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类比思维开掘出深沉的别样之爱

2015-11-09贾艳卓徐江

新作文·高中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应试朱自清橘子

贾艳卓+徐江

一、2015年北京高考作文试题

《说起梅花》表达了作者对梅花“深入灵魂的热爱”。在你的生活中,哪一种物使你产生了“深入灵魂的热爱”?这样的热爱为什么能深入你的灵魂?

请以“深入灵魂的热爱”为题作文。

要求:自选一物(植物、动物或器物。梅花除外),可议论,可叙述,可抒情,文体不限。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这道作文题,看似题义浅显明白,但考生能细致冷静地把握题旨并非易事。它的审题点是比较多的。

第一点,要选“一”件可“爱”之“物”。

第二点,爱之要深,即“入灵魂”。

第三点,“入灵魂”要说明“为什么”,即有充足的理由。

第四点,要尽量和“我”的实际相联系,以体现入“我”之“灵”。

二、情感实在且有用之示范文赏析

深入灵魂的热爱

——橘子情

徐  江

该回学校了。

在我的背包中爸爸又放了一袋橘子,不用数,准是6个。

当然,开始没有在乎。既没有在乎买什么,也没有在乎买几个。后来渐渐发觉这成了惯例,每逢离开家里都是如此。哪怕是妈妈带我去旅游,也是如此。送橘子,而且是6个,不多不少。橘子个儿大、皮鲜、丰满。显然都是精心挑选的。

发现这一规律后,也只是想一想,没问过爸爸。我知道,问也不会说的。

这个心结到初二读《背影》,似乎有点儿松解。

当年朱自清与他的爸爸在南京分手,他爸爸费老大劲儿去买橘子,老师让我们背下那段描写,我背得很熟: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大概我的爸爸是受《背影》影响吧?或者就是学朱自清的爸爸!可是我不明白,朱自清的爸爸为什么一定买橘子呢?为什么一定自己去买呢?特别是当朱自清要去买时,他的爸爸却不肯,这仅仅是为了让儿子少跑些路吗?我格外留心这一问题。可是,当时问老师,老师支吾着也没说清。

上了高中,离家更远了,爸爸的习惯还在延续着。我仍在纠结着上边的问题。这不仅是关于语文学习的追问,更是追问朱自清爸爸的内心情感,他这种爱的深度。当然,追问朱自清爸爸“背影”之爱,意在追问我的爸爸之爱。懂得爸爸的爱,才真爱爸爸!

我期盼着有老师能回答我。也许是心诚则灵,终于,在《读写月报》看到一位老师讲《背影》的文章,恍然大悟。文章说,南方人读“橘”与“吉”相近,送“橘”就是送“吉”,是一种祈祷,是一种祝福。

是呀!这时,我忽然想到:鲁迅先生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便有“福橘”之说,长妈妈在除夕夜给迅哥儿枕头底下便塞了一个大“福橘“,祝福迅哥儿一年顺顺溜溜。至此,虽则心结结了,但还有一丝怨尤,怨当年老师讲得不透,怨自己当年想得不够!因为《阿长与〈山海经〉》和《背影》在语文书中是连排在一个单元的!

上天不负有心人,它特别眷顾我。上高中了,当老师为解读《赤壁赋》让我们搜寻搜寻苏轼的材料时,我去翻阅爸爸书架上的苏轼文集,无意中竟然在书中发现苏轼将柑与橘拟人化,为他们作有《黄甘陆吉传》,首句云:“黄甘陆吉者,楚之二高士也。”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无巧不成书!在这里,苏轼把“绿橘”谐音称作“陆吉”。这恐怕是最早的以“橘”作“吉”具有文献性意义的证据。

橘子,作为传递情感的载体居然还有这样的文化渊源。我懂了。我想,也许爸爸早知道呢!

啊!可怜天下父母心!

朱自清的爸爸为什么要买橘子?为什么坚持自己去买橘子送给北上的儿子呢?因为送橘子是送“吉”,把钱给儿子让他自己去买就不是送“吉”了。“背影”中藏蕴着这样的情感。

我的爸爸为什么一定送我6个橘子——那是祝福我“一路吉祥”!

自此,我对橘子之爱则更是有了别样的境界。

两个爸爸的橘子情是一样的。两个儿子呢?朱自清为爸爸买橘子留下的背影落泪,且写下《背影》传留于世。我没见过爸爸买橘子的背影,也没有朱自清的文采,自然写不出《背影》那样美的文章,但风吹动父亲的头发、挥手送我的前影,却永远刻在我的心版上。

文本赏析

这是用类比思维构想的应试文。

考生以“我”的父亲与朱自清的父亲做类比,朱自清的父亲送橘子充满父爱,当然,与之相类,“我”的父亲送橘子也是充满父爱。《背影》中父亲的背影是朱自清难以忘怀的,而“我”父亲的前影也是“我”铭刻心版上的。背影也好,前影也罢,它们都是一个父亲与孩子分别时在孩子心中留下的身影,都是亲情的载体。这是总体构思。

“深入灵魂的热爱”,虽然要落实在某一动物,或某一植物,或某一器物上,但它就像一篇议论文的论点一样,此文须写出相关物为什么让“我”爱之入魂入骨,要有充足的理由,尤其是写出这“爱”是怎样地“深入灵魂”。

所以,本应试文写出“我”对橘子的爱并要表明为什么对橘子有别样情感。那就是父亲为什么送橘子?为什么还要送6个?这是个悬念,揭示父亲这个奇异行为背后的为什么,也就揭示了橘子让“我”深爱之原因,也表明“深入”了“灵魂”。

这一原因的揭示,是借助于解读《背影》中朱自清的父亲为朱自清买橘子的“背影”来完成的。《背影》中的“背影”之情只有搞明白朱自清父亲为什么买橘子,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去买才能理解“背影”之情,才能理解朱自清面对“背影”而流泪。

文中作为考生的“我”在初读《背影》时,也只是认为自己父亲受《背影》之影响,还未能破解两个父亲的内在情感。

直到上高中还在纠结着《背影》中的问题,这表明考生“我”一直在探究这个问题,既是追寻朱自清父亲的内心世界,也是追寻考生自己父亲内心世界。这个追索过程就是解释为什么送橘子。“心诚则灵”,“我”看《读写月报》中的文章,解开了这个心结,也在苏轼《黄甘陆吉传》中,从源头搞清“橘”与“吉”之关系,心结顿开。文章引俗语“可怜天下父母心”,揭示了两个父亲的舐犊之心是相同的!endprint

文章说到心结了结时有“一丝怨尤”,显然对当下语文教学含蓄地做了批评。可是,当初老师讲清“橘”与“吉”之渊源,也就没有了“我”苦苦追寻的过程了。

结尾也别有心机,作为考生的“我”没有看到爸爸如《背影》中那样的背影,但“风吹动父亲的头发、挥手相送的前影”却同样使读者感动,并且理解考生“我”为什么深爱橘子。

这篇文章从逻辑思维讲涉及三点:“深入灵魂”之概念思考;“深爱”橘子之充足的理由;两个父亲与两个儿子之相“类”。

这篇应试文构思以上述理性根据为指导,同时兼顾一个高中生的知识视野,这里只有苏轼《黄甘陆吉传》在高中生认知之外。如此写示范文,便于学生模仿。

比如,仿《橘子情》写《苹果情》。

想象“我”外出,与妈妈在车站等爸爸,他去给“我“买水果。离开车时间不多了,“我”与妈妈有些焦急,这时爸爸来了,小跑着,一不小心又跌倒了,他捡拾着四下滚动的苹果……,这是有刺激性的“镜头”,“我”赶紧跑过去……苹果是6个大红苹果……。由此“镜头”开始,去拓展联想,乃至与朱爸爸买橘子相联系……

再比如,“一路平安”这是爸爸的祝愿。

这里面也深蕴着国人的习俗,是一种祝福文化。倘若火车开动,你给人送6个鸭梨就不好。

三、貌似文雅实则寡情且无用之例文批判

北京2015年《深入灵魂的热爱》正确的写作思考方向是以富有生活化、情趣化的某一物为载体,以之寄托亲情、友情、爱国情等等。要实在,要感人,要贴近考生自己的经历。这并不是一个很难写的话题。

一个高中生为什么视高考作文写作如李白之叹“蜀道难”?原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是老师的“教”出了问题。这种“教”的问题严重到什么地步,让我们以南京某出版社《真卷作文》所谓高分作文为例来分析。请看北京试题《深入灵魂的热爱》之文例:

深入灵魂的热爱

北京一考生

皓月当空,竹影横斜,暗香浮动,酹一杯清酒,展一页宣纸,持一杆羊毫,研一方香墨,走近它,走进那笔墨纸砚里蕴含的中华风骨。

一杆秃笔,满载文士修齐治平的夙愿。你可以挥毫泼墨,你可以细笔勾勒,毛笔承担了太多历史的风骨,“文死谏,武死战”,他们丝毫不惧,一页页千言书是他们对国家最忠贞的热爱。比干挖出的是不屈的报国心,清官海瑞备棺上疏进的是爱国为民之言。笔里有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的规劝,笔里有《伶官传序》的批判,笔里有诸葛亮《出师表》的劝勉,笔里有《周忌讽齐王纳谏》的告诫。历史的年轮滚滚向前,当面对夕阳渔夫,一切都付于笑谈中时,只有那杆笔在不停地挥动,挥动着中国魂,绵延不绝。

一方香墨,泼洒学士肆意狂放的傲骨。墨迹斑斑,香气满地,那里有王羲之的书法之妙;一点一顿,小心翼翼,那是米芾用心学字的身影。墨里饱含着学士们勤勉、豪放、旷达的心境。你可以欣赏颜筋柳骨的如竹苍劲,你可以赞赏文徵明的不拘不束,你可以叹颂张旭、怀素的羁放难驯。墨梅是他们不屈的品格,墨兰是他们高雅的气质,墨竹是他们坚贞的节操,墨菊是他们不与俗世同流合污的归隐之愿。一方墨,就是一片中国情。

一页生宣,饱含学士清清白白的品性。铺展宣纸,映着月光,永远那么无瑕而透明,那是学士们清白品格的象征。菜市口那边的刑场上散发着《广陵散》的悲壮,嵇康如白纸般清洁的品格,怎么会屈服于司马氏的霍霍屠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纵烈火焚烧,也只留清白在人间。庄子面对君王的征召也坐而不顾,他冷笑地指着塘中“吾将曳尾于涂中”,宁可身处淤泥中,也不愿意接受朝廷的厚禄。在清白的纸上氲开,只愿做一棵树,仰望当空皓月。

一方砚台,是士大夫的浩然正气。四四方方,是砚台,亦是品性。正直不屈,大义凛然,那是屈原对子兰一干小人的愤怒,是荆轲倚柱而笑的英雄末路之悲,是苏武牧羊北海的守望,是岳家军整齐有力的步伐,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的长叹,是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砚台载着太多正直之气,如船般,从古运到今。

笔墨纸砚,是工貝,是传统,更是一部中国史,一部写满爱国、豪放、清白、正直的中国史!

文本赏析

从《真卷作文》这篇“优秀”例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素质的若干缺陷!

且不说文中“一杆秃笔”如何“细笔勾勒”之不合理,也不说到底是“笔里”之“有……”还是“笔下”之有……”,也不说“走进……中华风骨”,也不说嵇康是不是在“菜市口刑场”被杀等问题,在这里主要从逻辑上看,由于作者不懂基本的逻辑思维常识,这篇应试文有多处违背了基本的逻辑要求。

第一,此应试文犯有“不相干”错误,即文中所说的事风马牛不相及,无关联,不搭界。

比如,“比干挖心”与“一杆秃笔”,在商朝还没有毛笔。庄子与宣纸也不相干。

第二,此应试文犯有“转换概念”错误,前边所说的事情与后边事情在概念上不一致。

比如,“一方香墨”与“墨梅”“墨兰”“墨竹”“墨菊”。后者作为绘画艺术作品,的确是显示着作者的品格、气质、节操,但它们是“用墨画出来的”,但它们不是“香墨”,“一方香墨”作为“墨”就是一黑颜色的物,可以和水研成黑色汁液用来写字作画而已。它可以写正义事,也可写污秽事。

第三,此应试文只下判断,不谈理由,强加于人,违背充足理由律。

从“一方砚台”中推不出它“是屈原对子兰一干小人的愤怒”,推不出它“是荆轲倚柱而笑的英雄末路之悲”,推不出它“是苏武牧羊北海的守望”。

第四,此应试文犯有一个最大的错误是与试题要求不“同一”,违背了“同一律”。

试题明明白白要求——“自选一物(植物、动物或器物)”,但是,此应试文却写“一杆秃笔”“一方香墨”“一页生宣”“一方砚台”,这是“四件套”呀!

如此掉古人之书袋,与学生现实生活脱节,文章自然不能称之为成功之作了。

嘎猫角落

显而易见却视而不见

弟子问本·左马大法师:“天底下谁最睿智?”

“善于学习他人之长处者。”法师答。

“谁最强大?”

“善于自控者。”法师答。

“谁最富有?”

“深悉自己拥有之财富者,其财富乃生命之分分秒秒,可改变其周遭之一切。”

“谁值得敬重?”

“自重并敬重邻里者。”

“大师所言,皆显而易见。”另一弟子说。

法师接过话:“显而易见,不过很多人却视而不见。”endprint

猜你喜欢

应试朱自清橘子
橘皮猜想
摘橘子
朱自清的较真
沉下去,浮起来
分析磁场应试中的四个易错点
错别字先生
应试良方
朱自清的蝉声
朱自清自轻不失重
BEC加试:口试成了成败关键