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课堂上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审美体验
2015-11-09李旸
李旸
摘 要:人的思维在不同地域可以擦出不同色彩的艺术灵感火花,这些艺术灵感火花又制成了各种类型的艺术作品,赏味之余,不禁让人啧啧称奇。尤其是那些可以慰藉听觉还可以陶冶情操的民族音乐,更令人痴迷,细细感听,就能辨认出其中所融汇的异域特色。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往往把民族音乐作为边缘性的音乐艺术,很少对其进行“镜头特写”,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更是冰山一角。民族音乐的存在岌岌可危,其文化也濒临消弭。所以,为了维护民族音乐文化持续而丰富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异域音乐文化的内涵,教师应让学生在区别、赏析、总结中获得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审美体验。
关键词:初中音乐 民族音乐 审美体验
《周礼·冬官》中有言:“橘逾淮北而为枳”,这里的橘只是一个类比物,我们从中所提取的精华是这里可指代万物世事的道理。各种事物乃至文化都有它特定的生长环境,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固定的变化物。以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为例,它可以被认为是一种“音乐文化特产”,其自身带有的独特气质和韵味是其他地域音乐文化无法比拟的。我们只能把这种差异性摆在面前进行审视和欣赏,却不能将这些独树一帜的内容比出高低,分出好坏。所以,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是毗邻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音乐课堂要对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予以“镜头特写”,汇聚各种音乐文化之美,推动艺术的长足发展。
一、在区别中找出“别出心裁”
天时、地利、人和这三种境界促成文化的形体和灵魂,因境界而异,文化自有它的特质归属,别与其他。而人们也依靠这种与人相异的境界而别出心裁地创造出有着自己心灵密码和生活视角的文化来。音乐文化也是如此,各民族音乐也有其自己的特点,那些与人无争、别出心裁的特点更令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能够在时间的轮回中站稳并传承。当然,所谓的别出心裁都是在与他物的区别中找寻而获得的,没有其他对应物的托衬,它的特点就无所谓特点了。所以,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该音乐为何好,怎样好,还应将此音乐与其地域文化、民族特点、风俗习惯相联系,并与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特点相区别,找出别出心裁的之处,探究其如何成为该民族的代表音乐。换句话说,就是在区别中对特定民族音乐文化进行“镜头特写”,放大其特点,让其显而易见。
以苏少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放歌草原》教学为例。这一单元有两首歌曲:《青藏高原》与《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两首歌曲来自于两个民族,即藏族和蒙古族。教师要利用多媒体为学生介绍这两个民族的地域特点、历史渊源、风土民俗等内容,并讲解其大体的区别。辽阔的草原水清草长,万里无云的蓝天下羊群密集,体大毛长的牦牛耐寒负重,在这种环境下,藏族人民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性格秉性,他们热情奔放、善良友好、能歌善舞,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其民族音乐也受到了此地域环境的影响,意境高远、抑扬顿挫、合辙贴韵,音乐通常伴以舞蹈。此外,藏族有自己的语言,以《青藏高原》为例,起腔的一句“呀啦索……”就将地域音乐文化的风格及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首歌曲的节奏缓急有序,旋律张弛高扬,民歌风味十足,令人回味。蒙古族也有自己别出心裁的地方,蒙古族是游牧民族,位于中国疆域的最北方,四季温度较低,这种生活环境塑造了蒙古族人民粗犷、热情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奠定了其音乐文化的风格。其民族音乐曲调流畅,跌宕起伏,节奏悠长,腔调多变,细腻抒情。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为例,这是一首经典的草原歌曲,无论是从唱词还是从曲调上分析,它都是一首优美的牧歌风曲调歌曲,歌颂了内蒙古草原美丽如画的风光和牧民们的幸福美好生活。除去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影响,令人久久回味的就是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区别中找出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别出心裁之处。
二、在赏析中找出“别具一格”
张九龄的《感遇》诗中:“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这几句与“草木有本心”自成一列,这是对自我内心情感的抒发,是大众性心理感受的体现。这首诗既表现了自我,又适合于有此种心情的广大群众。其中的“橘”代表自我,但同时也是具有地域性特点事物的一个象征。民族音乐亦然,它有自己的地域性特点,它既是民间的艺术,也是全人类的艺术,它是带有个体性特点的群体性艺术文化。音乐以声音的形式曲尽人意,但充耳之声往往是抽象的,人们从音乐的表层声音上是难以听出其中的内涵的。所以要由听到赏,从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镜头视角欣赏音乐、理解音乐的情感,进而了解音乐的内涵、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发现民族音乐其别具一格的个体性特点中所包含的民族精神。音乐就如同一处宝藏,教师要给学生一个支点、一个挖掘方向,让学生在探究欣赏中看到民族音乐的别具一格、璀璨放光之处,找到其文化价值所在。
以《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为例,在了解蒙古族人民的地域特点、风俗习惯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自我的思绪及蒙古族人民的精神去欣赏这首歌曲,感受歌曲中的个体性及其所影射的广大群体。辽阔的草原开满鲜花,伴着徐风送来芳香。彩蝶纷飞,鸟儿欢唱,骏马奔跑,草原就像绿色的海洋,一座座毡房如白莲花般地绽放,牧羊姑娘也在放声歌唱。静动结合的意象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草原图景,色彩浓郁。在悠长的长调旋律中,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感受更加韵味浓郁,令人魂牵梦绕,依恋不舍。由此,学生也会联想到自己的故乡。
三、在总结中找出“独树一帜”
齐白石曾说:“似我者死。”那些人云亦云,没有新意的文化或艺术总是呆滞的,是难以激起人们内心的感触或共鸣的,所以,任何创作都要独树一帜。民族音乐受地域、人文等环境影响,它的风格总是独树一帜的。如中国西部地区的音乐风格高亢明亮;东部地区的音乐风格则细腻柔缓,较为抒情;江南水乡地区的音乐风格则清脆动听,较为委婉。另外,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音乐风格也是独树一帜的,让人听其音便知音起何方。当然,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把每个地区的音乐都进行面面俱到的赏析,这就需要教师精选出最具地区音乐文化风格的音乐,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重点讲解,运用“镜头特写”来总结该地区音乐的特点,找出其独树一帜的音乐文化特点。
以《丝路驼铃》这一章为例,丝绸之路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商路,它从长安向西,通往中亚、西亚,直至欧洲。它把东方的文化辉煌传递给西方,并把西方的灿烂文化载来,声声驼铃之声仿佛就在耳畔传响。源于这一历史渊源,西北高原音乐也是独树一帜的。教师要为学生播放相关内容的歌曲,并引导学生对不同歌曲的特点进行总结,从而形成对该地域音乐文化的整体了解。如教师可以沿着丝绸之路的路线,为学生讲解沿途经过的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的音乐。其中新疆音乐文化特点较为浓郁,教师可以对新疆音乐文化做一次“镜头特写”,为学生播放歌曲《玛依拉》《青春舞曲》等。其欢快、跳跃的节奏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也会由此对新疆音乐文化有一个大概的理解。
中国幅员辽阔,各民族的文化特点各异,其音乐文化领域更是异彩纷呈。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镜头特写”来了解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从而更好地体会民族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何毅.谈教师的美学情感对学生情感生成的影响[J].中学教学参考,2013(9).
[2]薛蕾.美声唱法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融合研究——以呼伦贝尔地区草原歌曲为例[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3]李善君.内蒙古当代“草原歌曲”之发展流变与美学内涵[D].内蒙古:内蒙古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