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浅谈
2015-11-09袁杰
袁杰
摘 要:教师抓住教材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对于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作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应凸显实际性、层次性、延展性、开放性四大环节,在已知和未知的知识之间为学生架起一座桥梁,从而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实现“教”与“学”的双赢。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课堂教学 问题设计
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教学的预期目标。当前,高中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已经成了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化学教师应重视问题设计的质量,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问题设计只有注重实际性、层次性、延展性和开放性,才能避免抽象化、书面化、形式化的教学形式,从而以问题为导引,带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实际性——问题设计的源泉
化学学科相对于学生而言较为抽象,生活中学生接触的化学问题也较少。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避免抽象化和书面化,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在生活经验的指引下,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
例如,在学习“原电池原理”时,由于学生在平常生活中基本没有接触过这类问题,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如果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原理,教师就要采取贴近实际生活的教学方法,注重问题设计的质量。在讲解完基本原理、电流方向、电极反应等知识点后,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几个装置示意图,让学生自行判断它们是否为原电池,同时在认为正确的图中标出电池的正、负极。此时,学生对本节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便可以提出更为生活化的问题:铜器和铁器等物品处于阴暗潮湿处为什么比干燥环境下更容易生锈?在阴暗潮湿的情况下,为什么活泼金属受到非金属或不活泼金属的影响后会腐蚀更快?教师可以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引导学生思考作答。为了巩固学习内容,教师可以从生活中选择一些素材来搭建装置,让学生利用本节课的知识来分析该装置的实验现象,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把知识从抽象的理论中剥离出来,转变成生活化的问题去解决。
二、层次性——问题设计的升华
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由简到难,逐级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在层次性问题设计过程中,问题设计的逻辑顺序至关重要,教师要把基础概念和规律运用到各知识点中理解,使知识内容间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其次,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基本认知水平和认知过程,通过层层深入的教学形式使课堂呈现一个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把知识点进行逐层拆分,由外及内,依序而问。
层次性问题可以由识记型问题、理解型问题、应用型问题、分析型问题四个方面构成。识记型问题着重于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的知识点,这是问题层次中的最低层,如氨基酸、酶、分散系等概念问题的设计;理解型问题是在概念基础上,学生对知识加工后的表述,如学完“化学反应速率”一节内容后,就可以让学生重新阅读教材,并回答“化学反应速率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应用型问题属于情境型问题,学生必须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整合,才能解释反应现象,如有关“化学平衡内容”和“化学反应速率”的问题就可以设置应用型问题,教师可以给出反应物与生成物在某时刻的浓度数据,让学生判断正反应速率与反应速率的大小、某物质在一段时间内的反应速率等问题;分析型问题则要求学生深入掌握问题的本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学生在了解了“为什么铁器会腐蚀”的问题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到防止铁器腐蚀的办法,同时解释为什么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喷油漆、发蓝、电镀等覆盖保护层可以防锈。
通过层次性问题的设计,教师可以突破重点与难点知识的讲授,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不同水平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三、延展性——问题设计的技巧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除了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外,还应增强提问的延展性。增强问题设计的延展性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设计的预设目标,让学生在情感态度和学习思维上能够跟随教师的思路,从而全面地掌握教材内容。当然,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判断,及时调节教学进度,避免盲目的、随意的教学。
例如,在讲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内容时,有关“物质是否能无限量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的问题,教师可以把其设置为引导延展问题的主问题。这个主问题又可以分解为两个次问题,即哪些物质能或不能无限量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不过通常在教材中这两个次问题都没有涉及,教师可以在后面的知识点提升环节中再进行提问。关于饱和溶液的问题是具备一定延展性的:当饱和溶液无法再继续溶解氯化钠时,它能否继续溶解其他物质?饱和溶液是不是一定是浓溶液呢?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有没有彼此转化的可能性,如果要转化该如何做?饱和溶液在增加溶剂时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些问题是根据饱和溶液的概念而设定的,其要解决的问题是了解溶质的概念、溶剂量和温度的相关规定等知识点。把这些需要学生掌握的概念设计成问题来提问,则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接下来就要探讨这四个问题的延展问题,教师要设计具体的问题供学生进一步思考,如“当饱和溶液中已经无法再溶解氯化钠时,再加入高锰酸钾为什么会产生紫色,请说明理由。”上述的四个问题属于抽象性的概念问题,延展问题属于具象问题,使两者有机组合,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完成从抽象到具象的转变,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涵。
四、开放性——问题设计的精华
问题设计的开放性意味着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更好地发散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想象,而不拘泥于限定的答案,这是问题设计有效性的前提之一。开放性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内涵:其一,教师必须在熟知教材内容后,根据学生的心智结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设计具有指引作用的深刻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使学生在发散性思维中理解教材、吃透教材。其二,教师在编排问题时应避免过于简单,要和学生多交流、多沟通,研究学情,了解他们的兴趣点,在适当的时候提出开放性问题。同时,开放性问题的设置不宜过多,而要根据课程学习情况而定。
例如,在导入新课时就可设计开放性问题:“最近老师的一个朋友遇到一件烦心事,他原先的门牙掉了,镶了一颗金牙,后来又在金牙的旁边镶了一颗不锈钢牙,结果自己经常会感到失眠、心烦、头痛、乏力、提不起精神,大家能不能帮助他找到原因?能不能结合原电池的相关内容做出分析?”这道问题设置了情境,能够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问题也与教材知识相关。师生互相讨论后,学生们纷纷站起来作答。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和分析:“人的唾液中有一种电解质,这种电解质和镶嵌的不锈钢牙、金牙构成了原电池,原电池产生的微弱电流对人体的生理机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让人有失眠、心烦、头痛、乏力、提不起精神等不适应的感觉。如果从原电池的原理上分析,这位朋友可以用一种材质来制作假牙,而不是采用不锈钢牙和金牙的组合形式。”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高中化学教学应如何设置问题,如何激活学生思维,已成为众多教师思考的问题。高中化学中的抽象理论知识通常是学生思考的一个难点,因此教师只有通过技巧教学,设置实际性、层次性、延展性、开放性的问题,才能为学生在已知和未知的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中不断思索、得出答案,突出“教”与“学”的双向交流。
参考文献
[1]孙银月.浅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艺术性[J].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2014(2).
[2]葛旻.浅谈高中化学课堂的问题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