、搜集整理相关文献,在本文疏理了茂腔的兴衰,提出了有关茂腔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诸城;茂腔;历史传承
一、茂腔的历史传承
茂腔,是流行在山东省境内潍坊、青岛、日照、临沂等地的汉族地方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样式之一。她作为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胶东之花”,在中国的土地上展现着她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茂腔,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周姑调,传说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称‘肘子鼓。约在一百余年前,由临沂、日照流传到诸城、高密、胶县(今胶州市)一带的‘肘鼓子调,称为【本肘鼓】,即本来的肘鼓子调,或指本地流行地肘鼓子调。据诸城县清末民初老艺人张立祥介绍,他从19岁开始学戏,当时流行地就是【本肘鼓】调,只用一面鼓、一个梆子、一面手锣伴奏,没有丝弦乐器,连大锣和钹都不常用。【本肘鼓】或称【老拐调】和【哦嗬硽】。【老拐调】是因民间踩高跷(通称“拐棍”)时,也唱【本肘鼓】调。【哦嗬硽】是因在演唱时,每句开头和结尾,‘哦嗬硽齐声以相和而得名。”
“大约在1895年至1900年间,有一还俗地丁氏尼姑(外号‘老满洲)从临沂一带携三个儿子、四个女儿来到诸城落了户,他的三个女儿善唱“拉魂腔”(今之柳琴戏)。随着‘拉魂腔的兴盛,使演唱本肘鼓地艺人为之刮目,且丁氏尼姑又把自己的女儿二嫚许配给诸城本肘鼓世家王玉林,结为通家之好,从而使‘拉魂腔和‘本肘鼓得以迅速结合。后又经长期地艺术交流和实践,丁氏一家创造性地将‘拉魂腔地某些特音色揉进了‘本肘鼓,使‘本肘鼓进入‘冒肘鼓阶段。后来才被定为‘茂腔。”
二、茂腔的曲调特点
茂腔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深受人们的喜爱。茂腔中女腔尤为发达,给人以悲凉哀怨之感,最能引起妇女们的共鸣,故茂腔俗称为"拴老婆撅子戏"。茂腔在本肘鼓时期只有鼓、钹、锣等打击乐伴奏,后来受京剧、梆子等的影响,采用京胡为主奏乐器,按京剧二黄定弦,并用二胡、月琴配合,陆续增添了唢呐、笛、笙、低胡、扬琴等民族乐器。在行当方面,茂腔起初只分生、旦、丑,后来根据京剧行当划分脚色,分工更加细致齐全。
随着茂腔唱腔的成套发展,乐队的伴奏也不断改进。"肘鼓子"只用肘鼓、手锣伴奏,后加入二胡、柳琴,直到加京胡、京二胡、三弦等,但也不能满足唱腔的需要。在演出大型古装戏,特别是大型现代戏时,为了烘托气氛,茂腔乐队不但又加入了笙、笛、扬琴、琵琶、唢呐等民族乐器,还加进了小号、长号、圆号、单簧管、长笛、小提琴、大提琴等西洋乐器。打击乐团受京剧影响较深,大都使用京剧锣鼓,但茂腔仍保留了像《单抱鞭》、《七锤子》、《楔橛子》、《四锤子》和《梆子穗》等有独特色彩的茂腔锣鼓点,以别于其他剧种。
三、山东省诸城市茂腔的衰败
通过和当地艺人的交流了解到,由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对曲艺方面的有所限制,导致茂腔这一戏曲开始走下坡路。而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多元文化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新兴文化对传统剧目冲击很大,演员队伍严重缩水、观众人群大幅减少关注程度日益下降,导致现在的茂腔也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茂腔这一优秀民间艺术所体现的民族魅力和它的流失使我心酸,在进一步实现现代化的同时前辈们留下来的绚烂文化却在一步步的濒危。与此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农村与外界交流的缺乏,在经济建设与文化传承、文化的创新和引进的环节中我们又该如何呢?通过和乡亲们的交流,我体会到他们的文化生活的单调,甚至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生活习俗也渐渐淡出,很多孩子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了解甚少。到处都是经济的胚芽,到处都是外来文化入侵的迹象,留下的很多文化都只是秀美文化的简单影子。
四、山东诸城市茂腔与文化建设的传承以及重新兴起
笔者通过走访诸城市昌城镇栗园社区、巴山社区以及乡下老一辈文艺工作者,让我更加了解社会、提高了对家乡的认识。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诸城作为茂腔的发源地,应该把传承茂腔作为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落实,会对该剧的传承有很大的帮助。茂腔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本是家乡人最为活跃的娱乐方式,在诸城的广袤土地上作为广大劳动人民最为普遍的一种文化活动广为传唱,几乎是家喻户晓,几乎是人人开口即来且朗朗上口。可现如今,六七十年代的人们只是略有印象,我们八九十年代的或许根本不知她的存在,在老一辈讲来或许只是一个传说,而二十一世纪之后的晚辈们却也没有一点印象!以至于现在无人问津,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现状有些凄凉。据受访者介绍,现在诸城当地的茂腔演出在春节等大型节日依旧能出现,但是规模远不如从前,就昌城镇巴山社区的情况来看,茂腔爱好者多为该地离退休老师,他们每人有几种乐器,待演出时他们聚到一起便是一个小小的茂腔剧团。节日聚到一起演出时虽没有人山人海也不乏听众,但多以中老人为主。至于平时,因为个人原因不能聚到一起,所以演出难度较大。但是,与此同时我们看到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也是空前存在的,人们在聚居、在靠近,文化设施在修建、在健全,文化保护机制在修订、在完善。
五、结语
茂腔作为诸城市的地方戏曲以及诸城人民的优秀传统娱乐方式,在2006年被国家认定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茂腔艺术的重视。当地政府也重新组建诸城茂腔剧团,义务为市区人们展演。但是,由于乡下的人们似乎由于距离市区较远或者交通不便,却未能享受这一待遇。可乡下的人们并没有放弃这一形式,退休的音乐教育者以及爱好此种戏曲形式的祖辈和父辈们也同样利用闲暇时间将剧目重新编排,并联系各大社区,在乡下婚假丧娶的时刻进行展演,获取一定的活动基金。虽然茂腔曾在某一时期接近失传,但政府的大力挽救以及乡下老一辈艺人的传授青年令人欣慰。相信茂腔在新时期一定会重新让诸城人民所喜闻乐见。
【参考文献】
[1] 邓光华.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 伍国栋. 民族音乐学(增订版)[M].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2.
[3] 王耀华. 外国民族音乐[M].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8.
[4] 郑金兰. 乡土瑰宝 潍坊民间艺术文集[M]. 潍坊: 山东省出版总社潍坊分社, 1988.
[5] 张玉柱. 齐鲁民间艺术通览[M]. 济南: 山东友谊出版社, 1998.
【作者简介】
刘常茹(1990—),女,山东省诸城市人,贵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合唱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