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细节”在高中化学中的挖掘与应用
2015-11-09费承英
费承英
摘 要: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物质反应的观察力、分析力;规范学生正确使用化学仪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合理设计实验方案;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整合,攻克重、难点问题,让“实验细节”有效提高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高中化学 实验细节 课堂应用
一个不经意的实验细节让舍勒发现了氯气,伏特发明了电池,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发现,其实都是他们思维缜密、创新意识的表现。高中化学实验细节的发现,无不激励着学生奋进和前行。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挖掘化学教学中的“实验细节”,让学生体会科学家的发现与惊喜,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实验演示中的细节——激发兴趣
演示实验重点在于学生对实验细节的观察。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像“看热闹”一样对待演示实验,只是对其中部分明显的现象产生好奇和兴趣,而不能全面具体地进行观察,这显然是不够的。在演示实验操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细节进行观察,以竞赛的形式看谁观察得更细心、更全面、更具体,为学生良好观察习惯的养成奠定基础。
例如,在学习“过氧化钠的性质”内容时,教师利用“滴水生火”的实验让学生观察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过程,学生仅观察到了脱脂棉“轰”的一声燃烧起来,这是不全面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实验的全过程进行回顾,寻找其中的“蛛丝马迹”。
学生发现:火焰呈黄色并晃动,但周围却没有风,由此判断有气体生成。
这一细节的发现,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探索兴趣,使学生对实验的研究有了更具体的方向,再一次验证钠元素的焰色反应时,发现实验中有气体生成,从而展开了对实验的猜想与探索。利用带火星的木条对气体进行验证,通过触摸试管外壁来判断吸放热反应,正是学生对实验细节的发现与探索,才使学生全面细致地了解了“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整个过程,由感性认识顺利延伸到理性思索,不仅使学生客观、全面、具体地认识了化学反应的本质,又促进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思维品质。
二、实验操作中的细节——强化规范
实验操作是对学生规范、有序地使用化学仪器的良好训练,这一训练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实验操作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正确、规范地操作,还要让学生明白其中的缘由,如果不这样操作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等问题,使学生明白正确操作的重要性,重视操作中的每一个细节,追求实验的规范、完整和安全。
例如,在学习“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内容时,学生在操作中并未完全按要求进行操作,但却一样可以获得实验的成功。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操作细节进行总结、整理,并分析其对实验的影响。
细节问题:(1)利用托盘天平称量时没有调零;(2)转移溶液时没用玻璃棒引流;(3)没有认真地进行洗涤;(4)定容时仰视或俯视标线。
对于操作细节问题,仍有些学生觉得没有什么错误,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结合酸碱中和滴定来测定学生配置溶液的浓度,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到错误操作所造成的重大误差,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任何一个环节的错误都需要“重新配制”。对实验操作细节的挖掘,能让学生理解规范操作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学习作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实验设计中的细节——缜密思维
实验设计需要扎实的基础和缜密的思维,稍有差错就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在实验设计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层分析物质的性质,对每一个实验环节进行思考分析,明白实验装置、药品选择、先后顺序中的逻辑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实验中每一环节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缜密的思维品质。
例如,在学习“碳与浓硫酸的反应”内容时,学生通过对“碳与浓硫酸”的分析,猜想生成的产物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教师可顺势让学生设计实验,并对这些物质进行验证。学生非常清楚各物质的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利用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硫气体利用品红溶液;水蒸气利用无水硫酸铜白色粉末。然而在顺序的排列上,有的学生只是简单地罗列,而忽视了相互干扰的细节,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对干扰细节进行重点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得出严谨的实验流程。
实验设计:碳与浓硫酸产生的混合气体——无水硫酸铜——品红溶液——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品红溶液——澄清石灰水。
实验方案的建立使学生明白了混合物检验的原则,即互不干扰。让学生明白水为什么放在第一位?为什么检验二氧化硫气体后还要除去二氧化硫气体?为什么使用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除去二氧化硫气体而不用氢氧化钠溶液?这些问题的解决,使学生的思路清晰了,学生能够找到实验成功的关键点,能够进一步领悟实验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四、实验探究中的细节——攻克重点
实验探究是学生对知识的高度整合,是帮助学生攻克重、难点的有效途径。在实验探究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拨开层层表象,找出其中的核心细节问题,使实验探究能够朝着正确、科学的方向前行,不断化解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思维障碍,通过分析、思考、探究来“拨开云雾见青天”,延伸和拓展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积极开拓进取、不断创新。
例如,在学习有关“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内容时,学生不明白为什么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学生对这一问题感到新奇而不可思议,教师可以利用实验细节来点拨学生的思维,结合学生初中物理学过的“电流”知识来展开对实验的探究。
问题引导:(1)电流是怎么产生的?(2)化学中有没有关于电子流向的知识?(3)如何使一个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电子的定向移动?(4)形成一个原电池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在问题的下引导下,学生能立刻回忆起原有的相关知识,能认识到电子的定向移动可以产生电流。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也有电子的移动,这让学生明白了氧化剂与还原剂可以用来做电池的正负极,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而将重、难点问题于无形中化解。通过细节问题的探究,学生对电子的流向、离子的流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实验的整个过程也清晰明了了,有效降低了学生的思考难度,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正如门捷列夫所说:“没有对细节的观察与探索,就没有化学的进步和创新。”心理学研究也表明:“细节与智力并存,只有对细节的用心观察和探索,才能挖掘智慧的源泉。”可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实验细节的观察是多么重要,实验细节教学是学生继续向上攀登的阶梯,是学生形成优良品质的基础,是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习惯的必备素养。
参考文献
[1]石桂彬.细处着手 切实搞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J].中学物理,2015(10).
[2]吴春平.深入挖掘实验细节提高学生探究“三度”[J].中学物理,2012(14).
[3]缪徐.对初中化学实验细节化处理的认识与探索[J].化学教学,2014(5).
[4]叶慧敏.重视实验细节 培养思维能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5(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